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在東南亞人工智慧之投資與影響力分析

一、建立內循環策略同時也鼓勵科技向外拓展

  中國大陸的中央政治局於2020年起即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戰略來因應外部環境,雙循環的主要訴求為要求生產和消費整個流程,包含生產所需的原物料供應和最終消費行為都在國內完成,意即將供應鏈與市場都鎖在中國大陸。此意涵有二,首先,在國際關係日益複雜的情況下,如何守住關鍵原物料與零組件不受外部干擾,同時掌握產業生產設施與技術,例如燈塔工廠數量、5G/6G技術發展、演算法與大型語言模型、量子運算能力、太空產業等,並以此作為創新驅動力,是中國大陸政府當局的首要任務之一;其次為建立以人民幣為主的金融體系,同時配合十四五計畫內容之一的資本結構改革,以及加速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規避以美國為首的美元SWIFT體系制裁;人民幣之穩定有助於推動內需消費市場,同時降低資金外流的風險。內循環策略或將促進中國大陸從對外貿易驅動國家走向內需驅動國家,在美中衝突持續下,中國大陸需先打穩經濟與金融基礎,才有能力吸引外資、突破封鎖,進而持續向國際拓展。

  不過,內循環策略並不影響中國大陸企業「走出去」的決心,美中供應鏈的分流讓許多國際業者分散產能,朝向印度、中南美、東南亞、中東歐等地方佈局,或是其他配合政府製造業政策回流的國家;但若從技術發展面來看並非如此,如軟體沒有國界的特性,加上不存在建立生產設施問題,因此吸引中國企業投資境外地區。從地區別來看,過去的中東歐因俄烏戰爭對中國大陸產生警惕,歐洲已開始防範該國企業之併購活動,日本、韓國、印度、澳洲則開始制定外人投資/併購審查辦法,這些作法各國雖未明說,但外界一般認為這可能是針對中國大陸。在這樣的投資壁壘下,東南亞自然是該國企業人工智慧投資的出海口,原因亦有二,其一為東南亞許多國家的數位經濟發展模式與中國相似,以金融科技為例,東南亞除新加坡外,多數國家金融體系不發達且較為脆弱,人民原先較難獲得完整的金融服務,而手機與數位載體的出現改變了此局面,使得金融快速普及化;另外,如電商產業因應數位經濟崛起而快速發展,而東南亞電商業者在商業模式上多參考阿里巴巴與騰訊,多家中國電商業也積極入股東南亞相關新創,使得交流更為頻繁。

二、東南亞人工智慧領域成中國大陸投資重點

  而東南亞許多國家也歡迎來自中國大陸的投資,特別是金融科技、人工智慧、電動車,與基礎建設領域。根據諮詢公司Brunswick Group在2020年的調查指出,80%的東南亞國家業者信任來自中國大陸的投資。以人工智慧為例,東南亞相關新創吸引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的資金,且60%的資金集中投資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菲律賓等國家,主要原因在於該地區龐大人口與數位經濟的快速發展,根據美國智庫新興科技安全研究中心(Center for Security and Emerging Technology, CSET)統計,2010-2021年英國對東南亞人工智慧新創投資佔整體投資額的33%,而中國僅佔12%,主要原因在於過去十年中國的投資主要集中在新加坡,而新加坡新創業者在國家政策與主權基金支持下快速向外發展,因此自然吸引更多投資人共投(共同投資),使得中國投資者面臨強大競爭。有趣的是,即便美中兩國關係丕變,但在投資上仍存在共投之情形:根據該研究顯示,總計267件、10億美元的投資,雙方投資人在東南亞依舊存在合作情況。而中國投資人的步伐也開始從新加坡跨往馬來西亞、印尼等地,偕同其他中國科技業者佈局該地區,合資、併購、策略投資的活動處處可見。



  中國大陸投資人的投資方式與其他國家有所差異,有別於歐美國家偏向多面向、多數量、較小投資額的方式;中國大陸投資者偏好單一項目、大額投資,以控制權為目標的方式。舉例而言,總部設於廣州的歡聚集團(JOYY Inc.)為全球社交媒體平台,旗下業務涵蓋直播、短影音、社群平台、電商、金融、教育等,公司在2019年耗資14.5億美元併購新加坡人工智慧新創BIGO,一方面拓展東南亞市場,一方面也取得BIGO的技術與客戶資料,例如BIGO LIVE為全球視頻直播平台,用戶透過直播分享個人生活、才藝等,並可與其他用戶即時參與互動及傳送虛擬禮物,中國大陸政府甚至還宣布此併購案是「一帶一路在當地的重大成就」;另外的案例為2018年中國大陸電商平台業者JollyChic收購印尼時尚App新創LYKE,LYKE使用人臉辨識技術,收購案使得JollyChic取得技術與人才;在馬來西亞,中國大陸投資標的為馬國的無人機業者Aonic,該收購案取得與無人機相關的人工智慧技術。這股投資浪潮在中國大陸政府的鼓勵下正持續發酵,特別是鼓勵科技業者向外發展,並透過投資與併購取得人工智慧技術與市場。

