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佔韓國對外貿易於2018年來到26.8%之最高峰,同年韓對中貿易順差也達556億美元的高點。但此後韓中貿易順差便開始縮小,2019年降至290億、2022年更只剩12億美元,並且於去(2023)年轉為逆差;2023年1-11月韓對中貿易逆差達180億美元,預計2023年整年韓對中貿易逆差可能近200億美元。
韓國與中國的FTA於2015年生效,卻在其後八年內貿易從順轉逆,使得中國成為最大贏家,不但引起韓國關切,更值得台灣借鏡警惕。
中國在此FTA對韓國的重點產業開放程度都有限,例如中國對面板(LCD)的WTO進口關稅為5%,韓中FTA生效後的前8年都不降稅,直到第9年降到2.5%,第十年才零關稅。同樣在石化產業,韓輸中的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等關稅下降幅度低,且降稅時程也長。FTA生效八年至今中國相關產業已具競爭力,再降關稅對韓國效益也大打折扣。至於汽車中國根本未承諾降稅,進口整車關稅仍高達22.5-25%。
韓中FTA的另一特色,是納入非常多的經濟合作項目,舉凡農林漁業、鋼鐵、資通訊、能源、海運、醫療器材與化妝品等均在列,中國國務院也因此核准在江蘇、廣東及山東設立幾個中韓產業園區。此外,韓中政府每年選擇重點合作領域,由兩國科研院校或企業進行合作研發專案,例如成都高新區設立了「中韓創新創業園」。依中國商務部外資統計,韓國至2021年仍是中國第四大外資來源,諸如三星、LG、海力士(SK)、現代汽車等韓國大企業,針對半導體、電動傳動系統、汽車面板、動力電池等領域,都有極大規模的投資。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架構下,經濟合作除了帶動中國本身經濟成長外,更關鍵的是韓國企業將諸多技術分享給當地合作的中國企業,再加上中國政府也大量扶植本土供應鏈下,加速了中國製造業技術升級與轉型的速度。
例如原本韓國技術領先的液晶面板、智慧手機、電動汽車等領域,近年來中國企業不僅跟上韓國水準,開始瓜分韓企原本的市佔率。向來為韓國出口中國的主力半導體產品,2023年出口跌幅高達45%以上。此外拜韓國降稅程度更大所賜,又讓中國的精密化工原料、蓄電池、電腦、工業電子設備等中間材、半成品或通用性產品,可以零關稅大舉輸入韓國,進而演變為韓中貿易逆差擴大的狀態。
韓中經貿互動發展的殷鑑,乃是台灣企業必加速進步,且不能過於依賴透過合作取得的短期市場機會,否則中國製造業受益於外國企業(被迫或自願)分享技術,加上各種國家支持措施,進步速度不容小覷。
另一值得借鏡之處,為韓國過去十餘年持續推動與美、歐、中及東協簽署FTA,有意成為FTA網絡中心,這樣的政策遇到國家高度介入市場的中國,似乎無法創造公平的優惠貿易關係,卻加速了重要韓國企業到中國投資及合作,技術有外移風險,貿易創造效果也尚未出現。
最後,中國因韓國同意讓美國部署薩德飛彈後,於2017年以表面上的「民間自主」行為發動經濟制裁,借用土地的樂天公司更是在2022年結束中國最後一家門市黯然退場。這些行為理應屬韓中FTA規範內容,但顯然FTA無法提供保護或救濟機制,同樣顯示出中國只追求政治目的,不受FTA等協定拘束的問題,同樣值得吾人深思。
作 者:顏慧欣/中經院WTO及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
資料來源:經新聞 News /名家論/202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