一、美國、歐盟、印度及南非達成TRIPS豁免暫時性協議發展動態 美國貿易代表署(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於今(2022)年3月15日表示美國與歐盟、印度及南非共四國已針對COVID-19疫苗達成豁免「與貿易有關智慧財產權協定」(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RIPS)專利條款強制授權(compulsory license)之暫時性協議。該四國集團是由WTO秘書長伊衛拉(Ngozi Okonjo-Iweala)及其副手岡薩雷斯(Anabel González)因期望能打破TRIPS豁免協商僵局而於去(2021)年召集成立。針對此次四國達成協議之進展,伊衛拉指出,該項暫時性協議為向前邁進的重要一步,但最終仍需取得所有WTO成員的支持。至於協議細節仍須待四國完成國內磋商程序後方能確認。(詳全文)重點評析 目前暫時性協議文本僅為美國與歐盟、印度及南非四方討論會議所討論出來的初步妥協方案,尚未正式公開細節內容,仍須等待四個國家內部同意後,才會正式提交到WTO場域進行討論。然而,該項暫時性協議文本草案於3月15日立即被媒體披露,根據外洩之文本草案內容,享有豁免資格的會員(eligible Member)僅限於開發中國家之WTO會員,且其2021年度之疫苗出口應低於全球疫苗出口之10%。符合條件WTO會員可以在未取得專利權利人同意的情況下,授權製造受專利保護的COVID-19疫苗。適格會員所製造的疫苗亦不受TRIPs協定第31條強制授權僅限國內使用之限制,可以出口供給給其他符合資格的WTO會員。 Public Citizen等非政府組織亦公開批評現階段協商出來的暫時性協議,反而對疫苗取得造成更多阻礙。特別是前述暫時性協議限縮豁免待遇適用對象之規定方式,可能與當前全球疫苗增產策略的推動方向背道而馳。暫時性協議針對疫苗製造與出口對象均設定有全球疫苗出口10%以下之門檻限制,此一規定顯然是為了排除中國、巴西等具有製造能力的開發中會員享受豁免待遇,卻也同時排除了其他具有製造能力的已開發會員。同時,當前全球提高疫苗生產流通的策略,乃是加速提高地區內具有生產能力的國家提高疫苗產能,而此一門檻限制將導致具有製造能力的國家,無法發揮區域疫苗生產中心的角色。 另一方面,基於美國、歐盟的要求,豁免協議額外增加了諸多透明化義務的要求,包括:會員必須盤點所有依本協定豁免使用之專利權;會員也必須立即將其核發出的緊急授權向TRIPS理事會提出通報,通報內容須包括獲得授權的業者名單、授權效期等資訊[1]。此皆規定均為原先WTO會員實施TRIPs第31條緊急授權所未規定之額外義務,反而使得豁免協議較現行TRIPs規定更為嚴格。 此外,暫時性協議之豁免僅適用於COVID-19疫苗,未將COVID-19檢測、治療藥物納入豁免範圍。針對TRIPs豁免如何擴大適用檢測與治療藥物,暫時性協議之文本草案要求WTO會員最遲應在決議生效後六個月內作成決議。然而,COVID-19病毒侵襲各國的發展模與進程均有不同,各國政府需要多方面整合運用檢測、疫苗預防與治療藥物來遏止病毒傳染擴散,顯見加強檢測與治療藥物的流通製造亦有其重要性,若單獨以豁免COVID-19疫苗相關專利的方式來優先實施豁免,將不足以達成遏止病毒擴散的最終目標。因此,美國國內與全球相關NGO均認為暫時性協議仍待進一步討論並做出適當的調整,以符合全球共同對抗COVID-19之實際需求。(王煜翔)二、美國貿易代表署發布「2022年貿易政策綱領與2021年年度報告」發展動態 美國貿易代表署(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於今(2022)年3月1日發布「2022年貿易政策綱領與2021年年度報告」(2022 President’s Trade Policy Agenda and 2021 Annual Report),首先就拜登(Joe Biden)政府過去一年在優先項目和推動以勞工為中心的貿易政策所做之努力進行盤點,重點包含保障勞工權利、推動加速減碳與提倡永續環境措施、對抗COVID-19疫情、增加供應鏈韌性以及全面執行現有協議等,並就這些貿易政策如何推動美國經濟競爭力、韌性和公平性進行探討。