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WTO議題 / 我國與WTO / 相關消息

【特別報導】「入會十年與黃金十年:經貿自由化,布局全球」國際研討會─圓桌論壇

  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於今(2012)年6月8日舉辦「入會十年與黃金十年:經貿自由化,布局全球」國際研討會,並於下午3點40分至5點進行圓桌論壇。該場次主持人為財團法人台北論壇基金會蘇起董事長,與談貴賓包括經濟部梁國新常務次長、WTO首席經濟學家Patrick Low教授、遠東集團徐旭東董事長、瑞士世界貿易學院Thomas Cottier院長、日本東京大學伊藤元重教授、法國高等政治學院全球經濟中心Patrick Messerlin主任。

一、蘇起董事長邀請與談貴賓進行討論

  與會貴賓就WTO秘書長拉米(Pascal Lamy)演講主題、對台灣的建言,或其他經貿議題自由發表意見。以下為與會貴賓發言之重點:

  (一)WTO首席經濟學家Patrick Low教授

  拉米提到WTO與FTA的競合問題,基本上WTO平均每個會員簽了13個FTA,但實際上並不是每個FTA的執行都很有效率。在近期WTO恐難有成果的情況下,包括台灣在內,各國政府為拓展經貿仍會致力於洽簽FTA,但個人認為企業界對於這個趨勢或許相對不樂見,因為這意味著企業的經商活動將面對更多不同的協定與規則,可能增加額外成本,因此我認為如何調和這些不同協定與規定,應是WTO可努力之處,建議WTO可以先從小地方改善,協助企業界避免因諸多FTA,反而使商業活動變得更無效率。另外有關全球生產供應鏈、價值鏈,以及如何以附加價值來衡量貿易等構想,是一個很錯綜複雜的問題;尤其對企業界而言,可能難以瞭解此一複雜概念。其實供應鏈這個問題最簡化的說法,就是要讓各國的管理法規都能緊密連結,例如智慧財產權還需要連結反托拉斯法等,建議WTO秘書長拉米在推動此構想時,應從更廣大的層面思考,更實事求是,並力求簡化以讓企業界瞭解,而非訂定一堆更複雜的規則,讓企業界難以執行。最後,早上的討論中曾提及,WTO未來決策模式應走向複邊協定路線,但此論點需小心處理,因為WTO的原則還是共識決,如果不理會這個原則,幾個會員就可以簽訂一個協定,可能導致WTO分崩離析。因此,應該要強調關鍵多數會員的同意,且不能有排他性。WTO政府採購協定(Agreement on Government Procurement, GPA)、資訊科技協定(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reement, ITA)等都是特例,且這些協定都獲得關鍵多數會員的同意,這是值得注意之處。

  (二)遠東集團徐旭東董事長

  目前中國大陸的前30大出口商中,有18家與台灣有關係,若將這些數字納入台灣的出口,則台灣出口占GDP比重應該會大幅增加,尤其台灣2011年出口68%集中在亞洲地區,其中40%又集中在大陸,這意味著台灣出口相對依賴中國大陸。若就與台灣貿易關係緊密的亞洲國家洽簽FTA的現況來看,新加坡簽了16個、印度簽了14個、日本簽了13個、中國大陸簽了11個、南韓簽了9個,而台灣卻只有5個,在FTA簽定數量上落後其他亞洲國家很多,我們應更努力爭取洽簽更多的FTA,尤其中日韓已經在談三邊的FTA了,這將對我們帶來重大的影響。遠東集團是全球第四大化學纖維生產者,韓國是我們的主要競爭對手,一旦該協定洽簽成功,則韓國便可以免關稅進入中國大陸市場,遠東集團卻還面對7%的關稅,這將使遠東集團的競爭力下降。這幾年台灣化學纖維在中國大陸市佔率已逐年降低,2008年是8.5%,而2011年只有7.2%,即使中國大陸市場日益擴大,但台灣的市佔率卻仍被其他國家瓜分走。展望未來,在台灣仍以出口帶動經濟發展的情形下,洽簽FTA的工作必須繼續推動,以前台灣是亞洲四小龍之首,現在卻落後韓國,這便是一個跡象,告訴我們台灣需要一個新的產業發展模式,必須從整體架構上進行改變,才可跟上世界變化的速度。以遠東集團來說,我們對於未來經濟相當憂心,但我們無法掌握希臘、西班牙債務危機的發生會讓世界經濟景氣如何變化,因此企業界需要政府帶頭,告訴我們該何去何從。貿易自由化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像是ECFA生效後,雙向貿易持續增加近20%~25%,因此希望ECFA後續談判能加速進行,讓免稅品項能擴大到至少2,000項,且服務業如何擴展到中國大陸也是相當重要的議題,此將促使台灣經濟獲得另一波成長機會。

