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區 / 新南向政策專區 / 評論分析

東南亞智慧製造發展趨勢與企業佈局概況

一、東南亞為全球製造業分散生產風險的受益者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UNCTAD)統計,東南亞在2015至2020年間的外商直接投資金額(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中,2019年為投資高峰,達到1,820億美元,2020在疫情衝擊下減少至1,370億美元,供應鏈斷鏈與經濟不確定性促使外國企業投資縮手,不過在東南亞各國開始與病毒共存,加上區域佈局、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的發酵下,外商投資未來應會持續強化佈局。根據統計,2020年投資東南亞的國家中,金額最大者為美國、其次是新加坡、香港、日本、中國大陸、韓國、泰國、加拿大、瑞士,與荷蘭,在生產基地移轉與各種環境因素影響下,外商的投資成為東南亞經濟成長的主要來源之一。

二、積層製造發展迅速,唯各國投入程度有別

  若從投資技術種類來看,由於東南亞各國近幾年來大力投入智慧製造與轉型,加上東南亞區域製造聯盟興起,吸引大量國際企業進入投資,對於當地業者轉型影響甚大,扮演如新創投資者、資訊服務業者、人員訓練提供者、生態系整合者等多種角色,致使各類數位技術在這些業者推動下開枝散葉。在技術種類上,外國企業以投資積層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 AM)與製造業自動化(Industrial Automation)最為積極,而智慧工廠的投資雖然當前普及度不高,但未來在相關解決方案帶動與產業轉型需求下,具備相當大市場成長潛力。

  在積層製造部分,綜整MarkNtel與其他機構調查,東南亞積層製造市場投資規模在2025年將達1兆美元(約30兆台幣),年複合成長率為10%,且在政策近一步推動下,預期成長速度會更上一層樓;主要國際大廠包含歐洲的EOS、Thyssenkrupp、Siemens、Materialise、Renishaw;日本的Matsuura、Mitsubishi Electric、Yamasaki Masak;美國Autodesk、3D Metalforge、HP、GE Additive。這些大廠的佈局項目各有特色,如設立研發中心、建立生態系、成立研究院,但共同點是保持與政府密切的合作關係。

表1 東南亞主要國家在積層製造佈局情況

國家

佔東南亞市場比重(%)

技術滲透率

技術發展階段

新加坡

40%

領先

泰國

25%

低至中

快速成長

馬來西亞

15%

低至中

快速成長

越南

6%

早期

菲律賓

低於5%

早期

印尼

低於5%

早期

資料來源:Thyssenkrupp,作者整理

三、外商投入自動化技術發展協助當地企業智慧轉型

  雖然積層技術前景看好,但在實際需求上,自動化技術才是當前東南亞製造業的關注重點,在製造業自動化的投資上,東南亞2016至2020年的平均投資金額110億美元,至2025年將以每年8%的年複合成長率的速度成長,成長主因在於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對工廠自動化的需求提升,並且以快速規模化的步調前進。在製造業投資的自動化的項目中,工業機器人與工業物聯網為兩大熱門領域,前三大投資國為新加坡、印尼,與越南,恰好也是外國投資前三大之國家,原因在於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在供應鏈衝擊下開始朝往東南亞佈局,同時強化工廠正在數位化與提升智慧製造能力,在因應在地市場供應的趨勢下,未來勢必對自動化和工業物聯網(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IIoT)的需求同步提高,吸引外國企業積極佈局當地市場,以下列舉國際業者在東南亞自動化投資情形。

表2 主要國際製造業者於東南亞投資自動化技術概況

廠商

投資動機

ABB(瑞士)

受益於當地製造業者快速擴張與對自動化技術需求快速成長,瑞士機器人大廠ABB 正在擴大自動化與機器人的服務。20197月,公司在馬來西設立區域機器人數位運營中心,利用工業4.0技術服務當地製造業者。

Bosch(德國)

為因應汽車產業快速增長,汽車大廠Bosch在泰國成立兩家移動解決方案智慧工廠。因應該國當地和全球車輛原始設備製造商(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OEM) 持續成長需求,公司於202012月在泰國(Rayong)羅勇建立第三家智慧工廠。

Eaton Corporation

(愛爾蘭)

以新加坡為主要投資國家,主因為看準新加坡作為東南亞的戰略樞紐地位,以及龐大的中小企業數位轉型商機。

Emerson(美國)

在新加坡建立自動化解決方案中心、物聯網卓越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 CoE)、數據分析暨積層製造研究中心。上述中心使其能快速部署工業物聯網平台,同時滿足工業區轉型需求。

Honeywell(美國)

