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國際交流】「WTO二十週年:回顧與展望」國際研討會重點彙整(下)

《本期內容》
【場次三】臺灣與WTO:從新生到積極參與者
【綜合座談】WTO的未來:如何從區域整合重回多邊體系



【場次三】臺灣與WTO:從新生到積極參與者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 陳孟君分析師、李宜靜分析師

  本場次主持人為首任駐WTO常任代表顏慶章大使。兩位主講人分別為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楊珍妮局長,以及前駐WTO副代表魏可銘公使。兩位與談人則為中華民國對外貿易貿易發展協會梁國新董事長,以及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楊光華教授。

  顏慶章大使表示,臺灣自1990年申請至2001年始完成WTO入會程序,過程中幸賴國內官員、學者、專家的努力,在座講者及與談人皆為當時參與或者見證此段歷史的人。楊教授當時以學者身分提供政府許多專業指導,至今仍鞭策政府多所改進;楊局長在日內瓦參與WTO的過程,可分享臺灣如何從新加入者轉變為積極參與者;梁董事長當時為經濟部官員,國內政府充分的支持讓談判代表團在日內瓦可順利運作;魏公使為第二任駐WTO代表,接續日內瓦的相關工作並努力貢獻。

一、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楊珍妮局長

  除了在場的長官外,事實上現場還有很多過去長期且現在仍持續參與WTO事務的退休長官們,以及現在還在為WTO事務努力的同仁們出席今天這場研討會,而這也意味著我們國家沒有忘記WTO的重要性。今天是一個回顧過去這十幾二十年來我們參與WTO的機會。今天我們要探討的議題是,臺灣為什麼要參加WTO、參與WTO對臺灣有沒有好處?若有好處,是什麼樣的好處?

  首先,為什麼臺灣要參加WTO?共有四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我們可以跟所有會員就制定遊戲規則時,臺灣能夠有參與制定規則的機會;第二個原因是,我們可以參與正在制定遊戲規則的多邊與複邊的談判;第三個原因是,當我們有委屈時,各國不理我們時,臺灣就可以利用爭端解決機制來解決問題。而最後一個參與WTO的理由,就是我們可以改換國家的體制。但是未來是不是仍有機會可以轉換國家體系,則是今天亦值得討論的議題。因為,如果未來沒有遊戲的規則轉換,那臺灣是否還能追上國際潮流在做一次國內監管法規體制的轉換。

  在加入WTO談判之後,我們其實有一個很深的感覺。以前我們在跟各國談判時,最明顯時就是跟美國談判,因為雙邊談判的籌碼是很少的,尤其當兩個談判國家的勢力,不論是政治外交與經濟上落差很大時,籌碼真的很少。但是在WTO杜哈回合談判時,談判才剛開始,所以我們真的很幸運可以參與這個談判的運作。當時,顏大使、魏公使、徐參事等人,促使我們參加了很多非正式小組會議。事實上在WTO的談判中,也必須靠這些非正式小組會議的運作,才知道裡面的議題到底在討論什麼;而我們也透過這樣的機制,更積極地參與WTO杜哈回合談判。不論是在服務業、工業、農業,幾乎在WTO代表團的同仁都有參加小組會議,而且也對臺灣真的很有幫助,因為我們可以藉此了解國際間以及其他國家對這些議題的看法是什麼。

  由於我們欠缺參與OECD的機會,但很多議題都是在OECD形成,很多的論述也都是在OECD討論,而真的進到WTO談判場域時,就已經直接進到立場上的短兵相見。透過參加這些複邊會議的討論,可以訓練我國相關同仁去表達後面的論述,以及為什麼支持或反對這個立場,並且把我們的利益跟學術討論作整合。在這裡我也要謝謝中華經濟研究院,總是在後面幫助我們進行相關的談判。透過這樣的談判,不管是在工業產品的減讓部分,大家也看到我們一直在爭取,希望不只是守住我們入會時已經做了很廣泛的承諾,我們也希望在新的回合談判時,能夠守住像開發中國家或是新入會國的立場,當然這個是值得討論的,例如這樣對國家的改革是好還是不好,但是在談判的過程中,我們都還是依照國內的立場來做處理,透過各種複邊會議的討論,跟其他會員直接進行談判。