(詳全文)重點評析 「2022年貿易政策綱領」強調持續推動「以勞工為核心」(worker-centered)的貿易政策,因此USTR臚列出「2022年貿易政策綱領」九大重點 ,分別為: 1)捍衛勞工權利;2) 推動加速減碳與提倡永續環境措施;3)支持美國農業;4)強化供應鏈韌性;5)對抗COVID-19疫情;6)重新調整(re-aligning)美中貿易關係;7) 與重要盟友及在多邊場域之互動合作; 8) 確保貿易規則之執行;9)推動公平的、具包容性及持久的貿易政策並擴大利害關係人參與。不過前述1-5項重點,USTR都歸類為達成以勞工為核心貿易政策的國內政策施為。 綜觀今年貿易政策綱領,除了延續去年拜登政策訴求外,更聚焦與突顯出民主黨長期標榜的社會價值與理念—勞工權利與環境保護,成為貫穿2022年拜登政府的貿易政策基調。其中在各項施政重點下,均有大幅著墨USMCA之內容,也顯示出拜登政府對USMCA或北美地區貿易之重視,更凸顯出加拿大、墨西哥仍是美國最為看重的貿易夥伴。又從USTR多次強調確保加、墨落實USMCA義務,也可看出拜登賦予USTR當前的主要功能,係以確保美國貿易夥伴兌現FTA承諾,與確保美國在現有FTA下的利益獲致實現。亦即今年USTR的政策重點,在於對經貿協定義務之執法與監督,而非洽談任何新的協議。 因強調USTR「執法」的角色,則今年貿易政策綱領的另一特色,則是多所著墨美國可運用的執法工具(enforcement),以確保貿易對手國的「可課責性」(accountable),例如USTR運用USMCA的執法機制促使加拿大落實乳產品進口配額的義務,以及關切墨西哥未有效保護於漁業環境、防範瀕臨絕種動物的行為等作為範例,來說明美國之決心。USTR也指出運用「惡名昭彰市場名單」(Notorious Markets Lists),界定出從事版權盜版或商標仿冒之線上與實體市場,並審查各種壓榨勞工情形及參與製造仿冒商品對勞工之負面影響,也是今年執法重點。又在制度面上,美國也反對外國任何操縱匯率之法規、政策及行為,並藉此取得較美國企業及勞工更佳之競爭優勢,因此拜登政府將採取各種工具,對被認定為操縱匯率之國家施加有效壓力。 今年貿易政策綱領對於美中關係雖有討論,但只語焉不詳描述美國將「重新調整」(re-aligning)美中貿易關係,也未提及美國將如何處理中國未達成美中第一階段協議採購金額目標。USTR代表戴琪4月訪問新加坡行程接受彭博專訪時,略為描述美中經貿「重新調整」的方向,並非尋求兩大經濟體的經貿「脫鉤」或「離婚」(divorce),而是透過改善供應鏈的可見度、可課責性、多元性方式,重新調整在全球經濟下的美中經貿關係。惟今年貿易政策綱領透露的相對明確訊息,則是USTR指出,為減輕美國企業之負擔,將重啟進口自中國的特定產品申請豁免301條款關稅的申請程序,也不排除未來可擴增申請關稅豁免的產品範圍。此也意涵拜登政府在今年內,應尚無停止對中國301關稅制裁之規劃。 不過「2022年貿易政策綱領」公布後引發之最大疑慮,在於拜登倡議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內容欠缺明顯的「政策牛肉」。IPEF應當是拜登政府回應各界期望美國重返CPTPP之替代方案,也是拜登政府定位美國參與亞太經貿活動的新戰略模式,然而即便IPEF的規則、架構與參與程序等細節尚未清楚揭露,但確定的是,IPEF並未考量任何如降低貨品關稅的「市場進入」議題,對此一方面可能影響印太地區國家參與IPEF的意願,他方面美國國會跨黨派議員對IPEF可為美國產業出口帶來的實質效益,也有高度疑慮。 總之「2022年貿易政策綱領」的內容,洋溢濃厚的民主黨特色,以社會正義賦予貿易政策目標與內涵,喻使貿易政策應考量到勞工、性別、種族、道德、薪資公平、環保等的各種社會價值,這些議題有其重要性,但貿易政策是否是實現這些價值的最佳工具,的確存在不同看法。惟面對拜登政府此一特色,意謂臺灣往後推動臺美經貿往來時,除了務實的產業商業利益外,可能需增加從勞工福祉、環境正義等多元社會價值的面向,來強化論述臺美經貿關係之重要性。