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研究成果 / 時事評論

王健全:《名家觀點》川普對等關稅的影響與因應

川普二次執政,一連串的措施、命令目不暇給,政策的多變與對經濟影響的深遠,可謂比詭譎多變的景氣更詭譎多變。過去三個多月以來,川普馬不停蹄地推動他的關稅政策。首先,宣布對加拿大、墨西哥產品課徵25%的關稅,預計在42日上路(但可能還有變數)。其次,針對鋼鋁製品輸美課徵25%關稅,接著,又發布將對汽車課徵不低於25%的關稅。

 

之後,川普又提出對等關稅概念,針對關稅高於美國的進口國,進口美國時課徵差額關稅,以取得立足點平等。究竟對等關稅會對產業帶來何種影響?又如何因應?值得深入分析。

 

對等關稅係指對美輸出國廠商,國內的進口關稅加上加值型營業稅(可能退稅給廠商,類似出口補貼)的稅率超過美國進口關稅稅率的差額部分,就是出口國廠商必須被課徵的關稅。舉例而言,如果歐盟的汽車關稅是10%、加值營業稅是10%,而美國汽車關稅稅率只有5%,如此一來,歐盟的汽車廠商要補徵的關稅是10%加上10%減掉5%,等於15%的關稅。還好台灣的加值型營業稅稅率不高,只有5%左右。

 

不過,台灣的運輸工具產業(和美國關稅差距將近5%)、重機電及電線電纜(和美國關稅差距3%)、機械產業(和美國關稅差距1.35%)等關稅較高,必須特別注意。

 

就國家而言,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大,可能成為美國鎖定的目標。在產業的衝擊上,台灣貿易加權平均稅率除了農產品(9.31‍%)之外,工業產品及全部產品並不高,分別為1.40%1.76%,但工業產品中的傳統產業,如鋼鐵、機械、基本金屬等領域則比較高,可能成為課稅的標的。

 

在供應鏈的影響上,近年來工具機、AI、伺服器、電動車供應商有不少廠商已在墨西哥投資,如果關稅課徵遠低25%,廠商可能留在原地,因為人工、土地成本可能可以抵銷關稅的上漲;但如果課徵超過25%,則上述廠商可能降低墨西哥的產能,將更多產能移往美國。至於其他領域的廠商毛利率不高的情況下,赴美投資可能不划算。

 

在中國大陸投資上,台灣廠商多數以內需為主,就算赴美出口,在川普1.0的關稅課徵下,赴海外投資的台商已規避得差不多,重新移動的機會不大。除非若干受到管制,或關稅稅率太高的產業,外移程度應該比較低。

 

台灣方面,最大宗的台商回流已大致就緒,在川普2.0新政下,可能移回台灣的並不多。但在對等關稅下,台灣的運輸工具(甚至關鍵的零組件、材料等),面臨美國的較高關稅,出口壓力大,可能面臨外移的壓力。

 

在東南亞投資上,最近越南人工成本、土地成本攀升,缺電情形日漸嚴重,故廠商反而前往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投資較多。不過,泰國、越南、菲律賓、印度等國關稅較高,對等關稅課徵壓力也大,也是廠商赴東協國家投資必要的考量。

 

因應策略上,目前傳統產業面臨川普新政、中國大陸出口傾銷壓力,企業必須尋求升級轉型,若干跨領域的廠商表現也比較優異,值得參考。例如工具機朝自動化、半導體、重電、AI方向發展,表現優於同業;石化朝ESG、特用化學領域發展,也有較傑出表現,值得尋求上述新興領域發展。

 

政府方面,應儘速組成跨部會工作小組,因應川普新政的衝擊。行政院應組成任務編組,實列經費、延攬各部會對美交涉人才,針對廣宣、公關說客、政策工具的規劃、提供資訊給企業。再者,協助企業有秩序的外移(才能夠成為政府有力的談判籌碼),以及為若干衝擊大的產業,例如半導體、AI伺服器、電動汽車供應鏈廠商、鋼鐵產業、運輸工具產業等,提供更多資源的協助。

 

此外,政府也可以啟動對美採購,降低對美順差及可能貿易報復的風險。同時,加速研擬租稅或補助等獎勵政策,以加速產業的升級、轉型及尋求替代市場。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

資料來源:2025-04-03/經濟日報/A4/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