  但是我還是要提出一個問題,就是WTO是不是真的如此公平?到最後談判的階段,以臺灣來說,臺灣並不是打群架的龍頭老大,臺灣是不是真的可以進到密室談判呢?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去探討。

  除了WTO的多邊談判之外,我們看到很多積極的複邊談判,包括環境商品、最近的服務業貿易談判,我們也都很積極的參與。那我舉一個服務業貿易談判的例子,來看我們去參與到底是好還是不好。當初在國內的很多討論過程中,有很多的人持一派立場說TiSA到底是會變成一個小型的FTA還是真的會融入到WTO的服務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 in Services, GATS)而成為一個多邊協定?我們都不知道,因此有一派認為我們不應該參加,但是因為參加的國家多是比較先進國家,而有一派認為說早點參加總比晚點參加好,所以我們還是要積極參加才有參與制定規則的空間。經過這兩三年我證實積極參加是好的,因為這個TiSA談判是就服務業每一個行業發展新的遊戲規則,我也看到整個談判團隊隊伍出現。金融議題有金管會在負責,金管會有許多銀行公會證券公會,以及專家學者在後面協助參與。又海運服務業部分,在會前討論前,我們也看到交通部會先洽海運公會與教授協助參與。我們除了政府在參與談判之外,還有相關單位,學者跟專家的知識都在成長。

  這樣有什麼好處呢?以TPP談判為例,我們看不到拿不到TPP的談判文件與資料,但是我們在洽詢時,TPP的服務業的專章,包括金融、電信與自然人移動專章,是不是跟TiSA的專章差不多?對方笑而不語,這就代表是一樣的。所以,今天我們如果要加入TPP,我想就服務業這個部分我們已經能夠掌握這些題目了,只是市場進入部份各國需要怎樣的自由化,可能需要再討論,所以說TiSA談判替我們帶來很多的好處,如果當初沒有參加TiSA談判,我們今天可能就無法搞清楚TPP的服務業專章了。

  再來就是,WTO是一個爭端解決的機制,過去在談判過程中,在處理爭端解決機制的過程中,剛好魏公使在那邊有一個ITA的案子,這個案子我們跟美國與日本結合控告歐盟ITA,這個處理案件的過程中,我也看到我們法律團隊的建置,而這也是因為經貿談判代表辦公室希望可以有一個法律團隊在裡面。在ITA的談判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法務部、檢察官與相關人員,真的可以在前線坐下來跟其他會員討論這個案件,而這件事情也創造了一些臺灣處理應變爭端的人才與能力。未來還會繼續有其他的爭端案件,而處理爭端解決機制的好處除了可以幫業者解決問題外,我們也培養了一些國際法的專業人才。

  最後一個加入WTO的好處是,在入會的時候,透過多邊體制幫助了臺灣的體制做了改革。未來因為杜哈回合談判還沒往前走,但未來如果再有一次的新回合談判,或許可以幫助臺灣再往前走,或者是臺灣自主性的去自由化,這些都是值得繼續討論的。

  雖然不知道WTO的未來走向,但不論是多邊的或複邊的談判,臺灣都會積極參加,因為WTO是臺灣目前剩下的唯一的正式經貿國際組織,可以讓臺灣培養更多的國際人才。這十多年來,臺灣雖然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各部會其實都有再成長。有時候難免會認為有些部會好像不夠積極,但事實上其實是因為各部會比較關切國內的考量。不過加入WTO也確實培養了臺灣的一些國際人才,同時幫業者爭取了一些權益。

二、前駐WTO副代表魏可銘公使

  各位好,很榮幸受邀參加這個研討會。今天要討論的議題是臺灣與WTO,在臺灣加入WTO後,我們對WTO有不少的貢獻,但值得思考的是,我們在WTO扮演甚麼樣的角色,未來我們應該如何積極參與WTO,而國內應該做怎樣的工作。我們今天在這裡回顧過去的目的便是為了展望將來。

