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普政府宣布暫緩實施對等關稅90天,改為對全球課徵10%的基礎關稅,台灣已經與美方有初步溝通。 未來台灣除了須調降關稅、消除非關稅貿易障礙,以及增加對美國採購外;也要在制度面進行改革,其中以原產地規定(Rules of Origin)最為重要。
原產地主要是確定貨品的「國籍」,就好比人出國需要護照證明自己身分,貨品出口也不例外。若產品由所有國家進口均適用相同關稅,原產地只是為貿易統計需要;但當由不同國家進口的關稅有差異時,此時界定原產地更加重要,成為維護各國經貿利益的第一道防線。
由於各國原產地認定標準並非一致,以及產品國際分工日益細密,通常產品使用原材料及製作流程並不會來自同一國家;再加上全球自由貿易協定(FTA)盛行,關稅減免僅限於FTA成員,使得原產地議題更加複雜。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30年,雖然嘗試統合全球原產地標準,但幾乎毫無進展。企業也更困難有效掌握原產地規定,因而增加貿易成本。
目前美國對全球橫加關稅,未來對各國關稅都不盡相同,全球進入高關稅時代。特別是美中關稅戰已經失控,在關稅已經上看三位數下,美中雙邊貿易幾乎已被阻絕;未來貿易預期會經由第三地,特別是在查察不嚴的情況下,可能會發生違規標示產地以逃避制裁「違規轉運」的行為。一般稱為「洗產地」。
例如在美中經貿對抗下,美國對由中國大陸進口產品課徵懲罰性關稅,所以原產於中國大陸的產品,將產品運往第三國,在第三國只進行些微處理或包裝,再冠以第三國名義出口至美國,企圖魚目混珠。同樣也不能排除美國產品藉由第三地進入中國大陸,以規避高關稅。
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升溫下,洗產地將會層出不窮,手段也不斷翻新,破壞性也更大,成為各國優先處理的問題。例如率先對美國對等關稅表態,將全面調降關稅的越南,美國的反應卻是越南必須有效解決中國大陸產品透過越南出口到美國的「洗產地」行為,美國才有可能調整對越南的對等關稅。
以台灣情況而言,中國大陸及美國是台灣的前二大出口及進口市場,彼此貿易往來密切。近年來呈現大陸對台灣出口增加,台灣對美國出口成長,類似三角貿易的型態。在美中關稅戰快速升溫,美國對於由台灣進口,但有「含中成分」的產品必定會加強監督。同樣中國大陸對由台灣進口,但具有「含美成分」產品,也會嚴加核實。
面對劇變的國際經貿環境,強化台灣原產地制度刻不容緩,有必要通盤審視原產地規則,以保障台灣的利益。除了檢視目前「進口貨物原產地認定標準」,根據國際產業發展趨勢,建構與時俱進的原產地規範。最近國內朝野對於離島放寬中國大陸產品進口的限制,是否會產生洗產地而爭論不休。台美中三方貿易密切,不可能以阻絕貿易脫鉤著手;而應由脫鉤多管齊下落實原產地查核機制,才能杜絕洗產地行為。
而除了防止中國大陸的洗產地行為外,也應建構全面性防護網。一方面必須考慮增加防制洗產地的相關規定,並投入更多資源,並強化稽查機制。另外也應加強宣導,要求企業誠實申報產地,切莫因為少數台灣廠商洗產地不法行為,而使台灣背上方便洗產地的包袱。
作者: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
資料來源:2025-04-15/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