(顏慧欣)三、美國白宮公布一年期供應鏈檢討報告並宣布新措施發展動態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於去(2021)年2月簽署第14017號行政命令,要求美國聯邦機關對半導體與先進封裝、高效能電池、藥品與原料藥、關鍵礦產及戰略物資等領域展開100日的供應鏈審查(100-Day Supply Chain Review),並且同時要求對國防、公共衛生、資訊與通訊技術、能源、運輸、農業及食品生產共6大關鍵產業進行一年期的供應鏈檢討評估。相關單位首先在2021年6月8日公布100日供應鏈檢討報告, 其後則於今(2022)年2月24日進一步公布對6大關鍵產業供應鏈的一年期檢討報告,同時統整此6份檢討報告並做成「總整報告」(capstone report)。(詳全文)重點評析 拜登上任後要求聯邦政府檢討關鍵產品和關鍵產業相關供應鏈之風險以及提出改善措施,不但影響美國企業,也對歐盟和日本等經濟體產生政策的外溢效應。歐盟先是在2021年5月指定六大戰略領域作為維持其開放戰略自主性的重點關切項目,更於2022年2月公告歐洲晶片法草案,為扶植歐盟境內半導體產業提供統一標準和預算根據。另一方面,日本的岸田內閣將經濟安全列為執政優先事項之一,除設置經濟安保大臣協調各部會落實經濟安保事項,還通過特別預算為補貼國際重要半導體廠商提供財源,並在國會積極推動經濟安保立法。大體而言,包括美國在內,這兩年由第一世界國家發動的供應鏈檢討政策,可歸納為希冀達到幾方面目的:降低對外國依賴、增加國內自主生產、加強盟友國際合作。 如從美國而言,繼2021年6月的百日檢討,白宮此次公布的1年供應鏈評估涵蓋範圍更廣,評估內容不僅只於單一產品的供應鏈風險,而更延伸檢視美國國內相關產業的生產能力和潛力,因此納入投資環境、勞動力素質、市場結構、主要生產者和國家,以及產業外部風險等分析構面。不過在具體的產品評估項目上,美國也不是將列在北美行業標準(NAICS)的製造業項目皆納入,而是依據產品重要性進行檢視。 例如由商務部和國土安全部共同執行,與我國對外經貿息息相關的資通訊技術供應鏈評估報告,內容包括資通訊硬體製造業和軟體產業以及人力、外部風險等,而具體產品則在硬體方面選擇印刷電路板(PCB裸版)、光纖電纜、組裝電路版(PCBA)、路由器、交換機和伺服器,以及液晶螢幕和顯示器做為本次評估範疇;在軟體方面則以韌體和開源軟體為檢視對象。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上述硬體產品主要生產地大多位於中國,但商務部和國土安全部在評估報告中也明確指出一項事實,即作為資通訊製造業主流生產模式的電子製造服務(EMS),其全球前20大EMS企業有14名位於亞洲,且其中11名則是台灣企業。雖然美國在資通訊供應鏈評估報告中並未點名我國為其依賴來源,但此一事實陳述除再次證明我國是全球資通訊製造業的重要利害關係人,同時卻也隱含各國將我國視為風險來源的可能性。 白宮的總體報告指出,美國當前優先事項之一是將長期供應鏈韌性政策化為聯邦體制的一部分,成為聯邦政府和美國企業的長期關注焦點。因此就未來美國的供應鏈韌性政策發展,可以從三方面持續觀察。首先是國內立法進度,包括美國創新競爭法和美國競爭法兩大法案皆列有強化美國國內供應鏈韌性和增進產能的具體施政措施,是否能順利在今年11月的期中選舉前完成立法。其次是美國在國際上的經貿措施能否說服盟友和貿易夥伴積極配合,包括利用美歐科技貿易理事會與歐盟進行協商並在重大議題上保持一致,此外針對只聞樓梯響的印太經濟架構,其具體內容為何以及如何促進參與成員彼此的供應鏈合作亦是關注重點。最後,美國如何避免以帶有保護主義色彩的手段抵抗中國市場吸引力也是後續觀察焦點。亦即,若美國僅僅只是利用政府補貼和優先購買美國貨等政策工具做為吸引製造業回流和扶植產業的手段,將使盟友產生美國正在進行產業保護主義的疑慮,同時也使美國在與中國的戰略競爭之中落入對方定義的賽道,亦即陷入補貼的「軍備競賽」。就此而言,合理兼顧國內產業扶植和維持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貿易環境,將是形塑美國供應鏈政策的主要權衡因素。