  我想,我不需要詳細講我們怎樣參與了WTO談判以及有什麼樣的貢獻。剛剛楊局長講了很多的好處,包括TiSA、ITA的談判等等,但我想提出來的是,我們到底要期望可以從WTO身上得到什麼?我們希望WTO可以替臺灣打開國際市場,提供一個可預測的貿易環境,而國內配合做結構調整。但是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在加入WTO時付出了很多代價。我們一直都希望能參與談判,的確,在加入WTO後,我們也參與了杜哈回合談判,但杜哈談判卻停擺了。也因為杜哈回合談判的停擺,所以目前有很多的區域貿易協定起來,可是臺灣卻欠缺參與的空間與機會。誠如楊局長所說的,我們確實參加了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參加許多工作會議,也做為爭端案件的第三方等等,我們固然有法律團隊,但這個法律團隊真的可以應付未來我們面對的挑戰嗎?另一方面,我們希望WTO是很公平正義的多邊貿易組織,但WTO是嗎?對所有人都公平嗎?對誰公平?我們進行了國內的結構調整,但我們真的有做到嗎?臺灣真的準備好面對未來的挑戰了嗎?

  另外,在入會時,我們付出了很多代價,別人要什麼我們就得給什麼,而這點是WTO很大的缺陷。以烏克蘭為例,為了入會,烏克蘭對於300多項產品必須重新談判,對於新入會國,WTO這樣的機制沒有容許說不的空間,而新入會國是否能消化或是可以調整,WTO都沒有任何的規定。再者,這樣的問題也無法透過部長會議來做決策。雖然WTO的機制有著一些缺陷,但談判並不是WTO的唯一功能。WTO的功能包括爭端解決機制、貿易政策檢討機制、能力建構等等,來協助開發中國家或低度開發國中進行開發。若從這方面來看,WTO還是相當重要的。

  另一方面,主權的爭議問題不應該成為WTO的問題。WTO有很多議題是跟國家主權沒有關係的,以前葡萄牙加入GATT時,提到海外殖民地問題,印度表示反對,因為這個是印度主權範圍。但在WTO時代,WTO表示這不是WTO範圍。不過,很遺憾的,臺灣與中國大陸還是有主權爭議問題,但主權爭議問題不應該跟WTO有關的。政治上的干預因素不應該帶進WTO。臺灣加入RTA也受到兩岸的問題影響,我們希望兩岸能夠和平相處,共同推進賺取外國人的錢。兩岸的問題要怎麼解決相當重要。但是,臺灣是不是準備好了要去加入其他的RTA,例如TPP,這些都是相當高度自由化的協定,內部是不是取得了共識、體制是不是已經調整好,這些都是臺灣要考慮的問題。目前臺灣只有8個FTA,其中5個是跟我們有邦交的中南美洲國家,非邦交國只有紐西蘭跟新加坡,所以如果臺灣沒辦法繼續跟其他國家洽簽FTA,而WTO杜哈談判又推遲不進,臺灣的困境將很艱難。

  在現在的國際情勢下,臺灣應該有相當強的急迫感,因為TPP與RCEP都即將完成,而東協將會成立共同體,加上中韓FTA生效完成後,被視為中國對外FTA布局、推動「一帶一路」戰略重要關鍵的中國大陸-東協FTA升級版,也可望在今年內完成談判。同時,在TPP目前傳出已談攏90%之際,中國主導與TPP抗衡意味濃厚的RCEP談判目前也已進行了8輪談判,更在今年7月29日時傳出取得了積極進展。面對這樣的情況,臺灣要如何因應呢?臺灣是否準備好了?我認為臺灣要提升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有能力對多邊體制做貢獻,然後在國內要做好溝通的工作,消除政治上的困擾。此外,兩岸關係也相當重要。

  臺灣是貿易導向的國家,進出口貿易總額佔國內生產毛額比例超過100%,面對國際經濟區塊化的發展趨勢,政府必須要有因應措施,否則臺灣的國際競爭力就會逐漸消失,被國際社會邊緣化,尤其是面對中國大陸經濟的崛起,臺灣一定要有積極的作為。臺灣要走出去,自由化是相當重要的,我們要徹底自由化、國際化,並且改善投資環境,調整經濟結構,進行產業升級,才能提高競爭力。此外,善用中國大陸的優勢條件,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助力。當然臺灣是需要WTO多邊貿易體制的,但若是多邊體制持續受阻,臺灣應該要有因應方案,而改善兩岸關係對臺灣走出去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點。自由化是臺灣必須要走的路,臺灣若沒有決心自由化,我們一定會被邊緣化,大家應該要有共識走向光明的未來。

