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淺析G20財長會議公報、美國財政部2017年4月份報告及IMF 4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對我國之經貿意涵

一、G20財長會議公報與美國財政部2017年4月份報告

  本文將今(2017)年3月G20財長與央行首長會議公報歸納為11項重點,茲扼要說明其關注議題。各國財長首先強調會利用貨幣、財政以及結構性改革政策工具來刺激經濟成長,以實現具彈性、可持續、平衡與包容性成長為目標,增強經濟與金融的韌性,且應避免任何以競爭為目的之匯率貶值活動。其二,G20將加強與深化與非洲國家的國際經濟及金融合作,同時推動非洲各國之投資與基礎建設。其三,強化國際金融架構與安全。其四,促進資本在國與國之間的流動性。其五,改善資產管理活動的結構性漏洞。其六,發展金融數位創新科技。其七,遏止資訊與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在金融市場上的惡意使用。其八,協助中小企業參與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s,GVCs)。其九,增進稅收之穩定。其十,加強法規之透明化,以遏止貪污、逃稅、資助恐怖主義與洗錢等行為。其十一,淘汰沒有效率且造成浪費的化石燃料補貼。

  根據2017年3月G20財長與央行首長會議公報內容,可以發現與過去不同的是,今年公報似乎刻意忽略過去一直強調的「反保護主義」以及「氣候變遷議題」,其背後原因在於美國川普政府顯露出相當濃烈之利己主義(egoism)及單邊主義(unilateralism)之思維,且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認為氣候變遷是假議題,並於今年3月簽署行政命令,廢除與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有關的氣候變遷政策。是以,今年G20財長與央行首長會議公報大概以匯率、改善與非洲國家經濟合作,以及金融監管相關議題為主。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財政部於今年4月剛公布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包含德國、中國大陸、日本、韓國、臺灣與瑞士,這些國家恐有違G20財長與央行首長對於避免以競爭為目的之匯率貶值活動之共識,因此本文將以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為研究重點,分析我國日後可能因應之道。

  美國財政部所定義的匯率操縱國,必須滿足三個條件:(1)對美國貿易順差超過200億美元;(2)經常帳盈餘超過其GDP的3%;(3)官方購買外匯超過其GDP的2%(即「持續單邊干預外匯市場」)。我國會被美國財政部列為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主要原因在於經常帳盈餘超過GDP的3%,符合第二個條件。目前,我國對美國貿易順差約為130億美元,只剩下70億美元就滿足匯率操縱國的第一個條件,而我國在2016年所買進外匯存底占GDP比例為1.8%,接近匯率操縱國的第三個條件,值得相關單位多加注意。

  針對美國財政部於今年所提出的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本文嘗試提出以下因應之道,以作為日後相關單位之參考。首先,必須思考的是,我國經常帳盈餘雖然占GDP比例高達13.3%,符合匯率操縱國的第二個條件,然而經常帳盈餘長期維持在這麼高的比例真的是一件好事嗎?經常帳盈餘的出現並非一定是經濟蓬勃的象徵,有可能是因為國內進口以及支出萎縮的幅度遠大於出口及收入增加的幅度所致。以我國過去資料來看(表1),我國2016年出口值(不含復出口)為新臺幣8兆3千億元,幾乎等於2010年之數值,而2016年進口值(不含復進口)為7兆4千億元,較2010年減少5千億,此現象亦發生於2015年,顯示近兩年我國貿易順差的增加是來自進口萎縮[1],而非出口擴張,值得我國政府留意。因此,臺灣在積極拓銷出口之餘,利用財政與貨幣政策擴大內需是我國政府首先要面對的課題,以避免被列為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國內經濟又沒有明顯進步的窘境。

1 我國歷年進出口值(不含復出口及復進口)

