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布認定我方構成貿易壁壘的結果後,開始有憂慮對我國在兩岸都申請的「跨太平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會有衝擊。中方後續舉措雖不明,但若論斷其調查報告會影響台灣CPTPP的審查,實有失真。
有觀點認為中國只要影響一、兩個成員國就可阻擋台灣入會,可能藉此報告衝擊台灣CPTPP資格或延後入會審查。這實為多慮了。首先,中國反對台灣加入CPTPP舉世皆知,無需用這份貿易壁壘調查報告作為基礎。更何況中方反對的論點向來是環繞在「一中問題」(因CPTPP開放WTO會員加入),而非台灣是否符合CPTPP資格;若中方改打貿易壁壘牌反而是降低其論點的高度。
第二,台灣是否真有貿易壁壘?台灣措施是否果真違反WTO與ECFA?均非中國單方面可認定。倘若中國訴諸貿易壁壘來影響台灣申請案,恐怕加拿大、日本及英國、澳洲等現有CPTPP成員,會鼓勵中國儘速以此報告為基礎,到WTO法院提告,而非直接採納中方認定。因此將貿易壁壘調查跟台灣CPTPP機會掛鉤的說法,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議題。
事實上,中國貿易壁壘調查報告洋洋灑灑廿四頁,看似包含程序面與實質爭議的處理。但由於中國《對外貿易壁壘調查規則》規則籠統,調查機關在這次或之前對美國等調查報告,都存在程序不嚴謹的爭議。例如本案調查對象是台灣政府措施,是本案最直接的利害關係人,然而我方政府從無主動表達意見或被徵詢意見的機會。再如中國商務部表示有發送問卷詢問產業界意見,但未說明發送時點及截止點,又報告彙整了一八三份所謂的產業問卷意見,卻未揭露企業或公協會名稱。簡言之,台灣各界的各種討論及恐慌,很可能是未深究中國貿易壁壘調查報告的情況下,過度捕風捉影的自我驚嚇。
過去在國際經貿場合,類似中國商務部這種資訊片面、程序不透明的貿易壁壘調查,光是程序就充滿了欠缺一致性與可預測性的疑問,更遑論結論的正當性。何況從商務部這次對調查時間點的「巧思」安排、國台辦每次亦步亦趨,用明、暗示威脅台灣等作法,都顯示貿易壁壘調查報告只是中方使用的新工具,其本質已經構成「經濟脅迫」。
台灣當務之急應當是基於經濟去風險的精神,加速擺脫每次大選就被脅迫的問題,同時尋求重視解決經濟脅迫問題的美、日、加、英等G7各國的協處合作。至於CPTPP,反而是我國應向現有成員國說明,慣用經濟脅迫的中國,根本不符合CPTPP價值及精神。
作 者:顏慧欣/中經院WTO及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202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