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能為國際貿易創造新格局嗎?

一、前言

  近年來國際貿易局勢變幻莫測,歷經全球經濟疲乏、新興經濟體崛起、地緣政治衝突、國際政治動盪、貿易摩擦和供應鏈重組等重大事件。各國多年來共同辛苦建立的貿易制度和系統也曾一度面臨艱難處境。經過多次的雙邊和多邊協商與談判,美、日、歐等先進國家目前已有初步的改革共識,未來將針對WTO的缺陷提出改善建議和法規調整;然而,這將是一條漫長的改革道路,同時也是考驗各國外交智慧的時刻。與此同時,創新科技技術也逐漸在影響全球貿易結構,試圖跳脫以往傳統交易的舊思維。今(2018)年6月,世界經濟論壇的產業策略會議(industry strategy meeting)提及了五項可能影響國際貿易趨勢的創新技術,包括區塊鏈、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服務交易的數位平台、3D列印和行動支付。其中,區塊鏈又以2017年比特幣熱潮而備受矚目,但其實質應用並不局限於金融市場,潛在功能甚廣。因此,本文將探討區塊鏈對未來國際貿易的影響和挑戰。

二、區塊鏈的背景與相關議題之介紹

  區塊鏈的歷史可追朔至1980年代,多位電腦科學和密碼學家針對數位資訊傳輸相繼提出不少跨領域的傳輸及保密技術理論,並共同奠定了現今區塊鏈的重要基礎。1990年後,更多數位資訊應用技術被發表於國際期刊,最終成為比特幣區塊鏈的關鍵技術。隨之,2008年比特幣的誕生也替世人揭開了區塊鏈的神秘面紗,其技術被不同領域的專家及學者廣泛應用和推廣,成為炙手可熱的創新技術之一。由於國際貿易橫跨多方領域,又與國家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故貿易區塊鏈的議題受到許多國家公私部門的重視,試圖利用區塊鏈整合跨領域的供應鏈關係,進而提升貿易成長。在探討此議題前,本文先為以下幾項常見的關鍵字提供簡要的定義,協助讀者了解其關聯。

(一)分散式帳本技術

  分散式帳本技術(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DLT)為區塊鏈的基礎技術,利用開放性網路系統取代傳統式的中心化資料庫,將資訊同時間分散至各用戶系統,使「帳本」無法被單一用戶或是少數群體操控與篡改,進而建立一套去中心化的高安全性機制。在傳統的集中式架構下,中央系統(伺服器)的運作受限於系統的效能,須定期進行維護,亦代表營運時間容易受到影響。反觀,分散式架構不需仰賴特定系統便能正常運作,更沒有停機時間,且能在較低的成本下持續全天候的營運。由此可知,分散式帳本技術的特質,如高安全及穩定性、公開透明與不可篡改機制等,對區塊鏈的貢獻可說是功不可沒。

(二)加密技術

  加密(encryption)是用於維護資料安全的技術總稱。由於數位資訊內容在傳輸過程中可能遭到他人觀看或擷取,故密碼學以數學演算方式來對資料進行加密和解密(decryption)的動作。以比特幣為例的加密貨幣,因採用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移轉機制,在交易過程中將貨幣加密來增加隱密性。基本上,加密技術強度的高低取決於數學演算法的難度和密碼的保護機制等因素。比特幣是以公鑰和私鑰的不對稱加密法(asymmetric encryption)對交易訊息作保密;私鑰經過橢圓曲線成法運算可得到公鑰編碼,但想從公鑰逆算推出私鑰則非常困難。因此,用戶必須將私鑰嚴格保管好,不能對外透露。