三、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梁國新董事長(與談)

  貿易依存度為衡量貿易對國家經濟發展重要程度的指標。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但2014年貿易依存度僅22.8%,日本37%,中國大陸42%,韓國79.1%,臺灣則為111%,2011年時貿易依存度更高達120%以上。臺灣為小型新興經濟體,經濟發展相當依賴進出口貿易,因此貿易對我重要性遠高於其他國家,即維持公平、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之重要性對我國而言遠大於其他國家。

  未來談判如何帶入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 GVC)概念?此觀點相當具挑戰性且蘊含深意。以iphone為例,iphone手機從最後組裝國-中國大陸出口至美國,似乎中國大陸對美國有貿易順差,然而中國大陸組裝獲利其實僅占手機價值約10%,其他獲利者包括美國、日本、韓國、臺灣等獲利占比皆超過10%。貿易統計融入附加價值觀念至少有2點困難:(1)與海關進出口貿易不同,無官方數據,附加價值數值皆為估計。(2)利益分配的影響未知。依照海關統計,臺灣出口市場組成狀況:中國大陸及香港合計39%、新興市場26.8%、美國11.8%、歐盟8.3%、日本6.8%;但若以附加價值而言,美國才是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超過20%以上),其次為歐盟(約占20%)、中國大陸及香港(18.5%)。

  魏公使提及,WTO新入會國於入會時,不論貨品或服務領域皆被要求提供高水準承諾,但邁入新回合談判時乃以新入會承諾做為談判減讓基礎,好比一頭牛被剝二層皮。臺灣及後續新入會會員,皆面臨有此難處,然而杜哈回合延宕多年無法結束,新會員問題變得較複雜,WTO對此已有相關討論。

  臺灣於2002年1月正式加入WTO,隨後即積極參與許多談判,如ITA II、TISA、EGA等,其實臺灣尚未加入WTO前,即參與1996年新加坡部長會議之ITA,2012年包括美國、日本、韓國、加拿大、新加坡及我國等數個ITA 簽署會員,聯合提出擴大ITA產品範圍及簽署會員之提案,即ITA II,且於今年7月完成談判。

  魏公使以較為嚴格標準評論臺灣內部的準備工作。其實杜哈延宕十數年未決,臺灣已抓緊時間培養許多優秀人才,近幾年完成ECFA架構談判,進行貨貿及服貿談判,且與星、紐完成FTA,十分不易。尤其星、紐以TPP高標準規格要求臺灣的承諾,TPP高度自由化標準成為臺灣人才培訓的基石。

  WTO的爭端解決機制保護個別會員的利益,亦維持WTO制度的完整性。例如臺美日於2009年控訴歐盟違反ITA,並於2010年勝訴;加拿大對臺灣焊接碳鋼管課徵反傾銷稅案,臺灣已正式向WTO爭端解決機制提出控訴,主張加拿大許多反傾銷調查作法不符WTO相關規定;今年2月我國與印尼就鍍/塗鋁鋅合金之鐵或非合金鋼扁軋製品實施課徵防衛措施稅案進行WTO爭端解決諮商。

  臺灣可利用爭端解決機制,尋求公平的待遇,但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協助國內經貿體制與國際無縫接軌,這是一大課題。臺灣對外貿易依存度高,若制度不往前走,不僅是談判,連國內經濟轉型與體制改革都會面臨問題。個人認為國際貿易體制發生根本的改變,臺灣需改革以面臨新的挑戰,過去GATT時代由美歐主導制定貿易規則,如今美歐合意為必要條件非充分條件,這是因為新興國家勢力崛起及WTO採共識決原則之故;新興市場及開發中國家是否願意挺身負責,也是WTO能否繼續運作的關鍵。

