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研究成果 / 時事評論

劉大年:兩岸經貿不確定性升高

  中國大陸在今年四月十二日宣布,對台灣禁止約二千五百項大陸產品進口,展開貿易壁壘調查。根據大陸規定在半年內需完成調查,若有必要可延長三個月,最遲需在明年一月十二日完成,恰好正是台灣總統大選前夕。

 

  大陸雖然聲稱一切照表操課,但在兩岸溝通管道中斷下,而後發展均引發無限的政治解讀。大陸商務部首先在八月中公布調查初步結果,認定台灣對大陸禁止進口措施,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及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將採取包括中止ECFA的反制措施,並也得到國台辦支持。此是大陸官方首次表態中止ECFA,九月國台辦又再度發聲支持中止ECFA。

 

  我方一直呼籲對岸無論是透過多邊或是雙邊機制,均應先行諮商解決貿易爭端;逕由單向調查片面實施貿易報復措施,違反國際規範,但陸方均沒有回應。

 

  十月九日大陸又宣布由於情況較為複雜,調查延長至明年一月十二日,兩岸經貿不確定性再次升高。因為在未來調查期間,大陸隨時有可能宣布涉及ECFA的反制措施。

 

  在ECFA架構下已完成貨品及服務業的早期收穫計畫,以及投資保障協議;但尚未完成貨品貿易、服務業貿易,以及爭端解決協議。大陸不排除會以類似「擠牙膏」的方式逐步終止ECFA,而貨品早收計畫可能會首當其衝,成為中國大陸貿易報復的工具,但仍有不少變數。

 

  無論未來發展為何,可以看出大陸對台灣經貿政策的轉變。以往大陸對台灣經貿限制措施,以非ECFA的農產品為主;而未來可能會觸及以工業產品為主的ECFA,敏感性自然較大。

 

  大陸認為過去在兩岸關係和緩下,陸方不堅持台灣必須先解除對大陸產品進口禁令,即所謂先「正常化」後,再進行「自由化」;所以ECFA是大陸對台灣的「讓利」措施。但是由於目前兩岸關係不佳,自由化無以為繼,大陸自然需要調整。台灣則認為ECFA是互惠協議,並無讓利之說,更不應成為經貿糾紛下的報復工具。

 

  二○一○年ECFA生效第一年,台灣早收產品出口約二百億美元,之後成長有限,占台灣總出口比重也下滑;去年早收出口為二二四億美元,只占台灣總出口約百分之五。所以國內也有ECFA即使終止,對台灣影響有限,ECFA紅利已削減的看法。但是早收項目大多集中在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傳統產業,這些產業近年來出口幾乎全面下滑,面臨很大困難,絕對不可輕忽其影響。

 

  目前政府協助產業因應自由化衝擊,主要是協助因簽署FTA開放市場,受影響的內需型產業。但是台灣建構FTA挑戰不小,實施空間有限。未來應因應既有FTA協定中止影響,例如除了ECFA可能變化外,台灣與中美洲三國的FTA也中止,可以考慮強化對受衝擊出口產業的協助措施。

 

 

作者:劉大年/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資料來源:聯合報/A14版/民意論壇/202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