(三)區塊鏈

  區塊鏈(blockchain)的初始定義為一串採用密碼學方法產生的關聯資料塊。由於資料排序緊密相連,牽一髮動全身,且儲存在多個分散節點中,難以遭到有心人士刻意篡改。區塊鏈技術用於記錄一連串的資產轉換和交易過程資訊,並由第三方中間人維護及驗證交易內容的真實性。由於區塊鏈可採取去中心化管理方式,因此交易資訊具備透明、公開等特質,使用者可隨時更新交易記錄,以自行管理帳戶內的資產及訊息內容。區塊鏈的特色在於其具有可追朔、不可逆、不可篡改的特性,另外,其點對點的訊息傳輸與去中心化機制也是廣受使用者喜愛的原因之一。

(四)智能合約

  根據電腦科學家薩博(Nick Szabo)的定義,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是由電腦化協定所執行的合約條款。換言之,該合約是以電腦語言編寫,再由機器自動執行的協議。薩博提出,智能合約的目的在於滿足一般合約的必要條件,例如支付條款、留置令、保密性和實施性;其特性可大幅縮減契約者惡意或偶然地破壞協議內容,且有助於降低合約本身對中介的需求性。其他經濟相關的優勢包括降低詐欺損失、仲裁和執行交易成本。因此,若將智能合約應用於區塊鏈,其產生之合約不僅能自我執行(self-executing),且具有自我實施(self-enforcing)的功能,無需中介的參與。

三、傳統貿易的短處和區塊鏈的利基點

  國際貿易的過程涉及多方參與,除了買家與賣家以外,還包含銀行業者、保險業者、運輸業者、代理業者、中介業者、政府機構等。此外,參與者之間又牽涉大量的文件傳遞,例如通關手續、支付證明、出貨明細、許可證、執照、動植物檢疫證書等瑣碎細節,導致複雜的流程中容易出現漏洞(詐欺、偶發性延遲)和人為疏失問題。清關所需耗費的時間與成本也因進出口的多層通關手續而大幅增加。而這些繁雜的過程也並非毫無意義的程序,考慮到現實交易情況的複雜度,海關必然需要一套嚴格的標準驗證制度來降低風險與疏失。根據不同情況而視,進出口商須提交相對應的單據(發票、提單、裝箱單等),並準確地描述貨品的性質,以及其是否符合國家標準、檢驗和授權等程序。在一來一往的檢驗過程中,資料也同時經過多次轉手,自然耗費了不少時間與成本。

  為了進一步量化傳統跨境貿易的繁瑣過程,丹麥的航運巨頭快桅(Maersk)在2017年,以追蹤方式記錄了一筆跨國貿易的程序。根據其紀錄顯示,一批從肯亞蒙巴薩(Mombasa)港出口到荷蘭鹿特丹(Rotterdam)的鮮花,須經歷數十份文件和近200通訊息傳遞才能順利完成,其過程涉及農民、貨運代理商、陸上運輸商、報關行、政府單位和港口承運人。但現今國際貿易流程講求的是效率、便捷,及穩固的傳輸管道,以有效地降低貨物跨境的成本。為此,快桅與IBM於今(2018)年1月宣布,共同合作開發國際貿易區塊鏈的應用,將以往運輸所需的全部文件放進一個共享工作流程平台,一旦農民提交裝箱單後,系統便會自動啟動,進入下一個環節。每項步驟在完成後,將登入系統資料檔(帳本),並以公開方式供參與者查詢提交內容、時間和提交人員。除非獲得所有參與者的共識,否則任何一方都無法在系統上修改、刪除甚至是附加紀錄。區塊鏈在跨境運輸上的應用大致上可分為以下六個步驟(參圖1):