  杜哈延宕十數年導致FTA、複邊協定的盛行。WTO有許多功能,包括消除貿易障礙、貿易規則制定等,臺灣不希望WTO功能弱化,WTO不能僅做為警察局的功能。多邊貿易體制對臺灣的重要性是絕對的,應盡一切努力維持WTO的動能,除了維護臺灣自身的利益,也希望幫開發中小型經濟體爭取利益。個人對WTO期許很深,大概可以兩句話代表:WTO到底是無可奈何花落去,還是似曾相識燕歸來?臺灣不能只是一個旁觀者,必須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

四、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楊光華教授(與談)

  對於臺灣為何加入WTO及臺灣加入WTO可獲得的利益,個人有些不同的想法。政府通常以攻防角度,在談判桌上為廠商爭取利益;個人則認為,自發性的自由化對國家發展有許多好處,並非利益交換才能稱為獲得好處,但不可諱言,國家政治環境難以允許自發性自由化,因自由化會觸及既得利益者的敏感神經,對選民的承諾也會阻礙自發性的自由化。加入WTO是臺灣近二十年來最大的自由化,臺灣如今欲參與多個FTA,但未見積極的自由化,外在環境固然是市場自由化的推動力,但國家內部人員應有相當的覺醒決心。

  令人感到焦慮的是,臺灣現階段猶如花費許多心力進入名校的學生,進入學校後卻發現名校似乎邁入衰敗,WTO既然對臺灣國際貿易相當重要,則臺灣思考的方向應該是如何提振這個組織,而不是另覓途徑;此外,似乎亦未見臺灣為了另覓途徑而積極準備。臺灣欲加入GATT/WTO時,雖然受到政治因素干擾,但美歐認為臺灣市場開放達一定程度,並不反對臺灣加入;如今臺灣欲與其他國家簽署FTA,北京立場似乎是關鍵,即便臺灣做了市場大幅度開放的承諾,也可能因為政治因素干擾而功敗垂成,不知是否因為這種心態,導致臺灣自由化的腳步趨緩。自由化有利於經濟成長,國內應以此心態應對,先自我要求,不要想可以換得哪種利益,如此才能讓臺灣在WTO的角色變得更積極、正面,成為WTO自由化典範。

五、結論:顏慶章大使

  自2002年加入WTO至今,誠如楊教授所言,與其以自由化談判利益取捨之角度,不如以另一角度思考,臺灣是否有掌握到WTO精隨,以做為國內重要政策的內涵?換言之,WTO重點在於督促各個領域的自由化,臺灣是否以此做為制度改革的推動方向,臺灣是否以合理方式自我調整產業為將來預做準備,未來世界貿易體系不論多邊制度或區域組織,在更自由化的情形之下,臺灣是否已做好準備工作。

  WTO二十週年,目前唯一挫折似乎是杜哈回合延宕近十數年尚未有所成就,部分人士感覺悲觀,然而悲觀者視任何機會為災難,樂觀者認為困難就是機會。就個人對WTO的長期研究,呼應楊教授所說,臺灣加入WTO即為重大成就,倘若臺灣沒有加入WTO,則臺灣與全球其他領域無接軌的平台。國際貿易對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不言可喻,未加入WTO前,臺灣與美國之雙邊貿易協商處於弱勢地位;加入WTO後,臺灣對外貿易可享不受歧視的待遇,臺美間之貿易談判可利用公開、透明之爭端解決機制,從外交型態轉為準法院型態,這點對臺灣而言相當重要。

  政府體系於政府功能再造時應好好思考、體會WTO的精隨。在加入WTO全面自由化之下無法掌握競爭力才能謂之邊緣化,臺灣在完全自由開放的平台,應思考如何將WTO的理念轉換成臺灣的經貿體制,過去的GATT為大國所訂定的遊戲規則,其亦有值得學習之處。

  臺灣見證WTO杜哈回合的開始,杜哈回合至今沒有成果是可預期的,個人也不認為這是災難,對臺灣來說難以言喻好壞。舉例而言,臺灣是否要加入TPP?倘若臺灣真被邀請加入,其實對臺灣不一定好,因為臺灣各方面產業及政策尚未準備好。WTO是重要平台,影響國家經貿規範及政策走向,臺灣可以體會國家未來走向哪個階段,此外臺灣在WTO可以形成集團,合理評估臺灣在多邊體系的影響力。

