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產地規則議題簡介

「原產地規則」(Rules of Origin)是認定貨品之原產地的規則。由於配額、優惠性關稅、反傾銷法與平衡稅等政策有造成出口國間不公平待遇之虞,需要特別區分產品的來源地而執行,因此需要制訂原產地規則。此外,貿易統計以及貨品之產地標示也需要確認產品的原產地。當前在全球化趨勢下,國際間產業分工已越來越細緻,貨品通常都在不同國家加工而成,因此原產地的認定更趨複雜。

 

原產地規則協定要求WTO會員應確保該國之原產地規則公開化,不得對國際貿易造成限制、扭曲或干擾之影響。原產地規則之適用,應採正面標準,以一致、統一、公平及合理之方式為之。

 

原產地規則協定之長遠目標係追求全體會員之原產地規則的調和。不過,一些優惠性貿易則不在調和的目標內,例如:幾個國家共同設立一自由貿易區,這些國家可在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之規範下,對貿易區內的貨品採用不同之原產地規則。

 

一、原產地規則委員會

 

原產地規則委員會(Committee on Rules of Origin, CRO)係依原產地規則協定(Agreement on Rules of Origin)第三篇第4條第1項之規定所設立,提供會員對協定相關規定進行諮商之機會,並執行協定規範或貨品理事會之交辦事項。

> 年度報告(G/L/*)

> 會議紀錄(G/RO/M/*)

> 工作文件(G/RO/W/*)

> 與原產地規則有關之爭端案件(G/RO/D/*)

> 一般性文件(G/RO/*)

 

委員會之下另設技術委員會(Technical Committee on Rules of Origin, TCRO),就與原產地規則協定有關之事務提供意見及資料,並負責與「關稅合作理事會(CCC)」合作,共同推動原產地規則之調和工作計畫(Harmonization Working Programme, HWP)

 

調和工作計畫係原產地規則最主要之工作,其相關規範歸納於原產地規則協定第四篇,以調和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non-preferential rules of origin)並促使世界貿易運作更為穩定。原產地規則協定規定,應於WTO協定生效後3年內(199710)完成該計畫,惟實質議題遲至WTO協定生效後第2年才開始進行協商,且其中之複雜性高,因此技術委員會提案,經總理事會通過,將期限延至1998720日。不過,該計畫之協商工作未如期完成。第四屆杜哈部長會議對該工作計畫之進行表示關切,將該議題納入有關執行檢討之部長決議文第9段中,指示該委員會應於2001年年底完成調和工作。但技術委員會仍無法於期限前完成工作,總理事會遂在2003724-25日的會議中決議,將94個重要核心議題之協商工作之期限延至20047月,並要求技術委員會於2004年年底前完成尚未解決之技術性工作。

 

20077月總理事會議決議,基於調和原產地規則與其他WTO協定之關聯性 (「關聯性議題」)、機械設備之原產地規則2項議題久懸未決,CRO應暫停該等議題之討論,靜待總理事會作出政策指示,此外CRO仍應繼續檢視原產地規則整體架構(overall architecture,即本文部分)以及剩餘之技術性問題(非屬核心議題之未決議題),以期儘速就剩餘議題獲致結論。

 

200710CRO秘書處整理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彙編版本(G/RO/W/111),以利CRO會議或非正式諮商會議之討論。

 

此後經過多次會議討論,該「非優惠性調和制度」(HRO)彙編草案已陸續修正,至20112月已修正至第6 (G/RO/W/111/Rev.6/Corr.1) HRO係依國際商品統一分類制度(HS)之分類,就個別產品分別訂定原產地認定規則,未來該彙編草案如經CRO通過生效後,將列為「WTO 原產地規則協定」之附件,各會員國須依據該案內容修正國內原產地認定標準。然而,該有關貨品之原產地規則之稅則版本係HS1996年版,而目前各國稅則已有2002版,此外,2012年又將有新稅則版本,故未來如果HWP得以完成,仍將有稅則轉換問題。此外,在杜哈談判無重大突破前,總理事會無暇顧及原產地議題,紐西蘭、澳洲等一貫反對在總理事會作成政策指示前續就HRO進行諮商,會員繼續討論未決之技術性議題仍難免瞻前顧後,HRO未決之技術性議題恐不易達成結論。

