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流行,許多國家除採行類似2003年SARS期間的傳統傳染病管控和公共衛生措施因應外,也可觀察到越來越多數位科技應用逐漸湧現,補強既有傳統公共衛生措施,如韓國、中國大陸、德國、以色列等。部分國際組織亦認同並提出呼籲,如WHO(2020)成立數位醫療技術諮詢小組,分享已成功應用的數位醫療解決方案;聯合國經濟與社會部(2020)及WEF(2020)均指出各國紛紛以數位科技應對此次危機,有助於各國政府、企業和消費者進行更快速和精準的決策與適應。
許多過往已有的數位應用如遠距醫療、遠距辦公等,礙於法規或社會接受度導致普及率低;但因此次疫情的急迫性,使得許多國家開始採納或擴大既有的應用。隨著疫情的局部緩和後,也開始討論重大疫情事件對社會經濟體系帶來什麼改變呢?部分討論(如TechUK,2020)談到疫情過後,這些大量興起的數位應用可能轉為常態化,且持續被採用。即便仍在疫情期間,部分國家(如新加坡、韓國、日本、英國及歐盟)也開始著手提出新的數位政策方向。
對臺灣而言,因超前部署,疫情控制較好,所以臺灣在處理疫情及因應常態性疫情時代的數位政策調整,反而欠缺其他國家的主動積極作為。近期簡立峰博士(前Google 臺灣董事總經理)也提出類似看法:「臺灣雖然防疫有成,但也有可能因為迅速回到實體經驗,反而忽略了全球因疫情帶來的數位轉換趨勢,更應該戒慎恐懼地在臺灣加速數位轉型」。因此,對臺灣而言,仍需關注其他國家的作法,作為數位政策調整之參考。本文接續將以新加坡和韓國為案例進行探討,在疫情衝擊和國情文化不同,也觀察到選擇不同的政策工具,引導社會與經濟體系轉型,朝向全面性的數位發展。
新加坡:擴大中小企業數位轉型補助措施,有意識引導企業轉型 新加坡之作法,並無大張旗鼓地提出新數位政策,反而採用既有的智慧國家政策下的中小企業數位轉型措施(稱之為SME Go Digital),以提高補助金額或額外補助的方式進行,除協助企業緩解疫情影響外,也能夠引導企業多加採用數位解決方案,改變現有的運作模式。換言之,除經濟紓困外,新加坡政府之作法,透過提高補助金額,要求感興趣的企業加速導入數位解決方案,快速過渡到數位運作型態。主要政策工具整理如表1,稱之為「Stay Healthy, Go Digital」,一是擴大SME Go Digital計畫,提高生產力解決方案基金及企業發展基金的補助計畫經費,從4月到12月獲得補助的企業均可將補助從70%提高到80%;受到疫情影響嚴重的企業,甚至補助比例可提高到90%。
另一個類似的工具是「數位穩健基金」(Digital Resilience Bounds),屬於額外補助性質,為鼓勵企業投入數位轉型,符合條件的企業能夠在政府補助基礎上重複申請,拿到額外的補助經費(上限為5,000新幣)。初步鎖定的產業為餐飲零售,而鎖定的解決方案,包括電子支付、電子發票、電子商務系統、電子採購、庫存管理、線上食品訂購系統和外送平臺等。目前針對影響最嚴重的餐飲和零售業開放申請。
在疫情封鎖期間,為讓企業能夠維繫基本的營運,新加坡政府也連結產業界資源建立數位解決方案目錄,並設立專家團隊輔導企業導入遠距數位方案的諮詢和客製化服務,讓企業可以快速地上手。另外,新加坡政府也發布「線上零售商參考指南」,引導更多中小企業可以跨入電商,減緩疫情之影響。
整體來看,新加坡政府延續現有的政策,透過預算加碼或特定輔導方式,在緩解衝擊影響之外,也有意識引導企業進行轉型,多採用數位解決方案。近期所擴及的層面也延伸到長者、社區及小攤販,期望可順勢疫情驅動的數位科技應用風潮,加速推動整體社會的數位轉型。例如,近期推出Hawkers Go Digital計畫,採用非接觸式付款方式,協助小攤販賣家減少與客戶的身體接觸。做法上,鼓勵未導入統一電子支付解決方案的小販,在2020年12月之前採用,可獲得最高1,500新幣的獎金(IMDA, 2020)。
