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中國大陸和韓國晶片法案政策解析

  在新冠疫情與供應鏈中斷下,產業必須嚴肅面對數位轉型課題;在晶片需求大增、造成短缺問題,以及為強化經濟安全下,各國紛紛推出晶片法案政策。繼美國推出《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後,歐盟的《歐洲晶片法案》(European Chips Act)、韓國的「K-半導體戰略」(K-Semiconductor Belt Strategy)和《特別稅收限制法》(Restriction of special taxation act)修正案,以及日本的「半導體數位戰略」等,無不在強化各自的自主能力,以應新科技發展和維持產業競爭力。而隨著美中貿易衝突常態化,從貿易戰擴展到科技戰,中國大陸也延續「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目標,企圖發展自主供應鏈,以突破重圍;歐盟、中國大陸和韓國等近來在晶片發展政策方面之作法頗值得吾人關注。

  從2019年半導體產業主要國家產能在全球的比重來看,歐盟以離散、類比與光電元件(Discrete, analog, optoelectronics, DAO)晶片為主,占該類22%;韓國以記憶體晶片為主,占該類44%。在邏輯晶片方面,小於10奈米之先進製程,僅臺灣和韓國,各占92%和8%;成熟製程中,以臺灣和美國產能最大,美國和歐盟多集中在10至22奈米製程,中國多集中在28奈米以上製程,韓國多集中在45奈米以上製程。

一、歐盟

  為因應國際經貿變局,維護全球領導地位,歐盟於2019年底起推動綠色新政與數位新政雙轉型。首先,在2020年「歐洲資料數據策略」(A European strategy for data)[1]下,歐盟建置一個供全歐使用的數據/資料基礎設施GAIA-X,2021年「更新2020新產業策略」(Updating the 2020 New Industrial Strategy)[2],提出包含半導體和雲端及邊緣運算等歐盟六大戰略領域,希望減少對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依賴。此外,為確保2050年氣候中和目標之實現,結合數位科技創造具有效率的綠色轉型解決方案是重要的發展趨勢。

  未來的數位經濟將會因人工智慧邊緣處理和應用,而使用半導體晶片運算大量數據,晶片的能量效率將左右電子系統的能量性能,因此半導體晶片製造將會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目前歐盟晶片製造高度仰賴亞洲國家代工,包裝和封測也大多外包給亞洲國家,此外,價值鏈上其他重要環節,如晶片設計和專利/電子設計自動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EDA)等也主要掌握在美國手中。歐盟現有半導體生產能力有限,無法滿足未來的需求,但新冠疫情已導致全球供應鏈破壞,歐洲特定關鍵產品出現短缺情況,歐盟有必要進一步改善關鍵領域的「開放性戰略自主」(Open Strategic Autonomy, OSA)。

  目前歐盟晶片在占全球市占率僅約10%,隨著晶片的研發和製造已在各國展開補貼競賽,為解決晶片短缺問題並強化歐洲的技術領導地位,執委會於去(2022)年2月8日提出《歐洲晶片法案》,與國際合作夥伴共同籌措公共與民間投資,打造最先進的歐洲晶片生態系統,目標為發展5至2奈米製程,包括研究、設計、生產與測試能力,並建立監測和危機因應機制,以防供應鏈中斷,期望於2030年實現歐盟晶片在全球市占率提升至20%的目標。[3]歐盟支持半導體產業的政策,主要著重在對內強化能力建構與研發,執委會於今年6月8日批准新的「歐洲共同利益重要項目」(Important Project of Common European Interest, IPCEI)專案,涵蓋微電子和通訊技術整個價值鏈,從材料和工具到晶片設計和製程;[4]對外吸引先進投資製程,鬆綁各國資金,支持先進生產設施,此舉對於捍衛歐盟半導體供應安全與供應鏈韌性至關重要。

二、中國大陸

  在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發展歷程中,為解決投資分散與基礎建設不足難題,國家扶植政策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十四五」(2021至2025年)規劃有近年中國大陸發展半導體產業之重要政策,政策主軸包括自主科技創新體系、半導體晶片進口替代、戰略性新興科技、及科技創新生態圈。[5]過去以來,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快速發展實奠基於外商之大力投資,但也造成本地廠商對關鍵技術的自行研發與掌握不如其他國家,為達自主可控,中國大陸大量興建晶圓廠,期望帶動打造半導體專用設備供應鏈。

  中國大陸除了自2014年起以「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直接注資半導體產業外,2020年「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採取稅賦減免措施,延續至今,期望中國大陸晶片自主率在2025年達到70%之目標。自2008年12月開始,中國大陸的「千人計畫」就透過各種利誘方式吸納海外高階人才,並陸續推出「中國製造2025」和「中國標準2035政策」,想將國際標準推上國際舞台。

  然此舉有顛覆當前國際體系之虞,美國啟動半導體設備及材料廠商出口限制,也要求荷蘭和日本限制極紫外光(Extreme Ultraviolet, EUV)光刻機等設備出口到中國大陸;日本對尖端半導體製造設備出口的限制措施於今年7月23日生效,[6]荷蘭預計在今年9月跟進。[7]去年10月,美國更全面出口管制,在技術、人才、資本等層面全面圍堵中國大陸

  但中國大陸針對半導體的產業政策,相當程度上為有意願前往設廠的企業提供成本優勢。就商業層面而言,赴中投資設廠具有對企業的吸引力,不僅美國商業巨頭們不斷遊說美國政府不要放棄中國大陸市場,歐盟晶片製造商意法半導體與中國大陸半導體企業三安光電也已於今年6月7日宣布在中國大陸合資建造碳化矽晶圓廠,以支援中國大陸電動車以及其他工業電力和能源市場。

