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出手回擊美國出口管制措施

  中國大陸預計在今(2023)年8月1日針對鎵和鍺兩種重要金屬實施出口管制。由於中國大陸乃鎵和鍺的全球最大生產國,且此兩種金屬為半導體和電子設備之關鍵材料,可能衝擊全球半導體、電信和電動車產業,以及歐盟減碳經濟之目標。

  事實上,中國大陸祭出金屬出口管制手段,除了反擊美國的高科技出口管制措施,也為回應歐盟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所提出的全新經濟安全戰略,亦即透過管制關鍵技術出口及限制境外投資,企圖圍堵如中國大陸或俄羅斯等操弄貿易和重要產業鏈達成政治軍事目標國家之舉措。布魯塞爾布魯蓋爾(Bruegal)智庫研究員塔利亞皮耶特(Simone Tagliapietra)表示,中國大陸此舉正是提醒大家「誰才是在全球貿易局勢中掌握優勢者」。

  中國大陸總價值6.8兆美元的消費市場,為歐盟汽車、藥品及機械的主要外銷目標市場。例如,德國福斯(Volkswagen AG)、賓士(Mercedes-Benz AG)和BMW(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皆在中國大陸設立多家工廠,這三家汽車製造商在中國大陸市場之銷售額遠比其他市場高。美國曾多次呼籲歐盟應與中國大陸劃清界線,惟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認為,歐盟該做的並非全面與中國大陸脫鉤,而是對中國大陸「去風險化」。同時,其也強調,有鑑於中國大陸戰略姿態與制裁行動日益強硬,各成員國須採取同樣強硬的應對措施。歸納歐盟迄今採取的行動,包括今年3月公布《關鍵原料法》,給予採礦及煉油新計畫融資和許可;今年2月與美國建立「買家俱樂部」貿易聯盟,簽訂供應協議並建立投資夥伴關係,以減少對中國大陸之依賴;以及荷蘭政府在今年3月禁止艾司摩爾(ASML Holding NV)向中國大陸販售三種型號之浸潤式深紫外光(DUV)設備,包括TWINSCAN NXT:2000i、NXT:2050i及NXT:2100i。

  細究歐盟與中國大陸衝突緣由,歐盟於2019年12月提出《歐洲綠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旨在2050年實現歐洲氣候中和,而減碳所需的乾淨技術,以及生產太陽能板、電動車之關鍵材料皆高度仰賴中國大陸,統計顯示,歐盟進口的鎵和鍺分別有71%及45%來自中國大陸,故想完全脫離中國大陸產業鏈絕非易事。若與中國大陸之緊張局勢持續升溫,可能讓歐盟的綠色轉型之路更加顛簸。而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歐盟能夠透過WTO爭端解決機制反擊中國大陸的金屬出口管制,惟相關程序曠日廢時,且中國大陸宣稱該措施乃屬維護國家安全之必要。準此,即使可能符合WTO允許會員採取「任何對保護該國國家安全之必要行動」,卻無法予以實質懲處,因此歐盟的當務之急為解決與中國大陸之間的緊張關係,減緩金屬出口管制對其減碳經濟發展之威脅。

  另外,從臺灣和美國的回應來看,半導體龍頭台積電(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TSMC)初步評估認為,中國大陸金屬出口管制不會對該企業之生產帶來任何直接影響,但會密切關注事態發展。同時,臺灣穩懋半導體(WIN Semiconductors)表示,其所使用的鎵和鍺主要從德日進口,僅少量來自中國大陸,因此出口管制對該企業短期採購、晶片生產及交貨衝擊有限。最後,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對中國大陸的出口管制政策表達擔憂,目前美國仍在評估該措施對其可能造成的影響,但強調應提升全球產業鏈之彈性與多樣性。並且表示,美國在經濟面上不打算與中國大陸完全脫鉤,惟希望與中方加強對話,促使兩國建立健康經濟關係。

【由羅婉甄綜合報導,取材自Bloomberg Law,2023年07月04日;Reuters,2023年07月06日;CNBC,2023年07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