三、中國大陸長期目標:建立技術與應用領域話語權

  建立人工智慧在該區域的影響力為中國大陸投資案的主要目標之一。由於在歐洲大陸收購與合作受挫,加上美國與日本在半導體產業領域的嚴厲封鎖,為突破科技困境,中國大陸政府除了端出半導體集成基金等措施外,也積極投入軟體,特別是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突破,東南亞自然成為主要的突破口之一。在政府端的措施上,2018年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倡議中提出「中國—東協戰略夥伴關係2030年願景」,其中一個項目是「在共同關心的領域探討科技創新合作和協作,包括掌握數位經濟和技術創新的機會,同時強化潛在的新技術挑戰,如在電信、電子商務和智慧城市發展等領域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促進區域知識産權生態系統建設,透過及時知識産權認證和保護以及知識産權跨境商業化和適用,支持和促進創新」,上述措施事實上都需要人工智慧的促成,因此如阿里巴巴、華為等皆透過人工智慧嵌入其企業解決方案,並在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大展身手,建立在當地的人工智慧話語權。

  中國大陸的科技業者如何拓展其在東南亞的影響力?除投資外,在實務面有六種形式,包含(1)成立營運實體,例如建造數據中心、開設海外辦事處或子公司、建立研發中心,例如阿里巴巴、騰訊、華為;(2)培訓、銷售或安裝監控設備,例如海康威視,或是參與與智慧城市相關的項目,例如華為;(3)與當地企業、供應鏈、產業公協會建立商業夥伴關係;(4)先與地主國政府或企業簽署諒解備忘錄(MOU),再展開合作項目之評估,這部分由政府機構間之運行較多;(5)或與學研機構、企業研究院、政府技術研發中心執行共同研究專案或人才培訓,例如百度。儘管很難估計這些與人工智慧相關的各種作法對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間更廣泛的技術和經濟合作利益,中國的科技業者正在擴大其在該地區的影響力,這些舉措涵蓋不同產業,包括政府和國家機構以及商業合作夥伴,並最終擴大人工智慧對該地區經濟、基礎設施和社會的影響,這些業者透過從銷售到研發端的作法,正在建立在當地的影響力與市佔率。

  舉例而言,智慧城市或監控技術是中國科技公司在東南亞常見的輸出方式,雖然最初專注於國內市場,但中國科技公司現在向全球客戶群銷售各種監控技術,涵蓋人工智慧、數據科技和生物辨識技術。研究指出,與中國公司相關的技術—尤其是華為、海康威視、大華和中興通訊等業者,共替 63 個國家提供人工智慧監控技術,其中 36 個國家簽署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即便各國政府和購買中國監控技術的公司可能存在自身動機與目標,中國公司與其他國家實體之間的技術輸出也是中國政府加強其在世界範圍內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的一個重要作法。

四、生成式人工智慧為東南亞下一個市場大餅?

  在人工智慧技術中,生成式人工智慧無疑是當前最受矚目的技術之一,而人工智慧生成內容(AI-Generated Content, AIGC)正是其應用在大型演算法模型、演算力,與數位身分等技術進步下,內容生產正朝向更低成本邁進。中國大陸無疑看到這波變革,因此,在先前的科技業整頓告一段落後,阿里巴巴、百度等科技業者也因大型語言模型的熱潮而再次成為關注焦點。從企業佈局來看,百度、阿里巴巴、科大訊飛及網易陸續公布類似ChatGPT的模型,例如阿里巴巴公布人工智慧大型語言模型「通義千問」,認為人工智慧將把軟體、產業、應用場景結合;大型人工智慧模型牽涉到數兆參數的研發,以及底層龐大運算能力、網路、資料、機器學習等諸多領域的系統性工程,需要有超大規模基礎設施來支撐,未來將採用「人工智慧+雲端」策略拓展市場。由於阿里巴巴在東南亞佈局相當深,特別是在智慧城市、智慧金融等領域,其與在地業者多有合作,強化人工智慧的應用預期將加深其與東南亞從產業到基礎建設的合作關係。

