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國際經貿規範動態分析月報2022年4月

一、國際組織呼籲各國就補貼問題展開合作

發展動態

  今(2022)年4月22日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世界銀行及OECD四個國際組織共同發布《補貼、貿易及國際合作》(Subsidies,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研究報告,主張應提升國際合作,以增進國際對補貼及補貼影響之資訊蒐集與分析,進而強化補貼規範及減少因使用補貼而生的貿易磨擦。透過廣泛的國際合作,有助於提升全球貿易之透明度、開放性及可預測性。(詳全文

重點評析

  這次四個國際機構共同發表報告之重點,主要指出目前對於各國補貼措施資訊掌握不足,對於補貼措施帶來經濟效果分析也不完整,又相對於農業補貼,各國對個別工業與服務業之產業補貼措施透明化程度低等問題,因此未來這四個國際機構,將各自發揮所長領域與功能,提升彼此在補貼議題之合作。具體而言,IMF有財政專業,且透過其對會員的技術協助、政策建議與監督,有利於掌握與降低個別會員利用財稅措施或財政支出,所形成之補貼問題。OECD持續追蹤與研析各國政府在農業、漁業、石化燃料等領域實施的政府補助措施,也能提供國際間所謂「最佳實踐」的補貼改革作法,可促進國際、國內政府之對話,也有助於政府控制企業(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或競爭政策等議題凝聚新的規則共識。世界銀行協助會員評估與研擬符合個別國家發展政策之策略,因此在達成國家永續經濟發展之目標下,可針對補貼、SOE及貿易相關之產業政策提出建言。至於WTO除了是建構了現行補貼規範、就補貼爭議提供訴訟解決、以及修訂補貼規則之談判協商平台外,WTO也扮演了補貼通知的資訊蒐集功能,透過各委員會對話增進交流、透過貿易政策檢討機制檢視各國產業與補貼政策。在這份報告發布後,應可期待這四個機構後續將有提升彼此補貼資訊即時交換之具體作為。

  更重要的,此報告也揭示出,這些國際機構認為應優先強化的國際補貼規則,其中涉及產能過剩的補貼議題則是其一重點。回顧2020年初美歐日三方曾共同提出的工業補貼聲明,就建議了應增列4種禁止性補貼類型,包括:政府對企業的無限擔保;政府對沒有可靠重組計畫的破產企業提供補貼;產能過剩產業中,政府針對無法從獨立商業管道取得長期融資或投資的企業給予補助;以及政府直接豁免企業之特定債務,這些政府補助措施實際上都導致受補助的企業繼續從事不存在市場實際需求的生產行為,因此當其國內市場無法消化這些過多產品時,只能大量外銷國際市場,進而嚴重扭曲國際市場價格,而西方國家認為中國政府在鋼鐵、太陽能等產品就有大量的前述補助作法,因而發生全球產能過剩的問題。其次,前述問題又衍生出實際上受補助的企業,又多是所謂的國有/國營企業,也就是「政府控制事業」(SOE)之類型。

  從此份報告觀察,產能過剩與SOE的補貼措施,已是美歐為首的市場經濟國家擬優先處理的議題,特別是美歐日三方聲明的後續發展,擬應持續關注。美歐日三方聲明係於川普政府與歐日共同推動,拜登政府至今雖然對此文件尚無任何表態,惟美國USTR戴琪去年與歐盟協商且解決了232條款鋼鐵稅、WTO大型航空器補貼紛爭之共同聲明,均提到美歐將研擬規則來因應非市場導向之貿易行為與產能過剩問題。按此一角度觀察,即便拜登政府形式上不直接接收川普時期訂出的美歐日三方聲明內容,但相關規則被大幅參考的機會很高。其次,就新規則的形成方式,在考量增加參與新規則的國家數目下,預期可能朝向先區分出「軟法」與「具拘束力」兩種規範性質,如OECD競爭中立建議、OECD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指引、OECD出口信貸協議等,都是發展補貼新規則的可能元素來源,也是建議我國可維持關注與研析的範疇。(顏慧欣)