單位:新臺幣百萬元

年份

出口值

進口值

出入超

2010

8,245,778

7,921,622

324,156

2011

8,560,721

8,254,287

306,434

2012

8,397,915

7,995,356

402,560

2013

8,525,439

7,990,896

534,543

2014

8,955,574

8,263,916

691,658

2015

8,375,162

7,215,734

1,159,428

2016

8,278,091

7,405,183

872,908

資料來源:整理自財政部。


  第二,我國對美國貿易順差在2016年約為130億美元,差70億美元就滿足匯率操縱國的第一個條件。實際上,我國有很多產品的供應鏈是在國內製造半成品(semi-finished product)或中間財(intermediate goods),在輸往中國大陸作成最終產品銷往美國。因此,由統計資料來看,雖然臺灣看似不符合美國認定匯率操縱國的第一個條件,但若日後美國更改認定標準,或是中國大陸強調我國才是美方貿易逆差主要來源,對於臺灣而言將會產生不利之影響。為了避免此情形發生而被認定為匯率操縱國,我國相關單位可透過這個機會思考,是否應該拓展美國與中國以外的市場。舉例而言,新南向政策是目前政府積極推廣的重要經貿政策,加速拓展東南亞市場,在某種程度上,應該可以減緩對於美國或中國大陸市場之依賴,亦可免於被列為匯率操縱國名單之列。

  最後,我國在2016年購買外匯的數量占GDP比例為1.8%,相當接近匯率操縱國的第三個條件,相關單位必須注意。我國貿易一直以來呈現順差,依照市場機制,新臺幣理應升值,然而央行不斷在買入外匯(雖然歷年買入的數量在容許範圍),這樣的狀況導致新臺幣無法照市場機制升值。據此,本文認為可以考慮以下兩種可能性:

(一)減少我國對外匯市場之干預


  倘若我國央行減少對外匯市場之干預,可能引起新臺幣升值。可想而知的是,新臺幣升值將對我國貿易產生影響。以短期而言,升值將導致我國出口產品失去價格競爭力。然而,值得思考的是,我國是否有本錢繼續跟其他國家(如中國大陸與印度)打價格戰爭?進一步言之,新臺幣升值或許短期內對我國貿易會帶來衝擊,但長期而言不失為提升我國出口產品品質以及轉型的機會。我國企業長期以來一直受到新臺幣貶值之惠,相關單位可思考是否藉此機會給予我國企業一些外在壓力,進而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

(二)以其他方式代替購買外匯產生的效果


  除了購買外匯,我國政府亦可鼓勵臺商以外資方式到其他國家進行投資,減少對新臺幣的需求。觀察中國大陸不難發現,雖然其近年不斷賣出大量外匯,但人民幣不但沒有升值,反而貶值,背後原因在於中國大陸所實行的「走出去」戰略,鼓勵陸商到其他國家進行投資或併購,減少對人民幣之需求。此方式雖然可以避免新台幣升值,但也可能會引起國內產業外移之疑慮,尚待留意。

  不能否認的是,大量的外匯存底對我國來說並非一定是壞事,在亞洲金融風暴使東南亞各國幣值大貶,連帶使股市下挫時,臺灣因為健全的金融制度與外匯存底,確實受到的衝擊較小。因此,本文在此僅提出基本看法,嘗試在「避免淪為匯率操縱國」以及「穩定匯率」之間取得平衡點。

二、IMF 4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4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關注議題有二,第一為探究新興市場與開發中經濟體(Emerging Market and Developed Economies, EMDE)快速成長的原因,第二為分析全球勞動份額(labor share)下降之成因,本文在此扼要說明其研究內容與成果。

(一)新興市場與開發中經濟體快速成長的原因

  在EMDE國家經濟快速成長的影響因素方面,該研究指出貿易夥伴的需求力道、區域內對外投資數量,以及貿易條件是三個影響EMDE國家快速成長的原因,尤其是貿易條件對於出口導向的EMDE國家經濟成長而言更是重要。由於臺灣屬於開發中國家,此研究結果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本文將針對IMF研究對於第一個議題的分析,討論其結果對我國有何重要政策意涵。