韓國:「數位新政」(New Deal)創建新常態下的數位生活型態與新應用內涵 在2015年MERS經驗基礎上,也讓韓國成為此次疫情控制較佳的國家,因此韓國也以此提出韓國防疫品牌,向全球行銷韓國的ICT防疫科技。在疫情相對緩和後,韓國也開始商議及謀劃疫情對數位科技應用及數位政策之影響。
韓國科學及資通訊部於4月就快速召集各方專家,探討因應疫情時代的技術應用展望,並以此提出8大領域及25項重大技術創新項目。韓國專家會議認為疫情可能對社會經濟環境帶來4大變化,包括:(1)加速發展非接觸式經濟;(2)生物技術市場的新挑戰與機會;(3)經濟安全思維加速全球供應鏈重組,加速推動產業智慧化;(4)社會重視日常風險應對及具備緊急回應能力。
從4大環境趨勢的變化,也進一步預測社會與經濟可能會面臨重大轉變之8大領域,除多數討論常提到的醫療外,還包括教育、交通運輸、物流、製造、環境、文化及資訊安全等(見表2)。其中,值得注意一點,韓國專家在討論時,特別思考疫情對數位應用帶來的新內涵和應用差異。
例如,在疫情期間,人員流動限制成為產業停滯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以臺灣為例,疫情衝擊之際,工程師無法出差,導致半導體業者煩惱如何維修機台,因此,也透過三國跨國連線進行維修任務。類似的,對於韓國政府來說,也開始思考跨國供應鏈中斷時,如何維持正常維運及產品交付,韓國政府對於數位科技展望中,也將數位分身的遠距管理應用列為未來重點議題。各方專家認為在全球價值鏈中斷情況下,生產製造工廠及設備的智慧化功能需求逐漸增加,需要升級現有智慧工廠計畫,以便更容易掌握整體工廠生產效率。
另外,韓國政府也於5月中提出的數位新政(Digital Deal),預計2022年投入13.4兆韓元,創造33萬個工作機會(見表3,此為2020年7月3日版),為期三年的數位新政,以大量的數位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數位轉型,進而期望帶動就業機會增加。數位新政內容:數據、網路與AI領域的加速發展、數位包容與安全數據保護建置、培育非接觸式的服務與產業發展、社會基礎設施的智慧化轉換。
為加速資源的到位,近期也開始陸續啟動 一些相關的數位發展行動計畫。其中,細究內涵而言,數位新政所提出的方向,相對於現況要求,仍是層次上的差異。例如加大AI培訓數據庫的建置,逐漸擴大到不同領域。
此外,在培育非接觸式產業發展,特別著重AR/VR的沈浸式內容,聚焦9項非接觸式核心服務,如遠距會議、協作、教育、行銷等。舉例來說,遠距教育與培訓項目,關切項目包括:(1)職業教育相關的AR培訓內容;(2)以3D視覺方式呈現教學內容,讓抽象的科學可具像化;(3)將海外機場或超市等情境轉化為虛擬,營造環境空間協助學生學習外語;(4)推動全息投影教學,以遠距教學方式提供大學授課。另外,為加快數位服務產業發展,除鼓勵企業發展新興模式外,也開始不同層面著手,如制定合格認證的供應商清單、建置媒合平臺、研擬數位服務交易合約模版(建置交易需要考慮的問題,減少摩擦)。
整體而言,雖然韓國為此次防疫的資優生,但仍順勢所為,加速推動社會與經濟體系的轉型,以便適應常態性的疫情生活。作法上,除強調數位科技應用的新內涵與價值外,近期持續滾動調整的數位新政更為偏重於數位基礎設施的建置,尤其是數據、AI及5G網路部署及應用。
