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隨著中國大陸廉價商品大舉進入泰國市場,讓當地中小企業備受威脅,使泰國工業聯合會(Federation of Thailand Industry)提出警示,廉價的中國大陸商品可能在泰國及該地區引發「海嘯」。該機構指出,中國大陸商品在2023年已導致泰國當地近2,000家工廠關閉,令民眾失業,更對中小企業和製造業的發展造成傷害。此外,泰國中小企業也發出抱怨,民眾自中國大陸購買1,500泰銖以下商品免消費稅,這對其生意造成許多影響。
泰國法政大學商學院帕維達(Pavida Pananond)教授表示,廉價中國大陸商品和資本大多集中在泰國的電商和電動車產業,泰國雖歡迎中國大陸對電動車之投資,但其卻未對本地汽車產業、車輛和零組件供應商制定長期規劃,可能對泰國經濟與中小企業產生負面影響。泰國清邁大學東協研究中心尼西特(Nisit Panthamit)主任亦表示,若泰國政府無法儘快提出有效對策,泰國製造商品的銷量可能會大幅下降,一些基本產品在泰國市場可能會被劣質的中國大陸替代產品所取代;其指出,目前已有跡象表明,2024年底中國大陸製造商品的競爭將更加劇烈,此將導致泰國本地產品的銷量和消費量下降10%至20%。
為防範大量超級廉價(ultra-cheap)且不符合標準的進口產品(尤指來自中國大陸)進入泰國市場,影響當地中小企業發展,泰國內閣會議於2024年9月3日通過五大因應措施,包含63項有關部會提出的行動計畫,並成立工作小組。該工作小組由28個機構組成,每兩周舉行一次會議,回報進度並審查和落實法規,以遏止廉價中國大陸商品對泰國本已疲軟的經濟構成威脅。
歸納五大措施之重點,首先是增加進口和關務相關規定。相關單位在海關須徹底檢查進口商品,以確保符合泰國標準;增加對網購產品的檢查次數,確保提供相關服務的公司符合泰國法律,禁止利用代理人(人頭登記公司)以規避法律限制。其次是更新及設立明確規範,例如外國電商業者必須在泰國設立實體辦公室,使泰國官方能確保消費者權益及公平商業交易。第三項措施是增稅,如關稅、公司稅、消費稅、反傾銷稅等其他保障措施;泰國政府正研擬修改反傾銷稅的方法,使得政府可代表受影響的私人企業提起訴訟。
第四項措施是支持泰國中小企業,促進其業務發展並增加生產力,使其能在全球舞台上競爭,例如協助中小企業在生產中採用新技術和創新,並利用電商平台擴大泰國商品出口等。第五項措施則是擴大與主要貿易夥伴(如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的合作關係,讓泰國商品和服務可以有更多銷售管道,同時促進泰國成為電商貨物集散地的區域中心。
另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美中貿易衝突情勢加劇,中國大陸正將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作為貿易中轉路線,甚至是「非法轉運中心」,以規避美國對中國大陸產品的高關稅。由於許多中國大陸太陽能企業在東南亞設廠,試圖規避美國進口關稅,美國正準備對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協國家徵收高關稅。帕維達教授認為,應更關注於泰國公司進口中國大陸的中間產品,並將其再出口至美國或歐盟等國之情形,因為這有可能會違反歐美正在收緊的貿易法規。
【由李明勳報導,綜合取材自The Nation Thailand,2024年9月5日;Voice of America,2024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