  在可預見的三、五年,杜哈回合沒有整體完成的跡象,但會有其他成果如ITA II於今年7月完成,TISA未來也會有局部性的完成。GATT時代會員僅128個,如今WTO已有161個會員,仍舊維持GATT時代的共識決,即每個會員都有某種程度的否決權,此外WTO採單一認諾(single undertaking),綁住所有議題,在此種決策機制未改變前,杜哈回合沒有完成是可預見的。

  即便WTO杜哈沒有成就,但請大家思考多邊體系的重要功能,透過貿易談判持續促使貿易自由化只是WTO多邊功能之一,在烏拉圭回合完成之後形成的多邊協定及複邊協定目前仍有效執行,沒有會員敢挑戰這些協定的法律拘束力,世界上沒有其他國際組織如此這般有效的法律運作,因此不應妄下在杜哈回合沒有進展、臺灣參與FTA又遭受困難的情況,臺灣未來將被邊緣化之言論。



【綜合座談】WTO的未來:如何從區域整合重回多邊體系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 蘇怡文分析師、吳柏寬分析師

  本場次以「WTO的未來:如何從區域整合重回多邊體系」為主題,由韓國國際經濟政策研究院Jin Kyo SUH副院長主持,與談人包括澳洲ITS顧問公司總裁Alan OXLEY大使、上海WTO事務諮詢中心王新奎總裁、印度WTO研究中心Abhijit DAS主任、我國首任駐WTO常任代表顏慶章大使,以及前駐WTO副代表魏可銘公使。

一、韓國國際經濟政策研究院Jin Kyo SUH副院長

  本場次的主題為探討WTO的未來及區域整合對WTO的影響,延續今天一整天的議程,期待本場次所有的與談人都能跟我們分享更進一步的見解。

二、澳洲ITS顧問公司總裁Alan OXLEY大使(與談)

  WTO有20個跟貿易有關的協定以及其他相關協定,因此談判工作相當複雜,也需要許多技巧。基本上,我認為WTO杜哈回合談判顯然已經失敗,不僅無法達成降低農業關稅的目標以及降低服務業的障礙,更將投資議題排除在談判之外,此對WTO將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目前區域主義的盛行和複邊協定的談判對於WTO是一項大的挑戰,但是無形之中也維護了WTO的存在地位,例如TiSA的談判。WTO不僅包含貨品貿易、關稅減讓、削減補貼,還產生了許多問題和新的領域,而各項區域整合協定也都必須仰賴各國的合作與協調,此即凸顯了WTO所扮演的多邊角色之重要性。也就是說,重疊的貿易協定所產生的利益糾葛將使它們成為更大的多邊區域協定,使我們更趨近於一個多邊體系的貿易協定。

  換言之,由於區域貿易協定的內容相當多樣化,因此,協定數量越多相應的貿易規則就越多,最終將由無數區域貿易協定編織出一張交錯紛雜的網,而所有成員將不得不處理和應付種類繁多的貿易規則,終致全球貿易環境更形複雜。再者,由於區域貿易協定不能徹底解決某些體制性問題,如原產地規則、反傾銷、農業補貼,這是因為生產者並不只是區域貿易協定的締約方,其產品的原產地確定、所獲得的補貼以及反傾銷的預防等適用於所有產品,因此產品可能遇到的原產地規則問題、反傾銷問題、反補貼問題仍必須透過多邊體系得到解決。

三、上海WTO事務諮詢中心王新奎總裁(與談)

  關於WTO的未來如何從區域整合重回多邊體系,事實上,從GATT時代即在討論如何平衡多邊體系和區域貿易談判之間的關係,經過多年的發展,WTO主要成員國(美、日、加、歐盟)占全世界貿易比重逐漸達90%以上,這些國家也與其他許多國家發展出雙邊貿易談判,後來又逐漸發展出NAFTA等大型FTA,於是產生出許多特殊的安排,以至於衍生出關於多邊體系與區域性安排之間的關係之爭論。