  (三)瑞士世界貿易學院Thomas Cottier院長

  今日下午很高興聽到拉米的演講,他講得很清楚,過去多邊貿易機制與優惠貿易協定(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 PTA)就好像在選美一樣,透過拉米的演講,我們更清楚傳統市場進入議題主要是與取消關稅措施有關,例如降低關稅、取消數量限制等,而這些是PTA談判比較容易達成的;但所謂的貿易自由化包含得更廣,尤其是法規的改革與制度規範的整合,此部分較適合由多邊機制來推動。FTA的作用在於短期內避免貿易轉向問題,但在長期上,多邊機制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至於未來應如何推動協商的工作?以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議題而言,我們需要整合性的協商,包含商品、服務、智慧財產權及投資等議題,且應該在同一地點進行談判,亦須檢討WTO談判架構,因為我們未來面臨的挑戰更多元,包括能源及糧食安全等議題,這些議題可能需要與其他國際組織合作,才能有完整的解決方案。剛才有提到歐債危機,似乎很多亞洲朋友都覺得悲觀,對此,我個人相對樂觀,因為以歐洲經濟整合的發展歷程來看,我們已遭遇過很多危機,但仍一一克服,相信這個危機也能有圓滿解決。

  (四)日本東京大學伊藤元重教授

  過去15年來,台灣企業能成功打入中國大陸市場讓我印象深刻,尤其兩岸間還存有政治上的對立,而無法有良好的政策與制度予以支持,但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對中國大陸的投資卻仍持續增加,顯示即便無政治面的奧援,台灣民間力量還是能自己找到走出去的路。當然,若能有政策與制度的支持,相信台灣能有更好的發展。以日本的經驗來看,1960年代日本經濟起飛時的環境,與現在WTO貿易自由化的環境很不一樣,加入WTO必須調降關稅,調整很多制度,像是中國大陸加入WTO便是一個重要的時點,因為中國大陸必須得開放市場,改革很多原有規範,而這便會影響其他國家。我個人過去有機會與在中國大陸經商的日本企業交換意見,他們認為過去對中國大陸的投資著眼於便宜的勞動力及廣大的土地,現在因勞動工資上漲,民眾消費力增加等轉變,日本企業認為中國大陸已進入第三階段的發展,而成為世界市場的試金石,若在中國市場無法勝出,也難以在世界市場有突出表現。以日本手機而言,若在中國大陸市場無法取得好的成績,在世界市場也難以有好的發展。20年前中國大陸的GDP只有日本的1%,4年前是1/3,而現在已經凌駕日本之上;但未來中國大陸是否能繼續成長,可能得視其內部矛盾問題能否解決而定,我們應持續關注中國大陸市場的發展動態,尤其是相關政策的改革與貿易規範等,因為中國大陸將是全球貿易市場的縮影。

  (五)法國高等政治學院全球經濟中心Patrick Messerlin主任

  我試著針對蘇董事長所提的問題來作回答,有關經濟自由化的問題,到底優先重點應擺在哪?我提出三個可能性,第一,我們要處理關稅問題,今天早上提到PTA,但到目前為止PTA並不能真正消除所有關稅措施,因為這會影響生產者與消費者(包括企業採購原料)的利益,因此不管對歐盟、日本、TPP或是台灣而言,未來洽簽FTA仍應持續撤除關稅貿易障礙。第二,我們要處理非關稅貿易障礙(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TBT)問題,企業界對於這麼多標準是相當困擾的,且不同PTA的規定也會有所衝突。1979年歐洲便開始處理這些問題,而訂有相互承認機制,但至今也沒有執行的很好,有些規定可能適合某國的某些企業,並不適合其他國家,因此仍應以互信為基礎,繼續推動標準的調和,重視相互承認機制。第三,我們要處理服務貿易問題,歐債危機是在歐洲發生,但其影響是全球性的,尤其掀起一股反全球化的效應。6、7月前歐洲銀行退出韓國市場,過去日本也有同樣的情形,而泰國似乎也只剩下3個外國銀行而已。如同伊藤教授所說,我們應重視中國大陸市場,雖然中國大陸離歐洲很遠,而歐洲認為中國大陸是一個很不容易瞭解的國家,也不知如何與之互動,但中國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且對於其他小國有很大的影響力,如果未來要回到WTO機制,便一定要有中國大陸的參與才行。過去美國花了40年推動GATT的工作,而未來WTO要能重新談判,便需要中國大陸更多的參與。我們雖然憂心中國大陸的發展,但中國大陸並不是只有負面消息,如一位法國專家所言,中國大陸的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IPR)問題已在慢慢改善,因此中國大陸有隱憂也有前景,值得我們繼續關注。

