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研究成果 / 時事評論

劉大年:《名家觀點》中東戰爭的影響與啟示

以色列與伊朗近日爆發軍事衝突,之後美國也參與攻擊伊朗,伊朗也還擊美國在以國的軍事設施,引起全世界重大震盪。以色列與伊朗的衝突源自數十年的地緣政治對抗,但此次雙方衝突已從過去由「代理人戰爭」,進入公開直接的軍事對抗。特別是美國也介入,衝突地區雖然仍侷限在以色列及伊朗境內,但多少仍出乎意料。隨即川普宣布雙方同意停火,戰爭暫時劃下句點。

 

長期以來,美國對伊朗進行全面的經貿限制措施,不僅封鎖能源、金融與技術通路,還延伸至運輸與第三國實體。這套機制不單純是對伊朗的懲罰,更成為美國對其他國家進行國際制裁的參考。特別是美國對伊朗的經濟命脈石油貿易封鎖影響最大,而伊朗在美國長期的封鎖下,經濟停滯不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的估計,今年伊朗經濟成長率為0.3%,但通貨膨脹率卻高達四成以上。伊朗雖然衝突初期立場強悍,但經濟實力並沒有足夠底氣進行長期戰爭,也是其必須接受休兵的原因。

 

川普對以色列向來友善,甚至被視為美國總統中最親以色列的一位。他在第一任宣布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且將美國大使館遷往耶路撒冷。此舉打破美國中東政策,也引發巴勒斯坦與阿拉伯世界的強烈反彈。另外川普也斡旋阿聯、巴林、蘇丹,及摩洛哥等四個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建交,將此視為外交政策重大成就。

 

全球能源市場受到此波軍事衝突直接衝擊。伊朗控制的波斯灣荷姆茲海峽航道,大約占全球四分之一石油及天然氣運輸量;而台灣更有約四成原油,四分之一天然氣來自此運輸樞紐。從以色列空襲後短短一周內,國際油價已上漲超過10%,反映出市場對能源供應中斷的擔憂。高油價除了推升製造與運輸成本,也帶動全球通膨再度升溫,影響到貨幣政策的力道。

 

此外,全球金融市場出現顯著避險趨勢。美元與黃金價格走高,股市則因不確定性下挫,特別是能源密集產業與航空運輸首當其衝。物流方面,許多國際航空公司已宣布暫時改道中東航線,增加飛航成本與時間;同時,海運保險費率也上升,對全球供應鏈構成新的壓力,特別是對如台灣高度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影響更大。

 

綜合而言,此次軍事衝突,既未持久,也未擴散,對於經濟的衝擊也已逐漸和緩。但卻凸顯台灣能源高度集中於中東的風險,以及對供應鏈的影響。另外由短短12天局部性的軍事衝突,造成全球劇烈震盪。伊朗藉機強化與中俄軍事合作,並呼應「全球南方」反西方霸權論述,將中東衝突與烏克蘭戰爭、台海情勢串聯。將地區對抗擴大為美國與中、俄的全面對抗。地緣政治衝突持續發酵,確保地緣安全普遍成為企業決策最重要考量。

 

最後,4月初宣布對等關稅後民調明顯下滑的川普,此次以直接介入的方式,宣稱美國並沒有耗費大量資源,而迅速促成雙方停火,川普非常自滿而認爲有加分的效果。但是根據最新民調顯示,大多數美國民眾,甚至共和黨的鐵桿支持者,並不贊同美國直接攻擊伊朗,川普民調並未呈現上升趨勢。顯示美國不支持直接軍事介入境外衝突的民意並未改變,值得對美國有安全依賴及期待國家的高度重視。

 

作者: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

資料來源:2025-06-26/經濟日報/A4/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