 

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之協調工作自19957月展開,至今已經經過十六年的討論,迄今尚無法完成,究其緣由,除了技術層面、各國對於非優惠性原產規定的差異、各國對於特定原產地規則的尺度不同等為主要原因之外,其他如適用範圍、產業利益、HS版本考量等問題亦是導致HRO工作進展緩滿之因素,但隨著彙編草案修正第6版問世,相關概念已逐漸被各會員國接受。因此,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之協調工作前景已較先前更加明朗。

 

二、通知

 

根據原產地規則協定第三篇第5條規定,各會員於協定生效後90日內提報原產地規則、相關之司法判決,以及與具有一般效力之行政處分。另依據協定附錄二第四條之規定,有關優惠性原產地規則(preferential rules of origin)及相關原產地規則之法令命令與司法判決之異動亦均應提出通知。有關會員提交之相關通知,見G/RO/N/*系列之文件。

 

三、法源依據

 

> 原產地規則協定

> 我國相關法規:進口貨品原產地認定標準

 

四、原產地規則之概要說明

 

> 為什麼貨品之原產地如此重要?

原產地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貨品原產地的不同會有不同的歧視性措施。與進口有關的關稅和限制可能因進口貨品之原產地而不同。原產地規則可適用於:

1. 決定進口貨品是否可享有最惠國待遇與優惠措施

2. 反傾銷稅和安全防衛措施等貿易政策之執行

3. 貿易統計之計算

4. 標示及標誌之適用

5. 政府採購

 

> 原產地規則協定中是否也有關於優惠性原產地規則之規範?

原產地規則協定只規範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調和性工作計畫僅就佔世界貿易額約55%的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進行調和工作。原產地規則協定之附件二是與優惠性原產地規則相關之共同宣言,該宣言指出,協定中適用於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之原則與規範亦適用於優惠性原產地規則。

 

> 調和性工作計畫完成後會有何轉變?

部長會議將會通過統一後的原產地規則納為原產地規則協定之附則的協議。屆時,該調和後之原產地規則將成為1994年關稅暨貿易總協定之法律文件之一。會員國將 部長會議所訂的時程,完成新原產地規則採用的工作。

 

 

 

> Implementation-related issues and concerns

9. Agreement on Rules of Origin

9.1   Takes note of th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Rules of Origin (G/RO/48) regarding progress on the harmonization work programme, and urges the Committee to complete its work by the end of 2001.

9.2   Agrees that any interim arrangements on rules of origin implemented by members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before the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sults of the harmonisation work programme shall be consistent with the Agreement on Rules of Origin, particularly Articles 2 and 5 thereof. Without prejudice to Members' rights and obligations, such arrangements may be examined by the Committee on Rules of Origin.

 

 

> 原產地規則協定概要

原產地規則協定致力於永久的原產地規則之調和,並且確保該調和後之原產地規則不會對貿易造成非必要之障礙。

 

該協定同時制定一調和工作計畫,並於烏拉圭回合結束後立即展開相關協商,由WTO原產地規則委員會與國際海關組織之技術委員會共同負責推動,以客觀、可理解以及可預期的原則進行,並預期於3年內完成該調和工作。

 

原產地理事會和技術委員會已經在原先預期的3年內完成大部分的工作,並且達到重大的進展。然而,由於其該工作計畫的複雜性甚高,致使該計畫未能如期完成。原產地委員會於2000年繼續調和的工作,總理事會特別會議決定將期限延至2001年年底。該談判內容均登錄G/RO/41G/RO/45文件中。

 

在調和性原產地規則尚未完成之前,WTO全體會員國應確保國內之原產地規則公的公開化。不得對國際貿易造成限制、扭曲或干擾效果,且原產地規則之適用,應採正面標準,以一致、統一公平及合理之方式為之。

 