二、美國或最快於5月啟動印太經濟架構

發展動態

  美國為了儘快啟動印太經濟架構,目前正積極與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紐西蘭、韓國等國家政府商量相關事項。繼今(2022)年3月美國貿易副代表比安奇(Sarah Bianchi)出訪澳洲,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亦於4月4日至6日於新加坡拜會新加坡總理等相關各界人士,重申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承諾以及印太經濟架構涵蓋的主要議題,並確保這些議題會反映拜登政府以勞工為核心(worker-centered)的貿易政策。同時,戴琪還強調美國希望與印太夥伴合作建立一個具有雄心的架構,以提高美國、新加坡與整個地區的韌性、包容性、可持續性以及勞工與企業主的利益。此外,根據《日經新聞》報導,美國稍早已經向日本政府提交一份文件草案,除了稱其目標是為邀請東協成員國加入印太經濟架構外,還稱為了確保國際供應鏈正常運轉,美國將加強其國內製造,保障產品供應與就業機會,並希望透過印太經濟架構重建以日本等友好國家為中心的供應鏈來降低經濟安全風險。(詳全文

重點評析

  拜登總統於2021年1月就任後,僅管立即於3月提出《國家安全戰略暫行指南》(Interi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ic Guidance)強調印太地區的重要性,也先後派出國防部長奧斯汀(2021年7月)、副總統賀錦麗(8月)、國務卿布林肯(9月)出訪東南亞國家,展現美國對該地區的重視與承諾,但東南亞與印太各國仍認為拜登政府缺少一套具體的印太經濟戰略,難以彌補美國退出TPP後在此區域所失去的存在感。

  與此同時,中國大陸與其他14個印太國家所簽署的超大型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已在2022年正式生效,中國大陸更於2021年9月正式提出加入CPTPP的申請案。美中雙方一退一進的對比之下,使得美國外交與學術界擔心中國大陸將取得對印太地區的經濟主導權,而美國將被邊緣化。

  基於上述種種,拜登政府在2021年10月提出「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該架構將不涉及傳統自由貿易協定中最重要的關稅減讓,而是針對各項經濟領域與各國進行談判,也不採取傳統的「單一認諾」制度,而是由參與國自由選擇參加哪些領域。拜登政府初步規劃的談判議題包括以下「四大支柱」:首先是貿易支柱下的勞動與環境與氣候、數位經濟、農業、透明度和良好監管、競爭、海關和貿易便捷化;其次是供應鏈韌性支柱;第三是數位和新興技術、基礎設施、清潔能源與脫碳支柱;最後是稅務與反腐支柱。

  由於印太經濟架構採取不同議題下各自談判的模式,而東協各國發展程度不一,因此勢必會有不同的選擇。例如,針對貿易支柱下的數位經濟議題,積極發展數位貿易的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則最有可能加入,菲律賓與泰國可能有所遲疑,而對於數據流動採取較為限制與保護措施的越南與印尼將最不可能加入。[1]此外,稅務與反腐支柱較難得到東協多數國家的認同。而供應鏈韌性支柱下可能包含的出口管制與敏感的去中議題,也使得與中國具有密切經貿關係的東協國家感到顧慮。[2] 目前拜登政府尚未正式公布印太經濟架構將包含哪些國家,但相關消息指出,美國初步鎖定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新加坡、印尼、越南、馬來西亞作為主要的合作對象。

  值得注意的是,東協八國領袖(越南、泰國、寮國、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汶萊、新加坡)將於2022年5月12至13日訪問華府並與美國總統拜登共同召開「美國—東協特別高峰會」(The U.S.-ASEAN Special Summit),另美國總統拜登也將於5月20日至24日出訪日本與韓國,並參與美日印澳四方論壇領袖峰會(Quad Leaders’ Summit),屆時,印太經濟架構的成員、規則與內涵應該會更加清晰。(吳安琪)

三、俄烏戰爭衝擊東協國家經濟成長

發展動態

  日本經濟研究院(Japan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和日經亞洲評論在3月4日至24日之間,對34名經濟學家及分析員進行其季度性的問卷調查。其調查指出,東協國內生產總值(GDP)前五大國,即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其2022年整體經濟成長率之預測從5.1%下修至4.9%。馬來西亞及新加坡是五國之中唯二經濟成長率受調升的國家,印尼保持不變,而泰國及菲律賓則受調降。(詳全文