  1. 貨品封箱,進入出貨程序,並將該筆資訊登入區塊鏈。

  2. 在等待裝櫃期間,以電子方式進行報關及審核程序;區塊鏈確認該筆交易,並履行智能合約,提出放行通知。

  3. 貨櫃進入裝船程序。

  4. 所有參與者皆可透過供應鏈的點對點連結,了解目前的運輸進度。

  5. 貨櫃抵達目的地港口並通關。

  6. 進口商準時收到貨品,完成電子簽收程序;交易資訊傳達回區塊鏈,供參與者紀錄。



  事實上,快桅與IBM並非唯一將區塊鏈應用於跨境貿易的企業,2017年一家韓國財團也利用了區塊鏈技術,順利追蹤一批由釜山到青島的冷凍櫃,以此技術完整掌握了訂艙(shipment booking)到貨物運輸的所有事項。貿易融資的區塊鏈發展甚至更早,2016年8月一家由新加坡政府籌組的銀行財團已針對貿易融資服務,設計了一套信用狀(Letter of Credit, LoC)的區塊鏈原型,未來該銀行可通過此區塊鏈向買方作擔保。無獨有偶,英國銀行巴克萊(Barclays)也順利在同(2016)年9月以區塊鏈技術完成了一項貿易融資交易。

四、區塊鏈未來在國際貿易的重要性

(一)貿易融資業務擴大

  美國矽谷區塊鏈創業公司Skuchain的一名高階主管在《外交》雜誌撰文中提到,區塊鏈至今尚未完全發揮其對產業的最大貢獻;許多應用技術專注在提升無紙化趨勢、加快交易速度、維護網路安全等議題,但當中仍缺乏產業之間的相互合作與資訊交流。如區塊鏈能被應用在貿易融資面向(如信用狀、提單等),其技術優勢則能發揮地淋漓盡致。根據2015年的資料顯示,全球貿易融資產業的價值僅28億美元,但麥肯錫管理諮詢公司(McKinsey & Company)預估該產業的潛力價值應該達到280億美元。在缺少貿易融資的情況下,跨國貿易的成本會更高,許多企業也不易取得營運資金。

  舉例來說,2015年由於國際貿易法規和風險的提升,全球貿易融資金額遠低於企業需求。其中,中小企業的影響最深,遭到金融機構拒絕提供融資的機率達57%;跨國集團則影響較小,遭到拒絕的機率僅10%。原則上,企業融資條件須滿足銀行的基本授信原則,而區塊鏈技術的加入,能降低貿易風險,進而提高中小企業獲得融資的機會。未來一旦區塊鏈應用成熟,企業與銀行之間能進一步加強貿易融資的潛力,擴大貿易收益的分配,並帶動更高的經濟增長。

(二)供應鏈資訊透明

  從供應鏈面向來看,區塊鏈有助於消費者提高對產品的信心,尤其是近幾年來消費者因食安、原物料不明、環境汙染等問題,對產品來源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不論是從道德還是質量層面考量,在日益複雜的供應鏈中,區塊鏈能提供更為完善和可靠的產品履歷證明。中小企業和生產商亦可將產品履歷視為有效的行銷手段,藉此向消費大眾推銷自家產品的可信度。另一方面,智能合約能協助企業降低收不到付款的風險,同時縮減企業的合約及管理成本。

(三)加強政府單位的執行力

  海關在跨境貿易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而區塊鏈的發展能協助海關走向數據化,準確並即時地收集關鍵數據,如買賣雙方資料、物品價格及數量、運輸時間和地點。上述資訊皆可透過區塊鏈傳達至海關整合系統,並根據貿易商和運輸商提交的數據進行核對作業。此外,區塊鏈還可加強稅務機構與海關之間的合作空間;一旦海關將出口國所提供的數據分享給稅務機構,該執行單位便有確切依據向進口商徵收稅賦,從而提高納稅依從度。另一方面,海關如擴大合作對象範圍,與相關單位利用區塊鏈與銀行系統的比對資料進行金流追蹤,金融犯罪的發生率則能有效地減少。

五、區塊鏈的機會與挑戰

  由於跨境貿易過程錯綜複雜,資訊交流時常以封閉式的對等系統(點對點傳輸)進行,導致交易資訊不對等,且缺乏一致性的標準程序及文件證明。所幸,區塊鏈不但能降低交易成本,還可用於簡化開立信用狀的繁瑣過程,並縮減了交易成本。以實際個案為例,勤業會計事務所曾協助一家印度私人銀行開發信用狀區塊鏈,將信用狀開立的程序由20至30天縮短為幾小時,大幅改善了國際貿易的流程(參圖2)。在理論上,區塊鏈有提升交易準確性、可追溯性和透明度,以及降低貿易和審查成本的功能,以下列舉了幾項區塊鏈技術的優勢。