結語 隨著通訊網路與數位科技應用的普及,數位應用成為此次疫情管理因應作為的重要一環。因疫情情勢的反覆,如何將疫情生活視為常態也成為各國努力的焦點。由於各國面對的疫情衝擊及國情文化的不同,就可觀察到不同作法。
就新加坡而言,加快引導經濟與社會體系走向全面的數位時代,作法上也許不像韓國這麼大張旗鼓地宣示大型旗艦政策,也不是只有經濟紓困,協助企業渡過難關,而是在給予補助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企業及社會接受更多的數位工具,改變現有的經營運作模式。疫情可謂一把推手,讓過往許多不願意接受數位科技或線上型態的企業(包括小攤販)或民眾願意採用。
反之,在韓國部分,高調提出的「數位新政」,不少國際媒體以美國小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作為比擬,但在作法上並非大興土木,而是聚焦在數位基礎設施的建置,尤其是數據、AI及5G等。在概念上,類似新加坡,順勢疫情驅動的數位應用趨勢,擴大推動社會與經濟的轉型,以適應新數位時代生活。其中,其所強調的因應疫情時代的數位應用,需要有新內涵與新思維。另外,簡化資源項目審查時間,加快資源到位,為社會及經濟體系挹注新資源。
除新加坡與韓國之外,也有其他國家有類似政策,日本於4月提出研擬調整「IT新戰略」政策措施,並提出建構「數位強韌性社會」,作法上比較著重在行政服務的數位改革,如下世代公共服務發展、新常態的數位生活形態以及數位包容。英國數位大臣也於近期宣布將於今年秋季研提新數位經濟政策,定位於促進經濟復甦,聚焦於數據開放與流通、高技能數位人才、下世代基礎設施、與創新及競爭監理機制。就歐洲地區來說,也陸續有不少單位提出呼籲思考後疫情時代的數位轉型議題,尤其強調線上公共服務、數位教育策略、數位市場的監理機制等。
面對於疫情影響,除經濟紓困外,如何有意識地引導企業加速數位轉型,以適應常態性的疫情生活,是值得臺灣省思的議題。如前述所談到的韓國案例,將數位分身的遠距管理應用視為重點項目,以回應全球價值鏈重組需求。就臺灣而言,是否也可思考推動類似的技術開發與應用呢?近期受疫情影響,臺灣工具機產業的衰退,根據相關專家的說法,訂單並不是沒有,也不是產品交不出去,機台仍可以運送出去,反而是裝機人員無法出國,導致設備機台即便送到客戶手上,若沒有經過調校,也是無用。過去臺灣工具機遠距服務很多是在售後服務與維修,較少談到類似韓國所提出的數位分身技術,很大一部分也是跟營業秘密保護有關。但是在此次疫情衝擊後,如同台積電也因此妥協,嘗試透過遠距方式進行調校。
另外,因應疫情衝擊的紓困政策,做法上或可有層次上的差異,受到疫情衝擊較大的企業,面臨的可能是生死存亡的難關,直接經濟紓困可謂即時雨,可快速解決燃眉之急。然而,對於多數企業而言,如何順勢而為,有效地引導進行轉型,尤其運用數位科技改變營運模式,更為重要。或可參考新加坡及韓國作法,以額外補助資源作法,提高企業及社會投入誘因。在既有要投入的規劃中,透過給予額外資源的方式,引導企業及社會邁向更為前瞻的方向發展。從政策角度而言,不僅可達到紓困意涵,也可引導企業轉型。更可以此突破數位轉型的深水區,讓更多原本不願意接受的企業與民眾,放下既有的考量擁抱數位應用。新加坡的小攤販計畫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類似臺灣的行動支付,雖然推行多,但普及率仍不高;藉此以非接觸式支付為訴求,加上額外的補貼政策,引導更多小攤販採用統一的電子支付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