看準區域市場成長潛力、智慧物流崛起,與工業4.0相關政府政策,進一步提升自動化業務的服務能力。公司在馬來西亞成立一座區域總部,未來計劃服務馬國龐大電子製造市場。

Mitsubishi Electric

(日本)

Mitsubishi Electric在泰國建立汽車生產中心,投資6億泰銖(約1,800 萬美元),提高公司空調壓縮機的產能,同時佈局智慧工廠、設備自動化領域。

Omron(日本)

2016 年在印尼工業區投資1,100萬美元設立一個電子元件卓越中心和一個先進感測器中心。

Rockwell Automation

(美國)

提供東南亞製造業者提供預測性維護服務(predictive maintenance);目標客群為大型當地電子與傳統製造業者,建立智慧化供應鏈。

Schneider Electric

(法國)

在新加坡建立R&D研發中心與智慧製造卓越中心,培養高階軟體人才與投入人工智慧與製造業自動化技術。此外,更進一步結合工廠自動化科技與零碳排解決方案,協助東南亞製造業者「數位+綠色」轉型

Siemens Industrial Automation

(德國)

位於工業區的龐大客戶群與轉型需求為西門子佈局東南亞的關鍵驅動因素。疫情的催化與供應鏈議題促使東南亞業者強化工廠自動化佈署之需求,區域供應鏈為西門子大舉投入之市場。。

TMEIC(日本)

將新加坡視為東南亞市場的進入點,強化佈局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的智慧製造市場,提供解決方案與人才培訓。

資料來源:各公司,作者整理

  如果更進一步觀察,可發現各國企業的在自動化技術佈局策略也有所差異。歐洲的自動化業者的佈局最為完善,如ABB、Siemens、Schneider、Bosch等企業在東南亞採取「整合策略」,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泰國都是營運重心,措施為建立區域總部、設立多座自動化工廠,如經銷據點與物流中心,以及各種卓越中心(如製造、前瞻技術、減碳技術),同時與當地大學成立數位中心(Digital hubs),先整合內部價值鏈需求,再朝外部鏈建立區域數位供應鏈,這種深耕當地的佈局策略,加上數十年的在地經營經驗較受到東南亞各國政府與當地業者信任,因此可觀察到近年來歐系業者在東南亞快速拓點,搶奪區域製造商機。

  相較之下,美國業者較為不同,美國企業採取「輕資產策略」以設立經銷據點為主軸,且設立位置以新加坡為主,在當地招募營運與銷售團隊,供應東南亞市場,僅有少數業者如Rockwell Automation、Honeywell、GE等業者成立智慧工廠與研究設施。而日本的企業如Hitachi、Mitsubishi Electric、Yaskawa、Yokogawa、Azbil Group、Omron、Fuji Electric採取的策略與歐洲業者相似,都是以深耕當地為主,比較不同的是,日系企業營運重心主要以越南、泰國,與馬來西亞為主,且主要投資項目為廠房與研發中心。這些歐、美、日的先進自動大廠一面透過設立智慧廠房供應東南亞市場,一面透過軟硬體整合的優勢,逐漸成為東南亞智慧製造市場的解決方案提供商。

四、智慧工廠普及度較低,但發展潛力可期

  相較於自動化技術,智慧工廠的層次又更上一層,智慧工廠包含的技術除了自動化技術外,尚有工業雲端、人工智慧、無人搬運車、數位分身等,甚至更為先進的智慧工廠還具備減碳技術,不過,當前產業對智慧工廠的期望已不只是營運效能提升,而是能擴大至數位供應鏈協作,透過多處智慧工廠,以共同之標準、相似之技術作為共同語言,因應供應鏈上下游、乃至生態系夥伴間的整合,由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與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遴選之「燈塔工廠」(Global Lighthouse Factory, GLF)可視為智慧工廠的典範。東南亞的智慧工廠多半由外商投資建廠居多,但當地規模較大之業者也開始投入相關技術,一場革命就此展開。

  在智慧工廠投資上,可分為外國業者與本土業者兩大類別。在國外投資者部分,若依舊以美國、歐洲、日本企業作為區隔,則可以觀察到幾個現象:美國企業投資智慧工廠地點多集中在新加坡,產業別則為半導體(如美光)與生技醫療(如Johnson & Johnson);歐洲企業則分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六國,如德國Bosch在泰國佈局、法商Schneider Electric則在印尼與菲律賓建立智慧工廠;日本業者(如Hitachi、Yamazaki)的智慧工廠多數集中在汽車產業與電子零組件,主要分佈據點在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四大國家,同時,相較於歐美,日本企業的智慧工廠部署最多樣化數位科技。