  1. 數據紀錄的完整性:區塊鏈的每條交易資訊和轉手過程都被記錄在分散式帳本當中作儲存,因此數據的完整性充足,為海關和稽查人員提供便利且可靠的作業依據。

  2. 簡化繁瑣過程:省略重複性的手動作業和紙本資料,進行節省作業時間與成本,並確保數據資料來源的可信度。

  3. 提升安全性:由於資料無法輕易篡改,腐敗的機構體系不易相互串通,偽造資料。

  4. 建立多用途大數據資料庫:隨著交易次數的累積,區塊鏈的龐大貿易資訊可逐步發展成大數據儲存庫,對往後的貿易分析和模型建構具有實質的貢獻,有利於加強風險分析的能力。

  5. 隱密性保證:區塊鏈的資訊可通過加密技術來保證其機密性,防止重要商業機密遭人竊取。



  目前區塊鏈在理論上看似有望創造國際貿易的新格局,但在實務運用方面,該技術是否能順利地處理大量的跨國交易量則有待測試。除此之外,技術人才的培育也是相當關鍵的問題;許多企業及員工已習慣傳統的交易方式,短期內要導入區塊鏈運用還須經過一定程度的培訓和實地操作經驗,才能正確地應用區塊鏈技術。現階段的區塊鏈仍有不少挑戰需要克服,包含技術和非技術層面,以下列舉了幾項未來可能將遭遇的挑戰。

  1. 跨領域的供應鏈和系統整合:為實現貿易區塊鏈的目標,供應鏈當中的所有相關個體,從原料供應商到終端的消費者都需要積極參與系統整合過程,而監管機關的協力更是不可或缺。由於每項步驟環環相扣,因此如何整併跨領域供應鏈和不同系統平台成了最關鍵的問題。以成衣業來說,最終產品的材料及組成部分可能來自不同供應鏈和不同國家,若要整合如此龐大又複雜的產業,合作誘因要能滿足所有相關業者的利益。此外,網路基礎建設要具備支撐物聯網發展的能力,以串聯每條供應鏈的環節。

  2. 網路詐欺和蓄意破壞:由於網路組織系統複雜,時常有不肖份子或企業介入,偽造虛假的商品說明和發票等,進而破壞系統的可信度。儘管區塊鏈能帶來許多好處,但卻無法百分之百避免有心人士惡意攻擊區塊鏈,導制交易系統大亂。

  3. 交易內容的驗證機制不足:雖然區塊鏈可提供交易驗證,但交易條件的內容卻不易驗證。換句話說,區塊鏈能掌握及驗證貨品的交易程序,但貨品內容是否符合買賣雙方的交易條件與交易數量則較難以驗證,這也涉及了智能合約該如何應用的問題。不同於比特幣的是,貿易供應鏈的合約有效性取決於許多外在因素,如商品數量和質量,以及實際運輸等過程,因此如何驗證這些外在因素將是相當大的挑戰。

  4. 資訊擷取的權限:即便分散式帳簿的觀看或使用權限可限縮於特定區塊的參與者,但仍有許多企業資訊須受到隱密保護。舉例來說,兩家具有競爭關係的供應商可能因同屬一個區塊鏈而導致商業機密外洩。如何將分散式帳本的資訊有條件式的提供給相關參與者會是貿易區塊鏈的改善重點之一。

  5. 法規與責任歸屬:區塊鏈仍有許多法律模糊地帶等待釐清和探索。首先,分散式帳本的資訊儲存節點可能涉及不同國家的司法管轄區,因此應受哪些國家監管、適用法規、智慧合約的法律地位還必須得到參與者的共識。另外,不同地區的稅務和金融監理機關又該如何彼此兼容,也值得慎重思考。在其他風險方面,如系統遭到破壞而導致利益相關者受損,責任歸屬將變得相當難以釐清,這對已經習慣中心化系統的使用者會是一大挑戰。

