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執委會於今(2024)年6月12日宣布,將自7月4日起,對中國大陸進口之純電動汽車(battery electric vehicles, BEV)加徵臨時性平衡稅,最高稅率達38.1%。事實上,歐盟執委會自去(2023)年10月開始,即發動對中國大陸純電動汽車之反補貼調查;其根據初步調查結果,暫時認定中國大陸之純電動汽車產業鏈受益於不公平的補貼,而此對歐盟純電動汽車製造商,造成了經濟損害的威脅。
去年歐盟執委會依據反補貼基本法(Regulation(EU) 2016/1037)第10條第8項,有關防止非歐盟成員國進口補貼之規則,對中國大陸純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其以抽樣方式,選擇比亞迪(BYD)、吉利汽車(Geely)以及上汽集團(SAIC)等三家公司進行調查。根據歐盟於今年4月10日發布之中國大陸經濟扭曲報告,中國大陸政府透過中央至地方層級政策,推動涵蓋純電動汽車在內之新能源汽車相關支持措施,三家受調查公司皆為該等政策受益企業及主要推動目標,因此執委會決定對比亞迪加徵17.4%平衡稅、吉利加徵20%、上汽集團和其他調查中「不合作」的企業加徵38.1%;另外,其他未受抽樣但採取合作態度之企業,則適用21%稅率。
然而歐盟各成員國對此意見分歧,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表示,對中課稅將對德國汽車製造商之業務,及就業機會產生長期影響,因此德國政府正推動友好解決方案(amicable solution),以避免不斷升級的貿易衝突;瑞典總理克里斯特森(Ulf Kristersson)及匈牙利總理奧班(Viktor Orbán)亦持反對立場,其擔心中國大陸可能做出同樣回應,甚至阻止該等歐盟成員國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反之,西班牙能源部長黎貝拉(Teresa Ribera)及義大利工業部長烏爾索(Adolfo Urso)是支持的態度。
根據德國智庫基爾研究院(Kiel Institute)估計,對中國大陸電動車額外徵收20%稅率,將使進口量減少四分之一。研究者表示,進口量下降之缺口,將在很大程度上被歐盟內部增加的產量所填補;但此也意味,最終歐洲消費者將承擔更高的價格。根據智庫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研究報告顯示,由於中國大陸市場已經飽和,價格競爭激烈,因此可觀的利潤差額,仍可能促使中國大陸業者出口電動車至歐盟市場。該報告評估,歐盟平衡稅稅率須達到45%至55%,方得抵銷該利潤差距,因此該項措施可能對中國大陸造成的影響有限。
對執委會的調查結果,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於12日回應,認為歐方在調查中預設調查結果,選擇性擇取特定企業進行抽樣調查,濫用調查權,並嚴重扭曲調查結果。中國大陸商務部亦表示,歐方「罔顧事實和WTO規則」,並敦促歐盟糾正「錯誤做法」,期許雙方透過對話協商處理經貿摩擦;同時,中方將堅決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捍衛自身企業的合法權益。針對中國大陸之後續因應措施,根據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預測,中國大陸的報復行動將集中於乳酪和豬肉等農產品,但不會針對其仍需要的機械、高品質工業輸入品、化學品及醫療技術等歐盟產品。
【由蔡晴雯綜合報導,取材自European Commission,2024年6月12日;Financial Times,2024年6月12日;Bloomberg,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