  (六)經濟部梁國新常務次長

  剛剛Low教授呼應拉米的演講,指出未來服務貿易等應有進一步協調的機制,雖然我們都知道服務業越來越重要,但以台灣而言,我們一向以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產業自豪,例如全世界90%筆電是台灣生產。然而,實際上台灣的GDP中服務業占70%,而製造業則只有20%~30%,因此台灣產業的發展應更重視服務業。前幾天一家台灣企業表示想在某一大國投資開店,但經查詢後才發現,實際上該國在該行業上是不允許外資主導的企業在當地投資開店,因為該國當初在WTO的服務貿易談判便沒有做出承諾,故這便說明了WTO服務貿易談判的重要性。剛徐董事長說,台灣只有5個FTA讓其感到擔憂,尤其是面對中日韓FTA的成形。對此,請徐董事長不用擔心,我們與中國大陸的ECFA談判一定會在他們談成之前完成,現在ECFA後續談判已持續進行,6月底可望簽成兩岸投資保障協定,而今年底服務業協定亦可能完成。另外,伊藤教授剛剛提到兩岸及雙邊議題,4年前台灣與中國大陸尚無三通直航,現在每週有580班次,可以飛到大陸41個城市。我們很希望能與日本及歐洲的朋友合作,一起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曾有研究指出,日本與台灣合作進入大陸市場成功比例,比獨資進入中國大陸市場高出10%,因為台灣相對瞭解中國大陸的語言、文化,因此台灣相對瞭解大陸市場。台灣加入WTO是一個重大的里程碑,台灣開始履行身為國際成員的責任,包括降低關稅、開放市場等,現在台灣要進入第二階段自由化進程,除繼續開放市場外,如同拉米所言,我們要透過創新研發來加值我們的產品,目前台灣產品加值的比例為23%~24%左右,仍有進步成長的空間。最後,我希望徐董等企業人士能瞭解,我們在開發其他市場的同時,我們自己也得開放市場,允許其他競爭者的進入。加入WTO的經驗告訴我們不能走回頭路,要繼續開放貿易、要自由化,能創造產業加值,增加台灣軟實力。

二、與談來賓針對其他來賓的發言發表看法與回應

  首先,Low教授認為過去美國推動GATT的原因在於貿易利益,而中國大陸要在WTO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可能也要由利益驅動。另外,他認為台灣出口集中在中間財,便是台灣跟全球供應鏈相當緊密的證明,經濟整合不能只看貿易,也要同步看投資,他鼓勵大家應多去探究了解服務業的本質,因為若不瞭解服務業的構成,實難以創新升級,使產業發展往更高價值鏈的部分移動。

  伊藤教授發言強調無論多邊或雙邊協定,市場進入的重點不應只在於進入別人市場,更重要的應該是如何開放自己的經貿體系,如何使自己的法規標準等與世界接軌,以讓產業真正提升到國際化的層級。

  Cottier院長則提醒大家在貿易自由化的議題上,不能忽視農業的問題,尤其在氣候變遷的背景下,農業部門要如何調適及因應自由化應是各國必須重視的課題。

  Messerlin主任進一步說明他對未來全球經濟情勢的看法,他認為對未來不須悲觀的原因,在於其認為大家可以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他並指出WTO的問題需要一個好的推動者,而中國大陸可以扮演這個角色,台灣在這中間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有助於導引中國大陸往更好的方向發展。至於農業問題,Messerlin主任表示國際間應有更多的交流與學習空間,例如可請法國農夫去日本傳授法國永續農業發展的方法。

  最後,梁常務次長呼應Cottier院長的說法,也認為農業議題是FTA等自由貿易談判的重點。

三、Q&A

  (一)問題一:拉米提到以附加價值來衡量貿易的方法,強調不能只看實體商品而是應以附加價值來衡量國際貿易。是否若以此方法來衡量,則中國大陸與美國就不會有貿易逆差,美國甚至會有貿易順差。因此,似乎在不同衡量貿易的方式下,必然會不同的結果。想詢問Low教授,以附加價值來衡量貿易對全球經貿會有何影響?

  答:對於以附加價值來衡量貿易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看各國重點貿易的產品為何,是原料還是勞動力,這樣就可以知道對貿易會有何影響。我比較關心的不只是衡量的方式,而是其關連的貿易本質問題。例如,美國一件大衣賣425元,其中86元是美國賣一件大衣可獲得的價值,但這件大衣是在中國大陸生產,即使美國可以創造86元的附加價值,對美國紡織業的遊說者而言,關心的問題不會是賣一件大衣可以得到多少錢,而是在中國大陸生產對美國就業的影響。

  (二)問題二:台灣花了25年的時間,透過很多政策的支持,才使台灣成為全球IT重鎮,這不僅說明產業結構調整是需要時間,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如今在面對FTA市場開放問題,不知台灣政府會如何因應,而產業又會如何調整?

  答:這個問題和自由化與和產業調整有關,以自由化而言,其有兩個含義,包括開放市場及降低政府對市場的管控。首先政府要放棄某些公權力來推動市場自由化,但因此政府便不能管太多事情,故產業調整很重要。以IT產業來說,雖然全球95%筆記型電腦是台灣生產,但台灣卻只得到10%的附加價值,所以如何提高IT產業的附加價值,便會是產業結構調整的著力處,我們不能只在乎如何提高生產效率,更重要的是如何透過創新、應用新的技術與服務來提高附加價值。半導體產業對台灣來說是很重要的產業,但他究竟是製造業還是服務業呢?其實半導體產業絕對不只是製造業,同時也是個服務業,他得針對客戶的不同需求,設計及生產適合的產品,也因此IC設計的毛利率可以高達15%~50%,如果只是製造業,則毛利率頂多只有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