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WTO議題 / WTO之運作 / 貨品貿易 / 農業 / 研究評析

【轉載】美中貿易戰的進展、回顧與影響

前言

  美中貿易關係在歷經18個月的衝突與對抗後,終於在去(2019)年12月13日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隨後於今(2020)年1月15日在白宮正式簽署協議,全稱為《美中經濟與貿易協議》(Economic and Trade Agreement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美國總統川普隔日在推特中指出,美方在美中貿易第一階段協議中大獲全勝,他並預計拜訪北京,與中共主席習近平開啟第二階段談判,將包含中國結構改革的全部內容。

  自2018年7月6日美國對中國進口產品實施第一波加徵關稅措施後,美中自此開啟互課關稅報復的關稅戰爭,迄今已導致國際供需與貿易秩序大亂,消費者信心下跌,商業與投資活動也陷入低迷,重挫國際與主要國家經濟。美中貿易衝突不僅已傷害美、中兩國經濟,也波及其他國家,更促使跨國企業紛紛調整、重組產業供應鏈。近日美中在各界關注下終於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對美中兩國經貿關係將產生何種影響?貿易戰發展迄今,對周圍的國家造成何種影響?我國政府及廠商該如何因應、布局此波國際局勢巨變,均為當前重大課題。本文首先分析美中貿易衝突最新發展,其次討論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主要內容,其後探討美中貿易衝突迄今對美、中經濟及周圍國家與我國的影響,最後提出對我國的影響與啟示。

美中貿易衝突之背景與最新發展

  2017年1月,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就任後,提出「美國優先」政策,以公平貿易(fair trade)與互惠原則為名,責令商務部調查所有美國貿易逆差來源及其是否涉及對美不公平貿易之情事。自2018年1月起,川普政府陸續對進口自全球多國產品實施全球性防衛措施,或基於「國家安全」理由實施單邊貿易制裁。

  2018年3月22日,川普宣布依據1974年貿易法第 301條,指示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關稅,以「懲罰中國偷竊美國智慧財產和商業秘密」。4月間,USTR宣布將課徵額外關稅,中國也以強硬姿態旋予反擊,並自7月起課徵首波商品懲罰性關稅,自此美中貿易戰一觸即發。

  迄至2019年12月,美國已對中國實施四波貿易制裁,分別對中國進口金額約340億、160億、2,000億美元商品課徵25%額外關稅(其中2,000億美元商品課徵稅率於2019年5月從10%調高至25%),商品涵蓋化學品、汽機車、飛機、船舶、面板等。8月13日,USTR進一步針對自中國進口的剩餘近約3,000億美元商品,公布第四波課稅清單,其中已自9月1日起,針對合計約1,200億美元商品,包括鞋類、紡織品、食品、洗碗機、平板電視等民生商品(4A清單)課徵15%關稅,另原定12月15日針對合計約1,600億美元商品,主要包括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電子遊戲機、部分玩具、電腦螢幕等產品(4B清單)課徵15%關稅。

  2019年12月13日,美中宣布雙邊談判已達成第一階段協議,川普在推特盛讚完成歷史上重大協議,宣布暫緩12月15日課稅,並將減半自9月1日起課徵1,200億美元商品的15%關稅為7.5%。中國亦宣布將暫緩對美國商品實施的反制措施,並將減半自9月已實施的關稅稅率。今(2020)年1月15日,美中雙方在白宮正式簽署協議,中國承諾將履行第一階段協議的義務。

  回顧近兩年的發展,從2017年1月川普就任美國總統及矢言解決不公平貿易問題開始,美中兩國從互相叫戰,到2018年7月美國開始課徵第一波懲罰性關稅,再逐步擴大至宣布將5,500億美元中國商品納入課稅範圍,懲罰對象幾乎涵蓋所有中國進口商品,直至最終雙方簽署第一階段協議,化解貿易衝突升高為全面性關稅戰爭的危機。不過,雖然短期內警報解除,然因美國仍持續實施對2,500億美元商品的關稅,且協議簽署後美國仍可聲稱中國執行成效不佳而恢復關稅或甚至提高稅率,因此美中緊張關係仍未消解。

  事實上,由於美國政府仍在研擬對中國出口科技產品的管制做法,預計對陸資企業如華為公司等管制將更加嚴厲,因此各界普遍預期美中對抗將長期化與常態化,且將擴延至科技、產業、金融、匯率等領域。由此觀之,未來跨國企業(含大陸臺商)為規避美中衝突而調整營業與投資策略,包括持續自中國移轉產線至其他國家的行動將不會止歇,中國長久以來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已出現結構性的變化。

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主要內容

  美中在2019年12月13日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談判後,已於今(2020)年1月15日在白宮正式簽署《美中經濟與貿易協議》。在此之前,為營造雙方友善氣氛,美國財政部在1月13日最新公布的半年期匯率報告中,將中國排除在匯率操縱國或觀察清單外。