  1. 增加貿易夥伴的需求力道

  增加貿易夥伴的需求力道,最直接的作法即為增加國內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數量。臺灣在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方面,已有一些成果,主要簽署國家以中美洲國家為主,近來臺星與臺紐經濟合作架構更是標準相當高的協定。然而,相對於其他國家(如韓國與新加坡)來說,數量還是較少。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我國FTA數量相對較少,但仍可透過其他方式(如減少非關稅貿易障礙)來強化外在需求條件。舉例來說,我國與澳洲之間沒有FTA,但是我國輸往澳洲蘭花在2011年於檢疫問題達成共識後,其出口值呈現指數成長。

  2. 增加對外投資

  我國目前對東南亞的對外投資著重於中國大陸,根據IMF 4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的研究結果,為促進我國之經濟成長,未來可將投資觸角延伸至其他東南亞國家,以增加我國在該區域內的資金流量。據此,我國政府目前正在推動的新南向政策,可以考慮將其中一個焦點鎖定在投資其他東南亞國家面向上。然而,必須注意的是,為了避免對外投資可能對我國帶來產業外移的現象,臺灣可以加強參與全球價值鏈,強調我國對外投資並非整體產業外移,反而是生產過程逐漸由製造轉向全球價值鏈的上游與下游等高附加價值的生產過程,同時以國家分工方式生產,達到最有效率之生產模式。

  3. 改善貿易條件

  改善貿易條件的作法即為降低商品出口價格,增加競爭力。然而,我國的土地與勞動成本高昂,使出口貿易已難以與其他國家進行價格競爭,必須轉型改以「品質」與「創新」來達到提升競爭力之目的。本文認為,提升品質與創新的方式除了增加研發之外,在國際行銷這塊也相當重要。一個產品再好,若能見度太低,還是無法在國際市場上與其他國家競爭,因此「提升我國產業研發能量」與「培育國際行銷人才」兩者並行可能是我國未來改善貿易條件的主要方式。

(二)全球勞動份額下降之成因

  在探究全球勞動份額下降之成因方面,IMF 4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指出,以先進國家而言,投資相對價格的下降以及技術進步是勞動份額下降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以EMDE國家而言,全球價值鏈參與是造成勞動份額下降主要因素,且全球價值鏈參與對於中階技術(middle skill)勞工的勞動份額所造成的衝擊最大。臺灣屬於EMDE國家,目前全球價值鏈參與程度為67.7%,屬於高度參與,因此這部分研究結果對於我國政府應具有相當重要之啟示。

  我國目前在全球價值鏈的中端(製造)擔任要角,在前端與後端也漸漸崛起。全球價值鏈的參與確實對我國帶來不少好處,透過與先進國家跨國企業的合作關係,國內廠商可以從中學習先進的知識與技術,加速國內生產力提升。然而,根據IMF最新研究,全球價值鏈參與對於中階技術勞工會造成衝擊,因此有必要研擬相關策略以作為因應。

  我國目前勞動市場最大的問題是人力資本過剩,造成勞動市場高階勞工的供給大於需求,使得許多高階勞工轉向從事中階勞工的工作。事實上,解決這種現象的方式為創造國內產業對於高階勞工的需求,但是要如何做到?吸引外資進駐創造高階勞工就業機會是其中一個方法。台灣目前外國直接投資相較於韓國與新加坡而言敬陪末座,原因在於我國投資環境不夠透明化,通常是政治考量大於經濟考量。臺灣若要吸引外資,首先外資政策要明確且透明,其次是行使低度行政裁量權,最後鼓勵臺商回流並創造就業。據此,若能吸引外資進駐國內,在臺灣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鏈過程時,不但能享受到其帶來的好處,亦能將所付出的代價(對中階勞工的衝擊)降到最低。

[1] 以進出口總值(含復出口與復進口)來看,相較於2010年,2016年出口總值增加約新臺幣3千5百億元,進口總值減少約新臺幣5千2百億元,出口增加的幅度小於進口萎縮的幅度,2015年的情形亦類似。由此可以發現,我國近兩年貿易順差是由於進口萎縮的幅度明顯下降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