(黃禾田)四、烏俄戰爭推升糧食價格,小麥首當其衝發展動態 自俄羅斯在今(2022)年2月24日對烏克蘭發軍事行動以來,糧食價格如小麥、玉米等大幅飆漲,對全球糧食的供應以及成本造成衝擊。小麥價格自2022年以來以上升37%,玉米價格則是上漲21%,其價格已較去(2021)年上升20%,尤其在世界糧食巨頭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與邦吉公司(Archer Daniels Midland Company and Bunge , ADM and Bunge)宣布停止在烏克蘭的營運後,小麥的價格更是創下自2008年以來的新高,達每蒲氏耳(bushel)(穀類單位)十美元。此外,小麥等原物料成本的上漲將連帶影響後續消費者採購的價格,在全球糧食價格上漲的情勢下,烏俄衝突無疑是雪上加霜。(詳全文)重點評析 烏俄戰爭爆發迄今已超過一個月,造成全球糧食及能源供應危機,加上通膨挑戰加劇,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國際信評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等近期發布之經濟預測報告皆下修全球經濟成長預期,UNCTAD於2022年3月24公布《貿易和發展報告》(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下調1個百分點至2.6%,其中歐元區下調1.7個百分點至1.7%,俄羅斯更是下調9.6個百分點至-7.3%;惠譽於2022年3月22公布《全球經濟展望》(Global Economic Outlook),則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下調0.7個百分點至3.5%,其中歐元區大幅下調1.5個百分點至3%。 烏俄戰爭造成的經濟影響將削弱全球從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衝擊中的復甦,對國際及歐洲經濟之影響大致歸納如下:首先,烏克蘭和俄羅斯均為重要的糧食穀物生產國,兩國合計占全球小麥出口總量約三分之一、全球玉米出口量的19%、葵花籽油佔比更是達80%;同時,俄羅斯原油產量占全球10%,且是全球主要出口國之一,歐洲是俄羅斯石油主要出口市場。戰爭推高糧食和能源價格,影響全球供應鏈,對開發中國家最脆弱的人群造成的衝擊尤為顯著。其次,烏俄二國都是半導體和電動車原物料(如鈀、氖、鎳)供應大國,尤其俄羅斯是鈦、鈀、氖、鎳、白金、鋁等關鍵戰略礦產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戰爭使全球原物料和稀有金屬價格快速飆升,對汽車、航運、航空等產業造成衝擊,而原物料短缺及價格上漲對中小企業衝擊更是明顯。 再者,供應鏈問題導致通貨膨脹壓力急劇增加,為應對通膨壓力,迫使許多國家的央行可能採取緊急加息,並逐步停止債券購買計劃,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與不確定性大幅增加。此外,歐美國家紛紛透過金融制裁打擊俄羅斯,包括多家俄羅斯銀行被排除在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 SWIFT)支付系統之外,瑞士也放棄中立原則加入對俄制裁行列,「金融戰爭」正在發生。由於金融市場的全球化發展,全球金融市場高度整合,金融制裁可能會引發銀行擠兌潮、匯率危機及交易運作不便,同時有購買俄羅斯債券的各國金融機構也承擔高風險,而金融戰衍生出的資安議題也受到關注。(許裕佳)
[1] TRIPS COVID-19 solution (the outcome of the quadrilateral discussions at the end of last week, to be presented to WTO Members), par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