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

國政專論 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與台灣競爭力 科技經濟組召集人 黃鎮台 中華民國九十年十二月十三日 自一九八七年政府開放赴大陸探親後,兩岸經貿交流日趨頻繁,大陸地區充沛與低廉的資源及勞力、文化語言差異小的優勢,引發產業赴大陸的投資熱潮。去年五月民進黨執政後,由於政策上對兩岸關係態度不明,加上核四、美濃與縮短工時等重大爭議,致使國內投資環境急遽惡化,國內外投資者對政府施政與台灣未來產生嚴重信心危機。去年台灣對大陸投資盛況再現,其中近七成集中於民進黨執政後之下半年。經濟部長林信義於去年十月廿六日坦承,大陸地區在土地、工資、市場等投資條件上相較臺灣好得太多﹐中國大陸對臺灣廠商的確具有「磁吸作用」。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企業向外拓展版圖,與全球生產體系緊密結合,是企業得以生存及提升競爭力最重要也最基本的策略。然而,民進黨政府面對此一發展,卻苦陷於國家安全、資金外流及產業空洞化的兩難泥淖中。 事實上,兩岸經貿不可能也不應該被過度簡化為一個單純的兩岸關係的問題,執政者應從更宏觀的經濟全球化的角度,來探討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下,台灣應如何面對產業赴大陸的投資熱潮;執政者應捐棄防禦性的消極思維,從積極面來探討如何將此一趨勢轉化為一股促使台灣競爭力向上提升的力量。   壹、全球分工體系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經濟快速發展,貿易全球化使得企業紛紛向外拓展版圖。為打破各國之間的貿易障礙,各種區域與國際的經濟組織如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會等開始形成,全球貿易總額由一九八0年的三.八八兆美元增加到一九九八年的一三.四一兆美元,上升三.四六倍,平均每年增加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