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電子報 / 主題索引 / 國際經貿焦點 / RTA

東協國家正面對中國大陸出口過剩問題

  除了全球經濟體受到影響,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成員國的製造業亦因中國大陸產能過剩受到影響,正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對多數ASEAN國家來說,此一問題尤具政治敏感性,因為製造業在這些國家的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占比仍超過20%。

  中國大陸房地產市場的崩潰,降低了對鋼鐵等相關產品的需求,同時也因為房地產占中國大陸家庭的財富比重較大,使原本就有限的家庭消費支出更進一步受到壓抑。中國大陸對此問題的因應是,優先發展所謂的「實體經濟」(real economy),同時降低成本以增加資本投入製造業,並在過去幾年大幅增加對製造業的貸款,而這些低成本的貸款,加強了享有國家支持的中國大陸製造商之優勢。近期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院(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 IfW)發現,中國大陸對工業直接和間接的補貼,例如:廉價的土地、信貸和電力等,占GDP的比例可能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會員國的9倍之多。這些補貼反映了中國大陸消費疲軟現象,其政府在社會福利的支出減少即是明顯的表現;中國大陸減少從其他國家購買製成品,亦導致全球製造業受到嚴重的衝擊。

  另一方面,由於內需疲弱,中國大陸面臨供給過剩的情況,此在貿易數據中尤為明顯。其中,泰國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逆差,從2020年的200億美元增加至2023年的366億美元;馬來西亞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逆差,則在同一期間從30億美元上升為140億美元。在ASEAN國家中,僅有印尼因為鎳和金屬的出口激增,對中國大陸有小幅的貿易順差。

  整體來說,受中國大陸供給過剩影響的產業範圍相當廣泛。2023年,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明確表示,其希望將「現代化產業體系」延伸到服飾、玩具和家具等傳統勞力密集產業。這些產業不如預期般遷往成本更低的地區發展,反而可能以更加自動化的形式留在中國大陸,這一切都將對ASEAN經濟體的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帶來嚴重的後果。

  以服飾業為例,僅在越南、印尼及柬埔寨,該產業就僱用超過750萬人,並且是重要的外匯收入來源。其中關於印尼,來自中國大陸出口商的激烈競爭,迫使當地工廠在2024年上半年裁員了49,000人,此使印尼在過去幾個月以來陷入困難的抉擇,除了陶瓷和化妝品外,亦計劃對紡織品徵收高達 200%的關稅。

  再以被稱為「東南亞的底特律」的泰國為例,長期以來該國發展出令大多數鄰國羨慕的汽車產業。傳統上,汽車產業是由製造內燃機車輛的日本汽車製造商所主導,而泰國則扮演出口樞紐的角色,每年由當地出口至澳洲的汽車數量就達20萬輛;日本車廠則在其組裝車廠所在地建立了廣泛的汽車零組件供應網路。然而,泰國政府對中國大陸製造的電動車提供零關稅及消費者補貼的優惠,使中國大陸國內市場燃起價格戰、產能過剩問題,並外溢至泰國市場,而此對泰國當地的汽車供應鏈和傳統日本汽車製造商造成衝擊,2023年泰國已有近2,000家汽車製造廠關閉。泰國政府已向中國大陸車廠提出要求,促使其多使用泰國當地供應商,但考量到中國大陸維護本國就業和產能的政治需求,這一要求能否得到滿足仍無法確定。

  另外,西方國家對中國大陸鋼鐵課徵高額關稅,使ASEAN國家成為更具吸引力的出口目的地,此使得馬來西亞、泰國及越南政府提高關稅因應。然與大多數國家相同,ASEAN國家在提出一致的應對措施上面臨困難,往往只能零星應對不同的關稅問題。

  除了避免激怒中國大陸外,ASEAN國家的困境也在於,中國大陸出口至ASEAN之目的,往往是為了進一步將製成品出口至西方市場。在西方國家對中國大陸不斷提高進口關稅時,ASEAN國家的地位顯得相當獨特,供應鏈多元化和強勁的消費需求,使美國再次成為ASEAN最大的出口市場。而維持ASEAN製造活力及經濟穩健的重要關鍵,乃在於解決各國利益分配問題,例如印尼鎳冶煉廠、馬來西亞棕櫚樹種植園和泰國農民的利益,與柬埔寨紡織工人、越南鋼鐵工人的利益截然不同。

【由黃苡嵐報導,取材自The Interpreter,2024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