  有一派學者認為區域性的安排可以累積成為多邊的制度;另一派學者認為區域性安排將會妨礙多邊體制,其中特別是原產地規則。然而,我認為這項爭論的答案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已出現,事實上,我認為並非區域主義重回多邊體系,而是具有較高水準的貿易規則發生在區域整合當中,這些高水準的自由化則透過WTO進行整合,而此可能賦予WTO發展回合一個新的意義,亦即在區域整合已適應了全球價值鏈的情況之下,如何能使更多的開發中國家融入全球價值鏈體系當中,並且透過此確保其經濟發展與成長,此一議題必須透過WTO多邊體制來解決,欲促進WTO的未來發展還需要仰賴各國有更高的視野與雄心。

四、印度WTO研究中心Abhijit DAS主任(與談)

  我認為多邊體系和區域主義並不衝突,兩者實為平行發展的關係。過去20~50年不斷發展出許多大型FTA,但是其所發生的貿易爭端仍然需要仰賴WTO爭端解決機制方可解決。由於WTO有161個會員,在共識決的制度之下,容易造成談判停滯的情形,但是WTO仍然必須維持此種民主特質。

  我認為可以各個RTA成員組成個別小組,如此可能在談判時形成十幾個小組,各議題先在這些小組討論達成初步結論後,再擴大到整個談判,此將有助於促進WTO的談判效率。再者,RTA的規定多邊化,例如採取最低標準的相互認證,如此一來RTA即可與多邊體系相融合。

  換言之,WTO如何避免區域協定對多邊體系造成負面影響,並且最終促進區域協定多邊化。WTO必須維持與發揮多邊貿易體系之包容的、非歧視性的獨特優勢,快速且成功地完成杜哈回合談判,這將有助於重新使各國政府關注於更廣泛的全球貿易利益,同時也將進一步縮小未來歧視性貿易政策的範圍。以此觀之,區域協定的架構可能有助於促進多邊體系的發展,更多的多邊區域協定或可促進國際貿易體系更廣泛的利益,並且可以發展出一套新的方法,確保區域協定促更廣泛的貿易合作。

五、前駐WTO常任代表顏慶章大使(與談)

  今日很榮幸在此與各位貴賓專家共同討論,未來WTO以及臺灣未來的可能發展。實際上,杜哈回合談判至今已經是第14個年頭,仍糾結難行。今日的會議令我想起2011年在WTO舉辦的論壇,當時也是我與王新奎總裁相遇的場合。我很榮幸在此分享當時WTO前秘書長拉米(Pascal Lamy),以「是否多邊主義已經陷入危機?」為題的演說。

  當時,拉米針對全球的FTA/RTA趨勢指出,今日的多邊主義確實面對許多挑戰,但我們仍必須盡力完成現在的任務,WTO仍然是全球經貿的重要場域,更扮演著進一步經貿自由化,降低貨品與服務貿易障礙的角色。

  多邊主義與區域經貿整合並非為零和關係,更可能攜手並行。回顧GATT歷史,GATT的8個談判回合,成就今日以貿易規則為主體的WTO,然而多邊談判回合期間總有高低起伏,談判設定的期限總是難以達成。

  烏拉圭回合有128個會員參與談判,而目前杜哈回合已經增加到161個會員。隨會員數目的增加,共識決及單一認諾,杜哈回合原本規劃的21項主要議題,原本就是極為困難的談判回合。

  在烏拉圭回合後,WTO主要經貿體包括美歐日也都簽署FTA,但WTO作為進一步經貿自由化的功能並未弱化。反而是主要經濟體在FTA所納入的相關經貿自由化議題,未來可以為多邊回合帶來活力。

  若多邊回合持續陷入僵局,而FTA是唯一能夠進一步推動自由化的動力,但僅限於FTA簽署的相關會員。那麼,我們可能必須重新考量WTO以共識決的決策方式及單一認諾的談判架構。