  而東南亞在地企業在智慧工廠投資的力道與成效雖不如國外業者,但在工業4.0發酵下許多大型業者也開始建立智慧工廠,以印尼的乳品製造商PT Indolakto為例,其於2012年在瑞士大廠ABB的協助下在東爪哇省岩望縣(Pasuruan)建立自動化工廠,爾後又在2016年導入工業物聯網技術與自主移動機器人,目前正進一步建立智慧物流體系,打通從端到端(end-to-end)的價值鏈;另一案例為泰國水泥大廠Siam City Cement,在日本公司富士通的協助下,公司除導入工業物聯網設施外,也成立數位遠距遙控中心,人員能在戰情室中遠距監測產線營運與設備維護,此外,Siam City Cement也應用數據科技與人工智慧來強化整體廠房營運效能,在此成功案例下,公司計劃將智慧工廠複製到泰國與越南的其他營運據點。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常被視為勞動密集力高、員工知識水平較低的越南,近期成為外商投資重點,根據媒體Vietnam Briefing 指出,2021年該國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為197億美元,其中與製造業相關之投資佔比58.1%,投資地點則以越南海防市(Hai Phong)最受歡迎,海防市本身為越南第二大製造城市,僅次於河內,同時,在流入該國的資金中,高科技含量的投資項目正在逐年上升,而智慧工廠即為其中一項;盤點自2000年來越南智慧工廠的數量,即便數量不多,但可看到進入的業者逐漸多元化,過去以日本、歐洲為主,爾後加入韓國與美國企業,並受益於供應鏈移轉。同時,越南政府也積極投入工業4.0及智慧工廠的建立以帶動產業轉型,不僅如此,由越南資訊通信部發起的「越南製造」計劃,為新創企業注入新活力。越南僅在2020年便成立超過13,000家數位科技公司,累計總數達58,000家,這些新創業者對於該國產業轉型帶來強大推力,也使得國外業者能與這些資訊服務新創結為聯盟,共同進軍越南智慧製造市場。

五、台灣業者應掌握東南亞製造業轉型商機發展第二成長曲線

  過去台商將東南亞視為生產據點,市場則設定在中國大陸或歐美,在區域製造與供應鏈移轉的衝擊下,台商當前又形成一波東南亞遷移潮,在美國懲罰性課稅與科技封鎖下,傳統勞力密集的業者開始向印尼、泰國、越南等國家前進。而根據中華徵信所《2022年台商千大調查》,東協台商千大總營收達到6兆1,124億元,連續五年創下新高,營收總額較2021一年成長43.02%,其中,營收成長的國家集中在新加坡、越南等國,主要受到當地疫情管控措施影響。而台商主要投資國家為越南、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印尼、菲律賓,又以電子業為主要大宗,其次為如化工、食品等傳統產業。過去的傳統代工型態也逐漸有所轉變,過去台商在東南亞多半承接大規模、低附加價值的產品代工,但當前在CPTPP、RCEP等區域市場供應趨勢、供應鏈大規模數位化需求,加上當地GDP逐年成長,人均所得提升下,對生活品質要求逐漸提升,若要在地供應區域市場,則可能須提供中、高附加價值產品。如此一來對於生產製程、智慧製造的需求勢必提高,資訊服務業者可從中切入取得商機。

  此外,台灣企業也需注意外來者劣勢(Liability of foreignness)挑戰,即外國企業因外來者身份在進入非母國市場時的阻礙,這些阻礙包含有型的法規、當地廠商競爭,與無形多文化。我國資服業者進入東南亞的市場須緊抓三大關鍵要素,政府、多元文化、外商業者。首先,由於政治體系關係,東南亞產業發展與國家政策走向有緊密關聯性,計畫經濟的型態影響廠商進行市場區隔的考量,政府持股的國企、政府投資部門、政府指定的配合業者在某方面上影響客群多寡。單以智慧製造而言,許多政府持股企業帶頭轉型,連帶促使其他供應鏈業者跟隨腳步;文化的多元性也影響市場進入難易度,許多東南亞企業中,單是管理階層可能就有數個種族,面對的終端市場多元性更高,台灣業者不建議以「一個東南亞」或「一個國家」來區隔,而是需要細分到地區(如省份)、工業區種類與型態,同時注意多種法規;而發展東南亞市場難以用快速搶進、擴大市佔率的方式進行,一方面國情與民族性關係,一方面容易遇到其他外商競爭者,台灣解決方案業者需要先克服外來者劣勢,才可能在智慧製造東南亞市場上一展長才。

=====
本文為投稿,聯絡作者請洽:kevinsu81102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