六、結論

  傳統式的跨境貿易在過去的40年雖經歷不少挑戰和摩擦,但也為全球經濟帶來不少的增長,而隨著時間和科技的演變,企業和貿易體系都將面臨轉型或升級的趨勢。從近幾年的幾個成功案例來看,區塊鏈技術對跨境貿易具有正面影響,其創新式的整合思維能為國際貿易創造新格局。雖然多數討論都聚焦在區塊鏈的應用面,但其真正的價值在於提升各界的貿易參與度,將國際貿易打造成有利於企業、消費者和監督機構的環境。若能順利將區塊鏈技術導入國際貿易,未來的貿易和商業模式將會有所突破,參與者將受益於簡便的自動化作業流程和透明公開的監督機制,從而降低交易的成本與風險。

  然而,建立貿易區塊鏈的工程浩大,極度仰賴各國產官學界的合作,缺一不可。目前臺灣公部門雖然已注意到區塊鏈的趨勢發展,但因缺乏系統性的資源投入,政府的行動仍屬分散的配套方法。在此背景下,不少專家期望可藉由政府的行動力將業界的創新能量帶上來,活化技術運用。此外,對於基礎建設尚不完整的國家而言,又該如何提供協助亦是重要的課題之一。考慮到各國政府可能有自行建立的驗證標準及流程,如何透過跨國合作來調和不同驗證標準則顯得格外重要。面對如此多變的經貿環境與結構,企業和監管機構須跳脫以往的貿易思維,從創新技術中尋找機會,並克服挑戰,為全球經濟創造下一波新的經濟增長。

參考資料

  1. 周維忠,(2016),「區塊鏈技術的衝擊與課題」,專家觀點,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取自:https://www.iii.org.tw/Focus/FocusDtl.aspx?f_type=1&f_sqno=I%2FO8yiy831hzYkZviFdfPw__&fm_sqno=12
  2. 高靖鈞、丁川偉、陳耀鑫、馬金溝、陳澤世,(2017),「區塊鏈簡介與技術探討」,《電腦與通訊》,第169期。
  3. 張庭瑜,(2018),「銀行導入區塊鏈成趨勢,但監管風險和責任歸屬成為兩大難題」,《數位時代》,取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9778/bank-blockchain-pros-and-cons
  4. 辜騰玉,(2016),「區塊鏈技術演進史」,《iThome新聞》,取自:https://www.ithome.com.tw/news/105370
  5. 羅鈺珊,(2017),「分散式帳本與區塊鏈的應用現況與挑戰」,《經濟前瞻》,第173期。
  6.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2018. Cryptocurrencies: looking beyond the hype, 2018 Annual Economic Report.
  7. De Caria, R., 2017. A Digital Revolu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Framework for Blockchain Technologies, Virtual Currencies and Smart Contract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Modernizing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to Support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CITRAL 50th Anniversary Congress.
  8. Fan, Z. and Chiffelle C.R., 2018. These 5 technologies have the potential to change global trade forever. Industry Strategy Meeting.
  9. Green, A., 2017. Will blockchain accelerate trade flows? Financial Times.
  10. Lehmacher, W., 2018. Trade Tech – New Age for Trade Finance. World Economic Forum White Paper.
  11. Liao, R., 2017. How Blockchain Could Shape International Trade. Foreign Affairs.
  12. Okazaki, Y., 2018. Unveiling the Potential of Blockchain for Customs. WCO Research Paper No.45, World Customs Organization.
  13. Prasad, E., 2018. Central Banking in a Digital Age: Stock-Taking and Preliminary Thoughts. Hutchins Center on Fiscal & Monetary Policy at Brookings.
  14. Pugliatti, L. and Gain B., 2018. Can Blockchain Revolutionize Trade? The Trade Post. The World Bank.
  15. Szabo, N., 1994. Smart Con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