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跨國企業產業鏈備感中國大陸風險壓力

  奇異(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GE)、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 GM)、波音(Boeing)和耐基(Nike)等多家美國跨國企業,正深陷中國大陸風險之泥淖,擔心於中國大陸的產業供應鏈,將遭受地緣政治問題及美國政府施壓脫鉤的雙面夾擊。

  兩岸關係日漸緊張,地緣政治問題升溫,情勢堪憂。美國摩根路易斯律師事務所(Morgan, Lewis & Bockius)合夥人瓦倫斯坦(Carl Valenstein)指出,若中國大陸武力犯臺,而美國加以制裁,將嚴重影響美跨國企業於中國大陸的供應鏈,這將是美國最需要擔憂的地方。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KPMG)自2018年至今(2023)年,已針對132間企業進行亞太地區採購行動調查,23%受訪企業表示,會因為地緣政治問題將供應鏈轉移到其他國家。雖然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有此打算,但是各產業情況有所不同;瓦倫斯坦表示,太陽能板市場是目前成功脫鉤中國大陸的一個例子,但是生命科學產業則相對困難。對此,美國米勒-車瓦利耶律師事務所(Miller & Chevalier)合夥人莫吉卡(Richard Mojica)坦言,至少中短期內,美國企業要從中國大陸完全拔除供應鏈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另外,美中貿易戰延續至今,美國採取強硬的制裁手段,導致跨國企業受到衝擊。奇異於今年4月季財報中指出,其全球供應鏈及產業策略受貿易戰壓力、貿易制裁、關稅等措施影響;波音今年4月財報亦提及,美中兩國正處於飛機零件進口對決的狀態;福特汽車則在今年2月財報聲明,由於美中關係緊張、中國大陸獨特之監管環境,以及福特全球供應鏈中關鍵零件之整合程度,使中國大陸對美國汽車產業形成特殊風險因素;通用汽車也在1月的年度報告中提到,美中貿易張力若持續升高,將影響企業發展。

  除了對中國大陸企業祭出制裁,美國國會新成立的「美國與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Select Committee on the Strategic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在今年5月初,對Nike、愛迪達(Adidas)等企業發出警告,禁止進口中國大陸強迫勞動生產之產品。根據美國海關統計資料,《防止強迫維吾爾勞動法》(the Uyghur Forced Labor Prevention Act)自2021年12月實施迄今已退回490件貨品,其中291件來自服裝、鞋類及紡織公司。同時,美國國會也於5月對Nike、Adidas及中國大陸購物平台Shein和Temu施壓,要求「詳實敘述」如何避免使用強迫勞動生產的產品,查驗銷往美國的服飾是否使用新疆棉花,以及採用哪些方式查核中國大陸供應商確實沒剝削維吾爾人。

  再者,企業股東也相當關注人權疑慮和美中關係對跨國企業的影響。美國國家法律和政策中心(National Legal and Policy Center, NLPC)即發起提案,要求跨國企業檢視在中國大陸發展對公司聲譽或其他面向之潛在風險。雖然該提案僅獲得10%企業支持,但有許多企業表示已回報可能的潛在風險。值得注意的是,波音在今年4月的企業股東大會上指出,若挑選特定國家或客戶群進行審查,不僅會誤導股東,也可能損害企業與客戶、供應商和監管機構的關係。另外,有些企業的董事會意識到中國大陸貿易議題越來越值得關注,因此提醒投資者絕大部分企業仍未準備好與中國大陸脫鉤。

【由羅婉甄報導,取材自Bloomberg Law,2023年0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