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研究成果 / 時事評論

劉大年:《名家觀點》全球區域經濟整合走向兩極化

最近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在加拿大舉行執行委員會,七個新申請加入案中,只通過哥斯大黎加成立工作小組,取得後續談判資格。包括台灣及中國大陸等其他六個新申請案,全部被擋在門外;要等到明年在輪值主席國澳洲召開的執委會,才能有機會再次叩關。

 

CPTPP自許是自由貿易協定(FTA)中的高標準,先前要求申請成員要以最早申請加入,高度經貿自由化的英國為範本。之後又制定所謂「奧克蘭原則」,新申請國家不但自由化程度高,制度要完善,符合CPTPP規範外;也要具備歷來遵循貿易規範與承諾的良好紀錄;並且還要得到所有成員支持。

 

雖然高門檻可解釋為「寧缺勿濫」,但以共識決做為接納新成員標準,會有少數即可否定多數的風險;更有可能涉入非經濟因素,淪為政治操作工具,因而扭曲了共識決的初衷。此次經貿標準最接近CPTPP標準,條件優於其他申請國家的台灣,被排除在外即是一例。

 

除此之外,在共識決下,既有成員難免會有私心,不希望新成員加入,而影響其既有的貿易優惠利益,而產生「優惠減損」(Preference erosion)的情況。

 

特別是在川普即將就任美國總統,準備磨刀霍霍以不同名目對各國加徵關稅下,全球將進入高關稅時代。CPTPP此種大型且自由化程度高的FTA,更具有降低外在高關稅衝擊的功能;原有成員為了保障既有利益,對於篩選新會員也有可能轉趨保守。

 

在諸多因素下,2018年生效的CPTPP,迄今只有接納英國為新成員。而且即便是條件絕佳,且獲得CPTPP成員大力支持的英國,由申請到正式通過加入,也耗時約二年半。而後在2021年正式提出申請的台灣及中國大陸,已經超過三年仍無進展,後續更多申請加入的國家也卡關;再加上CPTPP一年只有一次機會決定新申請案,CPTPP已經呈現「塞車」的情況。

 

無法與時俱進是CPTPP發展另一隱憂,來自CPTPP規定主要是承襲其前身,在2016年簽署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主要仍是以促進貿易成長為主。然而近年來國際經貿環境劇變,在經濟安全意識高漲下,確保「安全貿易」成為各國關注重點。但是由於涉及層面廣,即使如高標準的CPTPP,由於納入新內容曠日廢時;所以針對新興議題,例如關鍵礦物的確保、綠色貿易的推動、數位貿易機制的建立、供應鏈韌性的強化,以及抗衡經濟脅迫的機制,CPTPP也無法因應變化。所以各國紛紛透過其他平台,針對上述議題,推動各式經貿協議,展現新的合作模式。

 

未來全球區域經濟整合有走向兩極化趨勢,一是各國仍繼續推動FTA,除了大型FTA外,雙邊FTA亦是重點。另外也對傳統FTA所未能觸及的部分,尋求新的結盟機會,並未減緩自由化腳步。

 

但是美國川普政府將以加徵關稅,以解決其貿易赤字及國內經濟問題;也會以雙邊方式,要求各國配合美國需求,全球貿易保護升溫,經貿自由化反而走回頭路。

 

未來台灣除了需因應美國關切因台美貿易失衡,所衍生對台灣的要求外,也應以更多元方式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除了繼續爭取加入CPTPP外,也應以台灣產業優勢做為談判籌碼,尋求其他雙邊合作機會。無論以何種方式切入,兩岸關係仍是最關鍵的因素,台灣必須務實面對。

 

 

 

       者:劉大年/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A4/焦點/2024-12-12

原文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9/8419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