重點評析

  2020年全球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經濟陷入低潮,但2021年開始由於疫苗普及、疫情逐漸趨緩,以及較低的基期,全球經濟明顯成長。今(2022)年年初在烏俄戰爭尚未發生之前,各大機構皆預測全球經濟仍會持續復甦,但成長力道會漸漸趨緩,爰相較於2021年全球平均成長率5.9%,今年度經濟成長率預測值大概多在4至5%間(如世界銀行的4.1%,HIS Markit的4.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4.4%,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4.5%)。今年2月爆發烏俄衝突後,為全球經濟前景帶來極大不確定性,各機構紛紛下修經濟成長預測值,東協經濟也難逃烏俄戰爭影響範圍。

  以經貿層面而言,2020年東協與俄羅斯之間貿易總額僅140.68億美元(2020年東協對美、中(含港)、日等國淨出口額分別為2,122億、3,147億、1,022億美元),其中東協出口至俄羅斯金額為59.74億美元,主要產品為電子設備及其零件、棕櫚油、機械、塑橡膠、紡織品、車輛及其零件等;自進俄羅斯進口80.94億美元,進口以能礦產品為大宗,其他如鋼鐵、肥料、小麥等對俄羅斯也有較高的進口需求。另一方面,東協與烏克蘭之間貿易量更小,2020年進口額只有4億美元,進口以小麥最大宗,其他產品如葵花油、鋼鐵等產品也有超過1億美進口規模;東協出口烏國金額為7.65億美元,主要是棕櫚油、橡膠等產品。由雙邊貿易觀察,由於俄羅斯與東協之間的貿易連結性不大,烏俄戰爭發生透過雙邊經貿關係對東協整體經濟會產生影響有限,

  不過,即便東協與烏俄之間經貿連結程度不高,戰爭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可能會間接衝擊東協國家。亦即是,全球受到烏俄戰爭影響,不僅糧食價格上漲,能源、鋼鐵、鋁、鎳及稀有氣體(如氖氣、氪氣、氙氣)等重要工業原物料受戰爭影響供應短缺,而東協又是全球工業包括積體電路、汽油、手機、電子產品、機械、汽車、塑橡膠與紡織重要生產基地與出口國,原物料成本上升將進一步使下游製造業成品價格增加,產生由原物料價格上漲所導致的停滯性通貨膨脹,此一停滯性通膨現象未來是否會成為常態,備受全球國家與產業關注。在通膨壓力持續升高情勢下,對全球消費成長將有負面影響,而消費力道下滑進一步使投資信心受挫,此對正從新冠肺炎疫情復甦的東協國家而言,烏俄戰爭的爆發無疑是影響其今年經濟表現的重要因素。

  臺灣方面,與東協國家類似,與烏俄之間除了極少數產品彼此經貿往來並不熱絡,透過雙邊經貿關係對我國衝擊有限。然而,烏俄戰爭所引發的全球性通膨,對於與全球經濟連動性高的我國而言影響不可小覷。短期而言,全球通膨壓力無可避免,但中長期隨著農工原物料缺口可能逐漸填補(取決於全球石油、肥料與糧食主要生產國之增產態度),加上需求與庫存動態調整,以及現階段美國聯準會以控制通膨為目標的降息措施推動下,供給面導致的通膨壓力應會隨時間逐漸縮小。臺灣因應策略上,維持國內物價穩定為現階段國內政策優先要務,相關措施包含:穩定油價與電價、減免相關原物料之稅負(如企業稅及關稅)、協助業者進行採購來源多元化(包括小麥、能源、相關工業原料)等。推動這些措施有其必要性,同時也須密切檢視戰爭發展與市場動態,滾動調整措施推動之內涵與力道,以利在烏俄戰爭不確定性影響下,能夠維繫國內整體經濟穩健成長。(江文基)

[1] https://www.csis.org/analysis/indo-pacific-economic-framework-and-digital-trade-southeast-asia

[2] https://zh.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column/47057-2021-12-21-05-0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