  美中簽署協議的文本分為序言、8個章節及各項附件、附錄。第1章至第8章依序分別規範:智慧財產權、技術轉讓、食品與農產品貿易、金融服務、總體經濟、匯率與透明化、擴大貿易、雙邊評估與爭端解決(Bilateral Evaluation and Dispute Resolution)、以及最終條款。協議中最受矚目的內容是有關智慧財產權、技術轉讓、農產品貿易等章節,皆為美國對中國指責最甚的違反公平競爭的關鍵,或亟欲敲開中國市場的產品。

  其中,智慧財產權專章規範營業秘密、藥品智財權、網路侵權、地理標示、仿冒藥品製造與出口、惡意商標等法律程序與執行面向。在技術轉移專章中,中國同意取消要求外商對中國公司進行技術移轉作為取得市場進入、行政批准、或政府優惠的條件;及同意改善透明化、公平性、正當法律程序(due process)及依市場價值取得技術或授權,也同意不再指導或支持針對取得特定外國技術的行動所涉及之對外投資行為。

  在食品與農產品章節中,則詳盡規範中國對於美國農產品進口應開放市場、接受美國標準等同國際標準等檢驗檢疫或相關殘留標準等事項,在17個附件中分別具體規範農業合作、個別食品或農產品市場進入與檢驗檢疫標準、關稅配額、境內支持、農業生物科技(含基因食品)、食品安全等。中國同意針對乳製品與嬰兒配方奶粉、牛肉、豬肉、禽類、海鮮、稻米、園藝產品、動物飼料及其添加物等,移除非關稅障礙(NTB),將有助美國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

  在金融服務業專章中,中國承諾將開放銀行服務、信用評級服務、電子支付服務、金融資產管理(不良債務)服務、保險服務、證券、基金管理和期貨服務等金融市場,將移除相關貿易與外人投資限制或障礙,包括外國資本限制、歧視性規範要求等。另外,在總體經濟、匯率與透明化專章中,中國承諾將改善匯率政策的透明化,將不進行競爭性的貶值來增加出口,與美國出口商競爭。

  協議第6章明定中國擴大貿易的義務,在附件6-1中詳列美國增加對中國出口金額,預計在2020年與2021年2年內,在2017年基準出口金額1,860億美元之上,另外增加對中國合計2,000億美元商品與服務業出口,包含農產品320億美元、製造品777億美元、能源產品524億美元及服務業出口379億美元。其中,製造品第一年將增加329億美元,第二年將增加448億美元,主要包括工業機械、電子設備、醫藥品、民航機、汽車、光學及醫療器材、鋼鐵、太陽能級多晶矽、化學品、木材、積體電路及飲料等項目。此外,在2022至2025年間,中國將持續相關出口成長方向,同時應努力改善對美國順差。(見表1)



  對美國而言,美中達成協議將為川普尋求連任,尤其是爭取美國農業州的選票,發揮重大助益。協議生效後中國將立即向美國擴大採購,且應遵守詳細的時程及接受嚴格監督履行機制,較過去中國僅願給予空泛、模糊的承諾,可謂川普政府重大的成績。

  對中國而言,美國停止原訂2019年12月15日徵稅措施,並將自2019年9月1日起對約1,200億美元中國商品課徵15%的關稅(4A清單)降低至7.5%,將有效紓解中國出口劇減及製造業外移的雙重壓力。不過,美國仍維持對2,500億美元中國商品課徵25%關稅,以做為雙方談判第二階段貿易協議的籌碼,因此對中國壓力仍在。較重要者,則是第一階段協議中並未規範中國補貼(農業補貼除外)、國營事業改革、中國製造2025等問題,預計將留待第二階段談判時予以處理,可認為中國爭取到緩衝期以處理該等棘手問題。

美中關稅戰的經濟分析- 臺灣與東南亞國家是最大受惠者?


  美中貿易衝突發生迄今,已影響國際經濟與相關國家實體經濟表現,對金融市場之影響則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與商品市場日漸明顯。國際經濟組織陸續下修2019年、2020年全球經濟成長率,主因為全球貿易與政策不確定性持續升高,打擊經商與投資信心,減弱全球經濟成長動能。

  美中貿易衝突對美、中經濟的影響已逐漸浮現。對中國來說,受到美中貿易戰等影響,中國2019年GDP年成長降至6.1%,驚險「保6」,為中國1990年以來的最低成長率,預計2020年恐持續下滑,可能減緩至5.9%以下。對美國來說,2019年美國經濟成長雖然強勁,但是加徵關稅與供應鏈中斷等代價卻是由美國企業與消費者買單。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雖仍居美國最大貿易逆差國,2019年美中貿易逆差約3,456億美元,但較2018年約4,192億美元逆差金額已大幅減少約17%,占美國整體逆差8,530億美元的比率也降至40.5%。2019年美國整體逆差約8,530億美元,較2018年逆差金額減少8.8%,為美國2013年以來首次年度逆差下滑,顯示川普政府縮減貿易逆差的政策已乍現初步成效。

