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研究成果 / 時事評論

李淳:兩岸經貿要加入更多台灣味

  英文「亞洲華爾街日報」(Asia Wall Street Journal)的社論,罕見的以分析台灣加入區域整合的困境為主題,並指出儘快通過兩岸服貿及貨貿協議,反而是台灣降低對中國貿易依存度的第一步。外來的和尚不一定比較會念經,但該報的專業與中立舉世公認,按「旁觀者清」這個道理,文中點出的問題與解法,還是值得重視。


  這篇標題為「是台灣讓自己落於人後」(Taiwan leaves itself behind)的社論,從中韓FTA即將完成對台灣的影響開始,分析台灣如何因應即將被南韓搶走的出口市場,以及如何解決倚賴中國的問題。


  該文指出,雖然很弔詭,但制訂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通過服貿及貨貿協議,反而才是台灣避免孤立,降低對中國依賴的藥方。如果台灣選擇不走這步,不能怪別人,是台灣「讓自己落於人後」。


  中韓FTA的衝擊影響,對台灣讀者可能已是老生常談,甚至有人將其視為政府要推動兩岸協議的藉口,不足重視。這種華爾街日報憂心,我們卻冷眼淡定的弔詭情勢,應該跟該篇社論指出「要擺脫對中依賴、需先完成兩岸協議」這種弔詭解法有關。


  對台灣加入區域整合,陸方一向持著「先中後台」、「先ECFA,後區域整合」等像是疊疊樂的基本立場。所以中國沒加入者,台灣要等;ECFA服貿、貨貿協議沒簽完,區域整合就無法討論。


  這些條件台灣當然不喜歡,但是可能除了美、日等少數例外,亞太其他國家基本都會尊重配合,成為各國支持台灣必要的指標。所以無論是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或東協加六(RCEP),除了台灣的自由化的決心與改革外,兩岸有共識也是條件之一。


  按華爾街日報或任何理性的邏輯,面對巨大經貿危機,台灣沒有太多選擇,理應加速完成兩岸協議的談判簽署,滿足條件,才能突破被日韓、中甚至星、馬、越等國在經貿上孤立及排擠,也才能開啟降低對中國依賴的機會之門。


  不幸的是,這樣的理性路徑,台灣的民眾好像不買單。上週台灣指標公司公佈的民調結果,對台灣參與區域整合一事上,只有20.6%的受訪者相信中國會協助,而高達56%的民眾,認為中國不會給予幫助。


  另一個相關的問題則問道,若中國公開支持台灣加入區域整合,是否會支持兩岸服貿協議。在這個前提下,有44%的受訪者支持兩岸服貿協議,高於反對的39%。按照民調公司的說明,這是自去年六月簽署服貿協議來,第一次出現支持比例高過反對的結果。


  把這二個結果交叉比對後可以看出,對多數民眾而言,兩岸經貿整合並非是走向亞太、世界的保證,反而可能得到「只有兩岸、沒有世界」的結果;反之,在「既有兩岸、也有世界」的關係下,則能更有信心的面對兩岸經貿整合。


  接下來要如何推動兩岸經貿協議,其實方向已經呼之欲出。但要落實,顯然還有許多挑戰。例如對TPP要改變「先中後台」的順序(中國可能十餘年後才會準備加入)、要順利推動兩岸服貿與貨貿,可能也要同步在區域整合上有所突破。這些問題,國台辦張志軍主任說可以共同研究,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至此,華爾街日報「要降低對中國的依賴、需先更貼近中國」觀點,仍然成立有效,只不過在順序條件上,不應片面決定,要共同研究,要加入更多的台灣味。


作者:李淳(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