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研究成果 / 時事評論

劉大年:《名家觀點》推動貿易原產地認定框架

美國與台灣的「對等關稅」談判期限已進入倒數,台灣除了關心最終稅率落在何處外,更應掌握相關新趨勢的發展。

 

美國推動關稅談判,已不再單純是稅率的決定,更進一步牽動供應來源的政治信任與制度互認。除了顯示全球由多邊經貿體制,向以美國為軸心的模式傾斜外;也反映出全球經貿由以「市場效率」導向的自由化規則,朝向以「供應鏈安全」、「技術自主」與「可追蹤性」為核心的方向發展。而這其中以認定產品「國籍」的原產地(Rules of Origin)規範,由技術性的貿易規則導向,轉變為聚焦地緣政治下全球供應鏈重組核心機制的變化,影響層面最大。

 

首先,原產地規定的門檻普遍升高。過去原產地認定主要目的是產品須具備一定比例區域內價值含量,或是特定加工程序,才可享受優惠關稅。而在美國的主導下,已進一步鎖定在「特定來源」的價值認定。

 

事實上,美國在美墨加貿易協定(USMCA)中對汽車,以及「晶片與科學法」對半導體,已將增加美國本土生產比例,做為符合優惠待遇條件的門檻。

 

而在美國與各國談判對等關稅,美國的企圖更加明顯。美國所謂的公平原則,合理關稅為先決條件外,更要求產品必須含有相當比例的美國成分;或是在一些特定製程上,必須由美國所設計或生產。美方甚至直接向談判對手提出如果希望美國大幅降低對等關稅,就必須提高來自美國原材料或零件採購比例,目的就是在全球供應鏈中擴大美國的參與及主導權。

 

其次,美國也要求各國加強配合對中國大陸的防堵。美國對中國大陸已經從傳統關稅戰,轉向制度性排除中國參與供應鏈的政策。不再只是禁止中國出口,而是針對整條價值鏈的「中國痕跡」進行全面控管。要求企業須主動建立供應鏈溯源系統,強化產地合規管理,並與客戶協同確保產品符合「美國市場進入規範」。這種由政策驅動的去中化供應鏈重組,將是影響未來全球貿易格局變化的重要因素。

 

另外,為因應新趨勢,各國也強化原產地稽核系統,例如落實資料交叉查驗機制,強化產地溯源制度,推動數位原產地證書,導入區塊鏈技術追蹤供應鏈。各國也與美國合作,強化資訊分享與風險監控,以杜絕漂白原產地,主要源自中國的「洗產地」行為。對於企業而言,不僅需重新設計產品分工結構與投入配置,更需配合建構透明、可查、可驗的產品供應鏈,才能確保市場進入的可及性。

 

綜合而言,美國將原產地認定做為推動其他國家「去中化」、「向美靠攏」的工具,促使全球供應鏈重組。全球貿易秩序從「自由化」轉向「安全化」,原產地認定將不再只是關稅減免的工具,更成為國際經貿制度門檻與主權工具。未來貿易將不僅是價格與品質的競爭,更是制度合規的競爭。

 

在未來原產地重要性大增下,台灣應整合政府與產業力量,推動與貿易夥伴建立原產地認定協議框架,以加強制度對接與資訊透明化合作。同時也須協助產業多了解原產地認定原則,並協助企業強化內部供應鏈管理與生產資料溯源能力。

 

另外也可評估建立「國產零組件供應地圖」,鼓勵國內供應鏈朝向高值、合規與可驗證方向發展,提升整體產業韌性,方能在全球競爭中占得先機。

 

作者: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

資料來源:2025-07-03/經濟日報/A4/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