  更重要者,美中貿易衝突發生後,由於中國出口商為避免產品遭受美國課徵額外關稅,選擇調整出口策略,將產品轉至其他國家組裝後出口美國,其中包括家具、紡織成衣、自行車、輪胎、電子產品等陸續轉移至東南亞國家,部分外資企業與臺資企業為調整產線亦將部份產能移回臺灣。此種貿易移轉效果與投資效應導致2019年我國與東南亞部分國家對美國出口快速增加,例如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都被視為是美中貿易戰下對美國轉單效果明顯的最主要受惠國。

  根據我國經濟部貿易局統計,受到美中貿易衝突及國際市場需求降低等影響,2019年年初開始我國整體出口大幅衰退,但自年中後衰退幅度減緩,總計全年出口減少1.41%,出口金額計3,293億美元,其中對中國(不含香港)、東南亞各減少4.77%與7.24%,但對美國出口一枝獨秀,增加17.2%,出口金額達463億美元。不同產業遭受貿易衝突的影響則不盡相同,基本金屬製品、化學品、塑膠製品、機械等出口飽受衝擊,5G設備等網通產品則受惠於轉單等效果,出口明顯成長。

  不過,依據美國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公布之貿易統計,2019年美國自我國進口金額達543億美元,較2018年進口458億美元成長18.6%,也導致美國對我國逆差金額達到230億美元,較2018年逆差155億美元大幅增加48.4%。如與越南相比較,2019年美國自越南進口金額達667億美元,較2018年進口492億美元成長35.6%,2019年美國對越南逆差金額達到558億美元,較2018年逆差395億美元增加41.3%。2019年我國雖排名美國第12大逆差國,遠落後越南排名第5大逆差國,然一年間我國逆差增加幅度甚至大於越南,顯示我國確實受到美中貿易戰及美國終端市場需求增加的利益。更重要的是,雖然我國與美國貿易統計不同,造成解讀分歧,然美國統計顯示我對美順差大增,恐引起美國關切,值得有關部門正視。(見表2)



對我國的影響與啟示

  美中協議對全球與我國的影響可分為經濟層面與政策法規層面的影響。在經濟層面的影響方面,美中宣布暫緩關稅戰,有助暫時緩解全球貿易緊張關係與不確定性的風險,然因各界預期川普仍可能藉由各種理由恢復對中國產品課徵的關稅,且咸信美國將在關稅以外層面繼續向中國施壓,包括匯率、科技等,因此展望今、明年全球經濟,不確定風險仍高。美中爆發經貿摩擦將長期化與常態化,我國必須「趨吉避凶」,一方面必須慎防美中關係惡化波及我國經濟,另一方面則必須在當前地緣政經局勢與國際供應鏈移動與重建下,找尋最有利的產業發展契機。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關稅戰火暫歇後,轉而研擬加強對中國科技出口管制與制裁,對我國科技企業如台積電等未來對華為公司等供貨,勢必造成重大的影響。未來美中爆發科技戰,我國將無法置身事外,這部分應如何因應,我政府與企業應盡快共思解決之道。

  此外,中國如依承諾擴大自美國進口,也將造成全球市場交易秩序混亂,包括部分國家可能受到出口取代的嚴重衝擊,如巴西的大豆等。歐盟、加拿大等國在美中協議公布後發布聲明,關切協議是否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的不歧視原則,侵害各國貿易權等,顯示美中協議攸關廣大的第三國權益,未來可能引發更多的紛爭。

  美中協議對我國的影響較許多國家將更為直接。在經濟層面,美中達成協議雖減緩我在大陸生產、出口美國市場的臺商壓力,但美國未來向中國施壓或實施懲罰性關稅的風險仍高,且關稅戰延伸至科技戰將對我衝擊更甚。臺商仍需規劃、進行降低風險的做法,包括持續進行產能調整或降低對中國倚賴的計畫。再者,中國承諾向美國擴大採購製造業產品,包括半導體、電子電機設備等,可能取代一部分我對中國的出口。

  在法規層面,美中協議中諸多規範與市場開放承諾,對我恐形成不同程度的參照效應,尤其中國同意開放美牛(不限年齡)、制定美豬相關激素如萊克多巴胺等最大殘留標準(MRL)、放寬農業科技(如基因轉殖作物等)規定等,對美國長久以來要求我國開放美牛、美豬等食品、農產品進口,可能對我形成一定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