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12月
計畫主持人:江文基Jiang, Wun-Ji
研究人員:許裕佳Hsu, Yu-Chia、李宜靜Li, Yi-Ching、蘇怡文Su, Yi-Wen、廖倍妤
對外經貿活動是大多數亞洲國家推動經濟成長的重要動能,近來我國與日本、韓國面對主要貿易夥伴中國大陸及美國經貿條件惡化,夾在美中之間,三國處境相似。本研究旨在研析過去十年日韓供應鏈調整策略,借鏡日韓因應全球經貿局勢變化調整供應鏈之經驗,做為我國對外經貿佈局之參考與反思。
首先,日本廠商對外布局之考量因素首重經濟層面,日本海外子公司之生產與銷售主要是為了服務當地及鄰近地區的市場。中日之間雖有領土主權爭議,但釣魚臺事件並未顯著影響日資企業在中國大陸的營運,不過對於尚未發生的投資有嚇阻作用,讓日資企業考慮轉往東協。美中貿易爭端對在中國大陸營運的日商負面影響較為有限,主要受影響者為以出口為導向且輸往美國之企業,未來3年日本製造業最有興趣發展業務的國家是印度及東協國家。
另外,韓國近十年貿易政策因應幾次重大國際情勢之發展而有所調整,其中最關鍵者為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貿易調整政策,此次的調整政策成為這十年來韓國對外貿易政策之基本方向,主要包括提升服務業出口能力、調整製造業體質,提高消費財出口比重、加強產業國際合作。現今,韓國政府對於出口擴大政策之主要思維為「提升消費財出口比重,但仍同時兼重中間財出口,而不仰賴單一出口項目或領域」。韓國企業對於政府政策的配合度相對較高,因此隨著韓國政府政策之調整,再加上政府支援措施之實施,廠商生產供應鏈逐漸產生變化,在此基礎之下,近來的美中貿易戰爭與日韓貿易戰爆發,對於韓國所帶來的衝擊並相對不大。
我國與日、韓情況類似的是,對外貿易皆與中國大陸極為密切,不過面對國際經濟情勢的改變,日韓在廠商因應大環境逐漸調整布局及政府政策推動所帶動下,日本出口逐漸向中國大陸、美國和東協集中的同時,對美國的成長尤為顯著,而韓國的出口依賴中國大陸、東協和美國市場,但近十年東協重要性提升最為明顯;反觀臺灣的出口,在2009年至2015年間,對中國大陸的依賴似有移轉至東協的趨勢,惟2015年至2018年中國大陸比重又快速提升。以2018年來說,中國大陸占臺日韓的出口比重分別為28.81%、19.51%、26.8%,倘再加上香港,則比重進一步提升至41.19%、24.24%、34.4%,更凸顯我國對中國大陸的高度依賴;不同的是,在對外投資方面,過去10年日本對外投資對象主要為歐盟(28.22%)和美國(25.99%),韓國的前三大是美國(22.38%)、東協(13.07%)、歐盟(12.36%),而臺灣則57.51%集中在中國大陸。
從各方面看,我國對中國大陸的依賴程度均較日韓為高,由於中國大陸在政治上長期對我不友善,加上美中間的矛盾關係恐短期時間難以緩和,我業者應分散投資與貿易市場。日韓商對外投資布局均有相當高的比例在歐美先進國家,而近十年臺灣對美國和歐盟投資比重,僅分別占3.63%及3.1%,臺灣投資對象主要是中國大陸及東協國家,仍屬「防禦型投資投資」,對歐美先進國家的投資比重明顯偏低。放眼未來,由於在科技快速發展下許多製造業已可自動化生產,部份產品在各地的製造生產成本差異不大,臺商應可朝「擴張型投資」思維方向發展。
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1.
政府應持續推動與我重要經貿對象洽簽貿易或投資保障協定,以維護於雙邊業者之相關權益。
2.
與時俱進因應市場需求變化調整消費財生產與出口比重,但仍同時兼重中間財出口,而不仰賴單一出口項目或領域。
3.
順應國際局勢變化,鼓勵臺商企業分散貿易與投資市場,調整供應鏈布局。
4.
我國當下應加強吸引外資來臺措施之力道,除了既有國內政策之外,建議(1)鼓勵外資公司參與我國政府所主導的研發項目,並主動提供相關訊息;(2)成立外商公司申訴管道;(3)成立外商公司政策建議與法規鬆綁建言之平臺。
英文:https://web.wtocenter.org.tw/EN/Page?nid=145&pid=40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