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研究成果 / 時事評論

王健全:《名家觀點》日韓對等關稅啟示錄

日本、韓國輸出美國產品的對等關稅相繼出爐,同為15%,比之前的24%、25%降低了不少,但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日本必須對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同時開放稻米與美國汽車進口。同樣地,韓國也必須對美國投資3,500億美元,而且是必須是經由川普挑選的各項投資計畫,並額外投資1,0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

 

對台灣而言,欲爭取15%的對等關稅,恐怕也必須付出對美國採購及投資的龐大成本。但如果超過15%的對等關稅,恐怕對台灣和日韓的同類競爭產品,如工具機、精密機械、汽車零組件、石化產品、鋼鐵及相關製品帶來競爭壓力。

 

另一方面,相對於日本、韓國的較大經濟體,日本是台灣GDP的五倍以上,韓國也在二倍以上,如被美國要求巨額投資,可以要求台灣相較於日本、韓國的比例原則,爭取降低投資的金額。

 

再者, 如果對美國投資,台灣可以提出除半導體外,其他高附加價值傳統產業的投資(但有經濟特區配套),解決川普對中國大陸課高關稅又沒有替代品,必定為美國帶來高通膨壓力。如此一來,可以兌現川普美國再工業化、創造更多就業的政見,也能使台灣若干傳統產業在美國擁有先占優勢的雙贏策略。

 

此外,除了對等關稅之外,半導體的部門性關稅對台灣更是重中之重,雖然台灣先進製程的市占率高,有轉嫁關稅的優勢外,成熟製程及下游的封裝、測試,恐怕會面臨沉重的關稅壓力,而必須赴美投資。在整體產業鏈外移之下,避免技術外洩的經濟安全,必須審慎把關。與之同時,在美國和台灣建立雙向投資的生態系,讓人才、資金、技術、商業模式雙向流通,避免部分產業空洞化,值得正視。

 

而在傳統產業上,最近幾年來,面臨日幣貶值、中國大陸低價傾銷、台幣升值的多重壓力,對等關稅的課徵,不啻雪上加霜,協助升級轉型,跨域至自動化、AI、機器人、重電、半導體、特用化學、機能紡織等,更是當務之急。

 

最後,面對漫天要價、坐地還錢的川普,台灣除了見招拆招、戰術的應用之外,應該有更高格局的戰略,才能避免經濟、產業上的重大損失。我們認為可以採行的大戰略包括:其一,政府和民間半導體大廠應加強協調,建構產業投資的路徑圖(roadmap),對半導體先進技術赴美投資、供應鏈的移轉、經濟安全,應有一套整體戰略,技術才不會被掏空,並累積對美國談判的籌碼。

 

第二,有計畫的協助產業數位轉型、綠色轉型開發歐洲市場,分散對美國市場過度依賴的風險。歐洲市場重視淨零排放及需求少量多樣產品,因此,數位及綠色轉型為廠商開拓歐洲市場不可或缺的手段。

 

第三,建立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的二次希望工程。傳統產業面臨日圓貶值、中國大陸傾銷、對等關稅、台幣升值的重大壓力,產業優勢逐步喪失。政府應強化跨部會協調,透過租稅優惠、補助、輔導、科專計畫等工具,全面協助產業鏈結AI 5G、半導體等技術,並跨域至AI、半導體、自動化、ESG等,才能力挽狂瀾,避免產業崩壞,產生大規模的失業、衝擊社會的安定。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

資料來源:2025-08-01/經濟日報/A3/對等關稅揭牌最後時刻 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