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研究成果 / 時事評論

劉大年:《名家觀點》以稅促談…川普的經貿博弈

關稅是川普貿易政策軸心,川普不僅將關稅視為貿易保護工具,並進一步把關稅「武器化」,成為談判籌碼。先將對方扣上「不公平貿易」的帽子,藉由不斷威脅甚至實際加徵關稅,觸發市場動盪的條件,迫使他國讓步。不但落實「美國優先」原則,也貫徹「不斷創造壓力,才能換取更多交易」的談判模式。

 

川普認為課徵關稅可以快速見效,排除建構多邊協議冗長流程。川普以各種理由對他國加收關稅,最核心的是對美國順差要加徵對等關稅,危及美國國家安全要加收232關稅,其他如違反智慧財產權、管制移民不力、匯率政策不透明、不配合美國外交政策等都要加收。而且美國所追加的關稅,原則上都要再「疊加」美國目前的最惠國關稅。

 

除了經濟因素外,川普關稅政策也充滿地緣政治考量。例如泰國及柬埔寨爆發軍事衝突後,雙方接受美國建議休兵,美國即以「外交獎勵」為名,將兩國原來偏高的對等關稅大幅削減到19%。印度持續向俄羅斯購買石油,觸犯美國底線,美國立即將其對等關稅加倍到50%。巴西也因國內司法案件觸怒川普,稅率由10%驟升到50%

 

各國在美國壓力下,必須以包裹式的組合,做出符合美國利益的各項承諾。綜合而言,對於開發中國家,美國主要是要求市場開放及增加採購;而對於已開發國家,美國需求則集中在市場開放及加碼投資。另外針對各國與美國雙邊互動的特性,美國也會有不同要求。總之,美國對他國的需索範圍多元,但美國原則上只會削減追加的關稅,其他方面不會讓步,雙方處於完全不對等的談判情境。

 

目前除了中國大陸,美國已公布各國的對等關稅。台灣由原來的32%,降到20%。雖然目前尚未揭露台灣對美國具體承諾的內容,不過根據已公開部分國家的結果,例如與台灣稅率相同的越南以及略低的印尼(19%),對美國均是全面開放市場,台灣可能也無法避免。另外日本及韓國雖然對等關稅降為15%,但也是分別付出增加5,500億美元及3,500億美元投資的代價。

 

所以如果台灣希望降低現行稅率,甚至進一步爭取與日本及歐盟不須疊加美國最惠國關稅的待遇,必須還要做出更多承諾,此是台灣必須權衡的部分。

 

美國現在尚未公布232項下半導體、原料藥及藥品、關鍵礦物、木材及衍生品、銅及其衍生品、卡車、商用飛機及噴射發動機、無人機及其零組件、多晶矽及衍生品的關稅。與對等關稅相同,美國公布每項關稅,都待價而沽要求各國提出減免或豁免的條件。此種以不同項目關稅逐步進逼的方式,不但可以充分掌握主導權,而且是極具效能的策略。

 

綜整目前的談判情勢,未來對台灣挑戰不小。台灣目前在關稅減讓及非關稅貿易障礙消除的市場開放部分,已對美國大幅承諾,再減讓空間非常有限。未來如果期望再縮減對等關稅或是232關稅,特別是半導體的關稅,台灣必須在投資加碼、增加一般及軍事採購方面有更多的讓步;而美國似乎對台灣繼續加碼半導體投資興趣最高,近來不斷釋放出各種可能投資模式,對台灣形成不小負擔。

 

面對美國幾乎不間斷單方向的壓力輸送,台灣必須確定各議題的開放原則,面對予取予求的美國守住底限,並能有效槓桿,才能將衝擊降低

 

作者: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

資料來源:2025-08-26/經濟日報/A4/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