  例如剛完成談判的ITA II,便採取超過WTO會員關鍵多數(critical mass)的複邊協定,並能夠以最惠國待遇分享給所有會員。另外,杜哈回合是發展回合,即便是非簽署會員,也能夠享受ITA2的利益。因此,我對於WTO作為未來持續經貿進一步自由化的國際經貿平台相對樂觀。

六、前WTO副代表魏可銘公使(與談)

  剛剛提到WTO多邊主義與區域主義的走向,是否為兩者為平行的單向道?我對未來的發展有以下幾個觀察:第一是WTO目前的談判僵局,也許未來有一日會重啟;第二是區域主義,也就是RTA/FTA的持續發展;第三是或者採取複邊談判方式例如TiSA等。

  我們先來談談RTA。目前RTA有歐美主導的TPP、TTIP,以及亞洲的RCEP、西非經濟共同體等等。雖然RTA在全球價值鏈扮演關鍵角色,與食品安全檢驗及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SPS)、標準制定等有關。但RTA主要與市場進入有關,特別在農業方面著墨較少,農業補貼議題幾乎未被談論,對開發中國家幫助有限。

  我們再來談談複邊協定,先前我的好友梁董事長說到全球40幾個國家大概掌握全球九成以上的貿易,可說已經是關鍵多數。但在部分部門例如在製鞋、紡品、成衣等產品,在杜哈回合曾就紡織品的標示加以談判。

  由於WTO採行關鍵多數及單一認諾等決策方式,現行制度下很難做到整體的包容性。加強以會員市場進入達成自由化、貿易規則及貿易爭端解決為WTO貿易體制的三大核心價值。雖然FTA具有部分爭端解決功能,但由墨西哥透過WTO與美國尋求爭端解決,而非在NAFTA爭端解決,可能是墨西哥策略性選擇場域(Forum Shopping)。若會員在WTO進行貿易爭端解決,表示WTO仍然扮演重要的爭端解決角色。

  但除此之外,WTO除了還有日常的功能,例如貿易政策檢討(Trade Policy Review, TPR)委員會檢視會員的貿易政策等,都是WTO重要的價值。以RCEP為例,ASEAN各國先前各國都有自己的FTA,而逐漸邁向東協共同市場。而在歐美、亞太不同的FTA在標準建立上,都還有如何制度選擇,都相當不同,而未來這些不同FTA的標準調和都是未來的挑戰。

  我對於杜哈回合談判仍保持信心,我認為在2008年所建立的談判模式(modalities)高達800個項目,而目前我們只有14個項目。但在,中文有句諺語說「抓大放小」,因此各方必須做出妥協。例如在棉花議題上,此一議題較為簡單可行。以後峇里套案來看,倘若各方的要求較低,並且能夠進一步談判妥協,則達成談判目標的機會較大。

  實際上,WTO對開發中國家已經貢獻不少,例如協助低度開發國家以零關稅的市場進入。但WTO本身是貿易組織並非提供國際援助的場域,開發中國家不應該造成WTO更多的負擔。開發中國家在FTA氾濫的情況下,可能反而受害。

問題與討論

問題:請教OXLEY大使對未來國際經濟的展望?

回答:Alan OXLEY大使
  我不認為臺灣、韓國等亞太國家是開發中國家,我認為臺韓都是成熟的經濟體,也是東亞經濟成長重要推手,中國大陸亦同。市場有高低起伏,但亞太區域經濟展望看好。至於市場進入減讓是否需要進一步調整、服務貿易,甚至是投資等議題,都是亞太區域重視的經貿議題,而亞太地區的經濟成長將是未來的重要驅動力。

結語:韓國國際經濟政策研究院JinKyo SUH副院長

  總結本場次,WTO未來與第十屆WTO部長會議的未來都難以預測,但在場專家貴賓都表示多邊與區域整合都可以進一步整合。

  今日的場次,相信來賓也受益良多。最後,我想用一句韓國諺語總結:「若要快走,應該自己一個人走,但若欲遠行,應與好友同行。」相信WTO未來的談判還有更長的路要走,讓我們一起期待。

上期內容
WTO秘書長Roberto Azevedo致詞全文
【場次一】WTO二十年來之成就、挑戰與杜哈回合
【場次二】後峇里計畫與第十屆部長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