  目前中國大陸半導體對國外先進製程產品體系依賴甚重,高階產品在歐美限制下將不易取得技術發展或突破,中國大陸企業未來亦不易藉由海外收購優質公司獲取先進技術,將對中國大陸發展先進製程造成重大阻力,惟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的發展速度仍優於一般預期。當前中國大陸政府集中資源聚焦在IC設計及發展新興產業如通訊、電動車、AI等需求之半導體,將加速其成熟製程的發展與打造國內自主供應鏈,例如華為目前已完成14奈米EDA國產化,開始突破重圍。[8]

三、韓國

  韓國以半導體為主要出口產品,其在快閃記憶體具有優勢,但在其他非記憶體領域缺少完整生態系統,尤其是邏輯晶片。韓國政府向來傾全力扶植國內產業,半導體相關政策綿密而繁多,2019年發表「系統半導體策略與願景」後,宣布啟動下一代智慧半導體產業之技術研發、設計中心規劃、人才培育等。惟配套不足且缺乏中長期完整規劃,民間投資成效不彰,於2021年進一步提出「K-半導體戰略」,期望打造半導體供應鏈產業生態,並再提出《特別稅收限制法》修正案等相關措施,以刺激產業成長。

  韓國政府集中力道於人才培育和設備層面的穩定供應,其補貼政策以彌補自身供應鏈不足為首要目標,同時強調跨國合作以維持足夠的研發能量。首先,韓國政府與學校相關半導體部門合作,增設大學半導體科系、提供產學合作。其次,韓國擴大研發和對設施投資之稅收抵免,設立半導體專項基金用於增設廠房、材料零組件、先進封裝設施。再者,為吸引更多外國投資,韓國正在建立一條延續至首爾以南的「韓半導體帶」(K-semiconductor belt),聚集晶片設計商、製造商和供應商形成產業供應鏈聚落與高科技設備聯合基地等。

  韓國一直試圖避免捲入中美在半導體問題上的針鋒相對和爭端,美國於去年宣布出口禁令時,授予在中國大陸設廠的三星和SK海力士為期一年的許可,由於面臨不確定性,難以進行長期營運規劃,目前南韓半導體業者除了向美國政府訴求無限期豁免,也開始積極赴美投資。此外,手機、通訊和軍事設備等是韓國重要產業,AI等智慧產業是未來產業發展重心,韓國業者正積極追趕台積電在先進晶片的良率,以強化產業競爭力。[9]

四、對我國的影響

  綜觀歐盟、中國大陸和韓國的新進政策皆關注本土半導體產業之擴產與出口競爭,我國在晶圓代工與封裝有優秀表現,先進製程競爭力領先各國。歐盟在數位轉型下需要建立整體自主的數位方案,對晶片有大量需求,包含數據運算和AI新科技研發,以及維持既有產業在綠色轉型下之優勢,如電動車和能源系統等綠色解決方案。近年來我出口至歐盟主要即集中於積體電路,已在歐盟投資的業者包括台達電、鴻海、華碩、宏碁、友達光電、環旭電子、台泥、台達電、樺漢、華新麗華等,此外台積電也正在考慮。歐盟有感於過去缺乏投資,半導體行業處於脆弱狀態,期待與理念相近國家建立夥伴關係合作,現階段或許是我國與其擴大產業合作的好機會。

  在美國持續聯合盟友抗中下,中國大陸致力於朝向科技自主,半導體產業雖在先進製程恐不易達成,短期內不致受其政策影響,但在成熟製程方面,中國大陸已開始走向晶片獨立,中長期我對中國大陸及國際市場出口之成熟晶片,必有一部分將會因中國大陸提高晶片之自主性而由其取代。

  目前韓國半導體補貼政策集中於對其國內廠商之補貼,及吸引國外設備廠商進駐,以補足其國內供應鏈缺少的環節。惟韓國強項集中於記憶體,與臺廠有所區別,因此新補貼政策雖著重人才培育、設備製造,但與臺灣應不致產生直接競爭關係。此外,韓國新任尹政府亦將AI等智慧產業發展視為未來產業發展重心,基此,臺韓半導體產業雖無直接競爭情勢,但在AI或數位產業等領域仍有競爭與合作的空間。







[1] European Commission,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data, https://digital-strategy.ec.europa.eu/en/policies/strategy-data
[2] European Commission, Updating the 2020 Industrial Strategy”https://ec.europa.eu/info/sites/default/files/communication-industrial-strategy-update-2020_en.pdf.
[3] European Parliament, Think Tank, June 23, 2023, The EU chips act: Securing Europe's supply of semiconductors, https://www.europarl.europa.eu/thinktank/en/document/EPRS_BRI(2022)733596
[4] EU Commission, Commission approves up to €8.1 billion of public support by 14 Member States, including Ireland, for an Important Project of Common European Interest
https://ireland.representation.ec.europa.eu/news-and-events/news/commission-approves-eu81-billion-public-support-14-member-states-including-ireland-important-project-2023-06-08_en
[5] 高長,中國大陸《十四五規劃》重點及其對兩岸經貿之影響,展望與探索,2021年2月。
[6]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FRI),2023年7月23日,日本尖端半導體製造設備出口限制正式生效。
[7] 香港經濟日報,2023年6月30日,荷蘭宣布限制芯片設備出口新規 9月生效。
[8] 科技新報,2023年3月25日,美斷供「晶片之母」後突圍!華為:完成14奈米以上EDA工具國產化。
[9] 經濟日報,2023年7月13日,韓媒:三星3、4奈米良率分別達60%、75% 先進製程進逼台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