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研究成果 / 時事評論

顏慧欣:《名家觀點》解析陸對台貿易壁壘調查

  中國大陸商務部公告對台灣限制2,455項產品進口,展開貿易壁壘調查。幾乎所有兩岸經貿政策互動都充滿政治考量,本案也不會是例外。不過本次北京透過駐WTO代表團的管道通知我方代表團的模式,卻是罕見的作法,令人玩味。

 

  本次中國大陸宣布的調查重點,是台灣並未按照WTO義務,給予中國大陸產品等同於其他WTO會員的相同待遇(也就是未提供最惠國待遇)。回顧兩岸經貿開放的歷史。在20餘年前兩岸準備先後加入WTO之際,當時陸委會曾公開表示願依WTO架構,為兩岸經貿正常化進行諮商。然而中國大陸稱兩岸經貿合作係屬中國內部事務,應在「一個中國原則下」諮商處理,「不必透過WTO」。

 

  北京說法引發台灣國內不滿,考量兩岸貿易結構類似與產品區隔性不大,擔心台灣市場受衝擊風險高,於是決定對中國大陸禁止部分產品進口, 一方面為國內產業爭取更多時間調整,二方面亦期待未來能以WTO架構處理以降低國內爭議。然而20年來中國大陸不曾動念以WTO管道尋求解決這些限制,今卻對此啟動貿易壁壘調查,且透過WTO代表團通報我國,內情絕不單純。

 

  中國大陸貿易壁壘調查並非一般常聽到的反傾銷、平衡稅等針對進口救濟的調查,而是以中國大陸在「出口貿易」面對的障礙為調查對象。對於這種出口市場的貿易壁壘調查,WTO並無規範也未要求通知,意即中國大陸實可自行啟動國內調查、不通知也無問題,最多透過兩岸管道告知我方已算友善。但這次北京透過代表團通知,解讀上有藉由「WTO意義」來提升其貿易壁壘調查正當性的意涵。

 

  中國大陸透過日內瓦場合揭露此一調查訊息的可能目的有以下幾點。第一可能想平衡當前國際輿論對台灣一面倒的同情與支持,凸顯台灣並非全然遵守國際義務的模範生;兩岸都爭取加入CPTPP之際,這種作法也可能增加我方申請的難度。第二,北京可能想避免此舉被外界解讀為另一起禁止鳳梨、石斑魚的霸凌台灣事件,再度成為助攻執政黨總統大選的利器。

 

  不論中國大陸用意何在,從貿易數據來看,這2,455項產品所代表的實際貿易意義有限,2022年從全球進口這些產品的總額約為289億美元,占我國總進口額的6.6%,比率不算高。很大原因在於農產品、食品原料等品項,多數仍有5%至20%不等的關稅,且國內產能已可滿足需求,近五年來不少品項進口值實際上都掛零。

 

  換言之,面對中國大陸貿易壁壘調查,即便我國決定給予陸貨最惠國待遇,不會因此改變前述高關稅保護效果、或台灣國內自產可符合需求的結構。就算開放中國大陸進口增加了其他進口商品競爭性,有可能取代部分現有進口來源,也有排擠國產品市占率的空間,但全部被陸貨取代的可能性不高,況且台灣仍能藉由啟動反傾銷等貿易救濟措施,保護國內產業免於中國大陸的不公平競爭。

 

  總體而言,中國大陸此次舉動,恐仍以表達對台美互動升級之不滿,製造明年總統大選無形壓力,以及影響我申請CPTPP為主要用意。不過現階段內部啟動各種可能開放情境的評估作業,探討與北京諮商的模式及談判議題,仍有其意義。

 

作者:顏慧欣/中經院WTORTA中心副執行長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A4版/焦點/202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