  另一人工智慧業者商湯科技也不遑多讓,該公司為因應生成式人工智慧浪潮,相繼推出大型模型「商湯日日新大模型」,囊括自然語言生成、圖片生成、感知模型標記,以及模型建構功能等。此外,商湯還推出中文語言大模型應用平台「商量」、多任務通用模型「書生(INTERN)2.5」等,而從商湯在東南亞的佈局可看出,該公司與泰國SKY ICT公司及泰國知名地產開發業者尚思瑞(Sansiri)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推動「人工智慧雲端」相關技術與產品,提供圖像識別與影音分析技術。除泰國外,商湯也在新加坡成立「國際人工智慧創新中心」,該中心由8個不同領域組成,包含教育、醫療、旅遊場景的人工智慧應用;事實上,公司在2018年就與數家新加坡大學、新加坡運算中心,與新加坡電信公司分別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MOU),在新加坡及東南亞地區促進人工智慧研究,根據不同產業及社會機構的需求建立客製化人工智慧產品,加快成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數位轉型。

  因此在未來,除阿里巴巴與商湯科技外,相關業者如雲從科技、三六零、科大訊飛、昆侖萬維、海天瑞聲、傳音控股、藍色游標、景嘉微、創業黑馬等都可能成為積極往東南亞拓展業務,但同時也受到美國關切的對象。當然,除美國可能封鎖外,中國大陸在發展生成式人工智慧上依舊面臨挑戰,其中之一為企業的投資於基礎研究的量體不足,許多中國企業不願意投入基礎研究,從其人工智慧發展可觀察到業者較願意投入應用型AI,原因在於龐大人口基數能夠支撐各種垂直領域市場,長期下來反而顯現基礎研究能力不佳;但無論如何,東南亞依舊是一個人工智慧成長相當快速的市場,根據美國顧問公司科爾尼預測,到2030年,人工智慧預計將使東南亞地區的GDP成長10%至18%,相當於1兆美元規模,對中國大陸科技業者而言,運用人工智慧參與當地企業數位轉型、政府數位基礎建設、數位經濟發展,東南亞絕對是企業國際佈局重要的一步。

五、我國可善用地緣優勢與東南亞開展多邊合作

  對台灣而言,由於硬體是優勢,軟體尚在蓄勢待發,目前正處於技術的盤整期,不過,在以硬體為主的企業供應鏈紛紛移轉到東南亞後,雙邊的交流與互動逐漸密切,雖然人工智慧並非我國主要強項,但綜觀國內,也有不少垂直領域的業者佈局東南亞,例如iKALA積極拓展東南亞電商市場,再逐步導入AIOps 等服務;另一家雲端業者萬里雲也在新加坡成立據點,透過雲端與人工智慧切進企業軟體市場;而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皆有據點的科技業者上奇科技,更與國際創投AC Ventures Malaysia合作,成為馬來西亞國家復興基金計畫(Dana Penjana Nasional)Southeast Asia Frontier Fund的合夥人,尋找在東南亞的科技新創機會,並進行策略合作。雖然東南亞較缺乏完整的人工智慧發展政策,且與中國大陸來往較深,但其多元、包容的文化使得各種合作方式成為可能,茲對我國業者提供兩點建議如下。

  首先,即便當前景氣上不穩定又面臨通膨威脅,多家國際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經濟成長率不如以往,但東南亞仍然是許多企業之投資熱點。從資本市場觀點來看,該地區不少國家都祭出利多政策以吸引國外資金與當地企業共投,台灣企業無論是投資者或是產業可考慮與當地投資人合作,或是延攬當地投資經理成為「引路人」,以一方面關注當地人工智慧技術發展情況、佈局當地龐大應用領域(如金融、醫療、製造)商機,同時連結到當地政府政策,先廣後深才可能逐漸佈局這塊多元化市場。例如Wavemaker Partners、Antler、Insignia Venture Partners、VSV Capital、SEEDS Capital等皆是投資東南亞人工智慧新創的在地投資人,台灣企業若能參與共投,則可能協助自身業務在東南亞發展。

  此外,數位貿易協定(Digital Economy Agreement, DEAs)的興起也對企業在當地的商業活動有所影響,以新加坡為例,該國已陸續與澳洲、紐西蘭、智利等國家簽訂,在電子商務與貿易便捷化、數位產品待遇、數據流通、網路信任環境、商業與消費者信任規範、數位身分規範等合作或相關協定,當中與人工智慧相關的是「數據流通與網路信任環境相關規範」,例如個人資料與隱私保護、不禁止或限制跨境傳輸資訊、禁止資料在地化等措施,同時,如人工智慧科技對數位經濟的治理及監管架構(AI Governance Frameworks)也成為關注重心,建立可信任的AI生態系統,降低各種操控、攻擊等風險並納入隱私、偏見、道德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