原產地規則協定裡尚有與優惠原產地規則有關之共同宣言,說明認定優惠待遇的標準。

 

 

> 進口貨品原產地認定標準

九十一年一月八日發布

財政部台財關字第○九○○五五○九六二號

經濟部經貿字第○九○○二六一七三八○號

第一條

本認定標準依關稅法第二十四條第二項規定訂定之。

 

第二條

進口貨品以左列國家或地區為其原產地:

 一、進行完全生產貨品之國家或地區。

 二、貨品之加工、製造或原材料涉及二個或二個以上國家或地區者,以使該項貨品產生最終實質轉型之國家或地區。

 

第三條

前條第一款所稱完全生產貨品如左:

     一、自一國或地區內挖掘出之礦產品。

     二、在一國或地區內收割或採集之植物產品。

     三、在一國或地區內出生及養殖之活動物。

     四、自一國或地區內活動物取得之產品。

     五、在一國或地區內狩獵或漁撈取得之產品。

     六、由在一國或地區註冊登記之船舶自海洋所獲取之漁獵物及其他產品或以其為材料生產之產品。

     七、自一國或地區之領海外具有開採權之海洋土壤或下層土挖掘出之產品。

     八、在一國或地區內所收集且僅適用於原料回收之使用過之物品或於製造過程中所產生之賸餘。

     九、在一國或地區內取材自第一款至第八款生產之物品。

 

第四條

     進口貨品除特定貨品原產地認定基準由經濟部及財政部視貨品特性另行訂定公告者外,其實質轉型,指左列情形:

     一、原材料經加工或製造後所產生之貨品與其原材料歸屬之海關進口稅則前六位碼號列相異者。

     二、貨品之加工或製造雖未造成前款稅則號列改變,但已完成重要 製程或附加價值率超過百分之三十五以上者。

             前項第二款附加價值率之計算公式如:

             貨品出口價格(F.O.B.) 直、間接進口原材料及零件價格(C.I.F.)

             貨品出口價格(F.O.B.)=附加價值率

第一項貨品僅從事左列之作業者,不得認定為實質轉型作業:

 一、運送或儲存期間所必要之保存作業。

 二、貨品為上市或為裝運所為之分類、分級、分裝與包裝等作業。

 三、貨品之組合或混合作業,未使組合後或混合後之貨品與被組合或混合貨品之特性造成重大差異。

 四、簡單之裝配作業。

 五、簡單之稀釋作業未改變其性質者。

 

第五條

     進口貨品原產地由進口地關稅局認定,認定有疑義時,由進口地關稅局報請財政部關稅總局會同有關機關及學者專家會商。

 

第六條

     本標準自中華民國八十四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 Why is it important to know the origin of a product?

Origin rules are necessary because goods may be subject to different discriminatory measures depending on their origin. Duties and restrictions connected to importation may vary according to the origin of the product imported. Rules of origin are used:

>to determine whether imported products shall receive most-favoured nation (MFN) treatment or preferential treatment;

>to implement measures and instruments of commercial policy such as anti-dumping duties and safeguard measures;

>for the purpose of trade statistic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labelling and marking requirements; and

>for government procurement.

 

 

> Are there also rules on preferential rules of origin in the Agreement?

The Agreement on Rules of Origin applies only to non-preferential rules of origin (i.e. origin rules for trade which is not taking place among members of free trade areas or customs unions, as well as for trade in preferential terms extended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scope of the harmonization work covers thus to roughly 55 per cent of world trade which is conducted on a non-preferential basis.

 

A "Common Declaration" annexed to the Agreement relates to preferential rules of origin. It stipulates that the general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applied to non-preferential rules of origin as contained in the Agreement apply also to preferential rules of origin. However, the programme of harmonization applies only to the non-preferential rules of origin.

 

> What will happen after the new harmonized rules of origin have been produced?

The Ministerial Conference will establish the harmonized set of origin rules in an annex to the Agreement on Rules of Origin. As such, it will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legal text of the GATT 1994. Members will have to apply the new origin rules in accordance with a time-frame to be determined by the Ministerial Con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