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電子報 / 主題索引 / 專欄 / RTA相關

印度爭取成為「全球南方」的新領袖

  印度為南亞最大經濟體,近年經濟成長快速,2022年經濟規模已超越法國、英國,躋升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2014年上任並於2019年獲得連任至今,對於提升印度在全球外交與治理的企圖心漸增,在印度主導的多項大型國際會議上,持續強調印度期望與歐美等大國平等對話,並有意領導開發中國家。2023年由印度擔任G20主席國,將強調印度作為「全球南方」的領導者地位,強化南方國家在全球秩序的聲音,並作為南北國家之間的橋樑。

  印度外交政策傳統上奉行「不結盟政策」(Non-Alignment),自獨立起至今大致遵循該外交基本原則,由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1954年提出,強調印度應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儘量避免相互結盟的權力政治集團。在冷戰美蘇對抗下,印度率先發起「不結盟運動」,自視為開發中國家的領袖,而南方國家為該運動重要的參與者。

  事實上,「全球南方」(Global South)並非新概念,亦未有明確定義,大致泛指二戰後大量被殖民國家相繼獨立,因其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南亞、非洲、拉丁美洲等地,為地理上的南方,故以「全球南方」、「南方國家」稱之。該概念後續也用來指涉政治、經濟、社會上的「南北分歧」。雖然該概念有地理上的相關性,但亦有例外,如澳洲雖位於地理上的南方,但普遍被視為北方國家;反之中國則普遍被視為南方國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與印度長期較勁於對南方國家的話語權,兩國均認為自身才是南方國家的領導者。

  儘管印度有其「不結盟政策」的外交傳統,但近年外交逐漸側重強化與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的關係,相對忽視與開發中國家的團結,該趨勢在莫迪政府上任後變得更加明顯。由於印度為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相較於中國,印度更被歐美國家視為重要的理念相近夥伴(like-minded partner),反映在美歐日等大國「印太戰略」對印度的規劃。例如,2012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首先提出連結日本與美國、澳洲、印度的「亞洲民主安全之鑽」構想,2016年再提出「自由與開放的印度太平洋」(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FOIP)。該概念後續被美國「印太戰略」加以擴大,支持印度強化對全球事務的參與及影響力,合力建立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 Quad)機制,亦加入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for Prosperity, IPEF)。

  不過,在美中、歐俄對抗格局下,印度一方面強化與西方國家的關係,另一方面亦保有一定的自主性,並未完全跟隨西方國家立場,尤其在對俄烏戰爭的態度中,印度至今並未譴責俄羅斯侵略行動,亦未加入西方國家對俄的制裁措施,在聯合國相關譴俄決議案上多次投下棄權票。同時,印度持續與俄羅斯保持友好關係,在歐美對俄羅斯施加能源制裁之際,印度卻反向自俄羅斯購買大量石油,以確保能源供應。然鑒於印度的戰略地位與經濟實力,讓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相對容忍其在俄烏戰爭的作為,擔憂若強勢要求印度站隊,恐使其倒向俄羅斯陣營。

  在對中國關係上,印度與西方國家立場較一致,主因之一為中印邊界問題持續未解,以致中印關係長期不睦,迄今未加入中國「一帶一路計畫」(BRI),並持續以斯里蘭卡近期財政危機為借鏡向南方國家示警其債務陷阱風險。此外也因擔憂中國廉價商品大量進入印度市場而擴大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於2019年11月《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完成談判前夕而退出談判。

  為擴大對南方國家的影響力,2023年1月12至13日,印度邀請125國召開線上「全球南方之聲高峰會」(Voice of the Global South Summit),討論「全球南方」的優先事項及印度擔任G20主席國的建議。莫迪在開幕致詞表示,「多數全球挑戰並非南方國家造成,但對我們的影響更大。」他也表達對於「全球治理未充分考慮南方國家的角色與聲音」的不滿,呼籲「全球南方」團結起來,重新設計當前不平等的治理機制。莫迪亦彰顯印度擔任G20主席國期間作為「全球南方」領導者的決心,提到「印度目標就是要放大全球南方的聲音」。

  綜整會議討論,莫迪設定之「全球南方」優先事項如經濟復甦、新冠疫苗取得、氣候正義、恐怖主義等,也是今年G20的主題。與會者主要建議包括:國際社會需要同心協力讓全球關注並促進開發中國家利益;巨額債務負擔已造成許多國家的發展計畫脫軌,開發中國家應共同向全球北方提出集體訴求;根據永續發展目標,建立從整體上解決不平等問題的新範例;為最脆弱國家提供特別資金;縮小數位落差。不過,日本智庫笹川和平基金會(Sasakawa Peace Foundation)評論認為,該峰會實則為小規模的意見交流,因為10場會議中只有首尾兩場是最高領袖出席,其餘八場均是部長級會議,且會後亦無聯合聲明或其他成果之文件。此外,中國、巴基斯坦、阿富汗等重要國家並未參與,印度雖未透露邀請的國家,但也顯示出印度與中國較勁「全球南方」領導者的競爭關係[1]。 

  接著,2023年3月2至4日,印度在新德里召開G20外長會議,同時舉行第八屆瑞辛納對話(The Raisina Dialogue),印度政府將此兩場會議視為實現印度「大國外交」的里程碑及扮演「全球南方」領導者之重要場域,以最高規格盛大舉辦。今年瑞辛納對話主題為「暴風雨中的燈塔」,期望在當前複雜混亂的國際情勢下,印度能帶領全球度過經濟衰退、公衛危機、地緣政治威脅與戰爭陰影。莫迪也持續重申前述論點,認為「全球南方」人民不應被排除在發展成果之外,須重新設計全球政治和金融治理,納入更多南方國家的聲音,「擺脫對非我們所創造的系統和環境的依賴關係及循環」。另外,由於中印關係持續緊張,本屆瑞辛納對話幾乎未邀請中國講者或官方代表團,刻意壓低中國的曝光度,顯示印度欲在國際事務上取代中國並扮演「全球南方」開發中國家領導者之意圖。

  印度亦表示將與七大工業國組織(G7)合作,而今年G7主席國為日本,因印日關係一向友好,印度盼能藉此成為南方國家與北方國家的溝通橋樑。在美中對抗格局下,印日合作對亞洲區域秩序的影響漸受重視,雙方關係近年快速拉近,交流也日益頻繁。2000年雙方締結「全球夥伴關係」,而後於2006年升級為「戰略全球夥伴關係」,2014年升級為「特殊戰略全球夥伴關係」,深化防衛合作。近期日本首相岸田文雄2022年訪印時表示,日印兩國要繼續深化「特殊戰略全球夥伴關係」。2023年3月20日,岸田文雄訪印期間宣布實現FOIP的新計畫,在2030年以前將投入750億美元支持印太地區的基礎建設。

  整體上,莫迪政府對外政策從強化與西方國家的關係,轉向重申作為開發中國家的領導者,似乎顯示印度將回歸「不結盟政策」的傳統。亦有論者質疑,印度一方面要成為全球領袖,為「全球南方」發聲,但在面對俄烏戰爭時,又吝於對俄羅斯譴責,兩者本質上可能相互矛盾。印度未來如何同時實現大國外交及全球南方的領導者,又該如何善用G20主席國身分充當北方與南方國家之間發揮橋樑作用,或將成為印度當前重大考驗。


[1] The Sasakawa Peace Foundation. Mar 20, 2023. “India has Started to Emphasize the “Global South”” https://www.spf.org/iina/en/articles/toru_ito_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