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RTA議題 / RCEP / 相關研究

李淳:RCEP不是台灣經濟的原子彈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這個議題,兩黨已經吵了超過1周。在野黨認為影響巨大但政府卻無法加入;政府主張有影響但非核彈,而且目前不可能加入。很多人看的霧煞煞,聽到台灣要被邊緣化後也跟著緊張。

 

歸納一下爭議,首先有無影響的問題,我們可以稱為原子彈還是手榴彈之爭;其次,能否加入的問題跟兩岸關係有關;最後,不加入RCEP就會邊緣化,也值得探討。

 

我們應冷靜的打量一下RCEP長相,再來評斷影響及是非。RCEP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經貿協定,因為其包含了兩個功能。第一個功能,是針對目前已經生效超過10年、東協跟5國所簽署的4個(東協——中、東協——日、東協——韓及東協——紐澳/紐澳感情好一起簽)自貿協定(FTA)進行合併,同時更新內容。第二個功能,則是把中日韓紐澳5個外部夥伴間的失落環節(missing link,尚無自貿關係者),藉由RCEP建立自貿關係。

 

這個特別的差異性質,意謂對台灣的影響也需要分兩部分來觀察。一般而言,自貿關係指的是給彼此優於「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關稅、檢驗、通關、投資及透明化等待遇。

 

對台7成出口沒有影響

目前台灣最擔心的問題,是競爭對手有無取得比台商更好的關稅優惠。先看東協市場。拜WTO所賜,我國業者在東協主要市場平均已有超過7成的出口零關稅(多數是資通訊產品),因為關稅不可能低於零,等於RCEP對我國7成出口無任何影響。

 

再看剩下的3成要付關稅的產品,主要是電機、紡織、塑化及鋼鐵。由於東協4FTA已經生效十餘年,我業者歷經痛苦轉型升級或重新布局,多數已找到調整解方。台灣在東協市場進口佔有率不減反增:從2017年起前進2名,成為東協第五大進口來源。反觀日本近年進口率逐步下降、韓國則起伏不定,顯示FTA固然有挑戰,台灣經過辛苦調整,也找到因應方式。

 

RCEP的「新增」影響目前看來也有限。由於RCEP是升級版,不是全新改款,因而衝擊的關鍵在「新增多少優惠」。以越南為例,新增的關稅優惠大約涵蓋了6%7%的產品,因此不少我們擔心的產品都影響有限。以針織品為例,我國出口越南跟競爭對手中國的關稅相同都是12%,但在RCEP下,越南並未額外對中國降稅。又如塑化ABS聚合物,越南承諾對韓國降稅,但要分10年才完成。

 

RCEP最大影響,來自中日、日韓這2個不再失落的新自貿關係。中國佔我國出口3成,未來日本產品若因RCEP享零關稅,台廠會有額外壓力。我國目前出口中國關稅較高的重要產品為液晶面板、工具機及塑化。立式工具機方面,中方並未調降日、韓關稅,維持現狀。液晶面板中國確實對韓國有降稅承諾,但要第10年;塑化ABS聚合物也對韓國降稅,但時間更長達19年。

 

以上的規模小、時間長特徵,讓台灣取得時間的調整彈性,立即威脅較少,至少可以確定的是,RCEP不是原子彈,是否會因此邊緣化也有待觀察。

 

這個結果並非意謂自貿協定都沒衝擊,而是因為RCEP屬於野心較低、開放較和緩的協定(檢驗調和、通關、投資也是類似性質)。同時,我國業者不是因此沒有挑戰,如面板、機械持續面對來自紅色供應鏈的威脅。只是RCEP帶來的額外壓力較低而已。

 

對於能否加入的問題,關鍵在改善兩岸關係能否換得北京支持「代購」門票。2014年時兩岸關係好,我們想跟馬來西亞推動自貿協定,就被中國打槍警告馬國不得有官方互動。1國都不行,何況14國?當時不行,何況現在?所以不要再找代購,放棄入場念頭比較實在。

 

協助中小企業東協布局

RCEP衝擊較低,政府還是有協助產業度過難關的責任。除了加速準備加入另一個大型協定「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外,另有2個重點分享。第一,政府不能只看資通訊,也要顯著增加對其他產業(最好有專責機構)的協助。

 

第二,政府沒辦法,企業卻可加入RCEP,就是赴東協投資。過去我國對海外台商關心少協助少,只想要回流(可能因為多是去對岸),未來要達成協助企業加入RCEP的目標,一樣可考慮以專責機構協助中小企業赴東協布局。

 

李淳/中華經濟研究院WTORTA中心副執行長

資料來源:2020/11/21 蘋果即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