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中韓FTA對我國長期發展策略之省思

一、前言

  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於今(2014)年11月10日在北京,雙方領袖出席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後宣告完成實質談判。中國大陸是我國最重要的出口市場,韓國是我國主要競爭對手,台韓雙方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競爭性極高,中韓FTA對我國出口的負面影響十分明確,本中心在過去已經多次撰文分析中韓FTA對我國出口及經濟成長皆有負面影響,提醒國人不可等閒視之,然而終究未能反轉國內反服貿、反自由化的情緒,加緊處理兩岸協議監督機制,早日完成兩岸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協議,還是讓中韓FTA贏得了先機。

  中韓FTA是韓國FTA網絡建構計畫中最重要的一塊拼圖,中韓FTA的完成使韓國的出口在所有主要出口市場,包括美國、歐盟、東協及中國大陸等皆得到FTA優惠待遇,對韓國出口的助益不言可喻,但更重要的是韓國FTA的戰略思維與目標,與我國國內目前反商、保守與缺乏自信的心態形成對比,長期之下,我國將無法與其競賽。

  韓國FTA的戰略目標在與所有重要貿易夥伴洽簽FTA,使韓國成為全球FTA網絡的中心,以吸引國際投資在進入亞洲時,讓韓國成為西方進入東方市場的門戶;由於國際投資與資金是有限的,因此對我國希望吸引外資進入必然造成排擠,於是中韓FTA對我國的影響,不僅是短期內對我國出口貿易的衝擊,更重要的是,在長期下對我國長期發展的方向、策略與能量皆有重要的影響。

二、韓國將扮演亞太地區巨型經濟整合體之橋樑

  韓國FTA戰略的積極,不但顯示在目前已經完成與主要貿易夥伴簽署了13個FTA,更重要的是朴槿惠政府在上任初期即已擬定的FTA戰略目標,將於2017年完成FTA覆蓋率達69%,到2023年達85%;此外更期望扮演連接太平洋兩岸,促進歐、美、亞巨型經濟整合體的橋樑。因此儘管開放市場措施對國內少數業者會有衝擊,但是在出口市場更大,FTA的後續效益、戰略意義更重要之下,朴槿惠政府的FTA策略並沒有減緩,而是繼續完成與澳洲、加拿大、中國大陸、以致近日又完成與紐西蘭的FTA。

  韓國自2003年與智利簽署第1個雙邊FTA以來,到李明博政府時期已完成了10個FTA,包括與美國、歐盟及東協主要貿易夥伴的FTA,朴槿惠上台之後,不但繼續延續FTA之洽簽,也將洽簽目標擴大到巨型的經濟整合體,如: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若進一步檢視韓國正在進行的FTA洽簽活動,可以發現其近日完成的FTA對象多屬於TPP與RCEP的成員國,在TPP 12國中,除汶萊以外,韓國不是與其已經簽署FTA,就是正在洽簽FTA,因此待TPP 12國談判結束,韓國加入TPP的目標可能可以很快的完成。此外,促進TPP與RCEP的結合、或者促成亞太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 Pacific, FTAAP)的完成很可能是韓國FTA戰略下一步的目標。

三、高度向外導向的經濟體無法忽視國際市場

  我國是國內市場與自然資源均有限的小型經濟體,過去透過向外導向的發展策略,從開發中國家脫穎而出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因此很多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已居於領先地位,並佔有一席之地,例如:個人電腦、手機、工具機、塑膠皮、塑膠膜及化學纖維等。因此我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在全球產業間與產業內的分工,以及在全球價值鏈的參與也特別高;以出口中含有的進口原料與半成品佔總出口的比重而言,約42%,高於韓國;以出口品參與到全球價值鏈之生產分工體系、佔總出口的比重而言,約71%,更居於全球第二高,僅次於盧森堡,由此可見我國生產體系已高度國際化。這樣高度國際化的生產體質,如果因懼怕競爭而自外於自由貿易區或區域經濟整合體,其可能的影響是:首先已經展開對外投資的廠商將進一步擴大在外投資生產的比重;而無力對外投資的小型企業將承受因為沒有FTA而在出口市場出現的不公平競爭;其次,跨國企業基於我國無法與主要貿易夥伴及周邊國家整合,將不願進入,長期下,兩種因素合併將使我國失去投資增長的動力;第三、在出口市場不振,國內市場又失去外來的競爭的刺激下,整體經濟成長速度一定減緩。

  部份反服貿、反兩岸協議者之所以拖延兩岸協議監督機制,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在於懼怕中國大陸的磁吸效應,但是如果以韓國已和所有主要貿易夥伴簽署FTA來看,韓國廠商為何不懼怕眾多FTA夥伴的磁吸?答案應該是韓國對其出口市場與貿易政策相當重視,廠商對其商品競爭力有信心,以及行政單位對FTA政策的執行已有良好的宣導與配套措施,協助內需型產業調整,紓解了國內反對的阻力。至於大幅度開放市場之後,歐、美、中等對其市場與制度的影響,由於當前全球的生產網絡已與所有參與者皆息息相關,任何國家的經貿活動皆受到國際貿易規則所規範,更有國際組織監督,雙邊互惠的市場開放又有雙邊協定加強約束,不合理的操作將對許多國家同時造成影響。因此,即便國際協定、雙邊協定與區域協定愈來愈多,只要彼此按照國際協定行事,將可降低不確定的風險,以利國際貿易與經濟持續發展。在經貿持續成長下,更有可能與區域和平及安全發揮良性互動與相互影響的效果。

四、勇於開放才有動態成長機會

  兩岸的關係固然不可完全視同於他國,但是若不積極面對兩岸關係,我國將喪失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機會,我國經濟成長的空間將受到擠壓,我國商品在國際市場的佔有率與影響力將逐漸式微,其結果是我國在國際的能見度將更為縮小。為了爭取公平競爭機會而展開對外投資的廠商,當其在外的生產比重愈來愈高後,在其追求生產效益之下,在地化的考量必將出現,則留在台灣本地的廠商與後代子孫必須承受今日我國政策不敢開放,所導致無法動態成長的後果。

  事實上從我國過去經濟發展的經驗,國人(尤其是中小企業)不畏開放、勇於開拓國際市場的精神正是造成我國今日領先其他開發中國家的主要原因,否則以我國資源的有限性,不可能成為每人國內生產毛額位居全球第28名的國家。此種成果是國人利用了國際市場與比較利益的原則,透過專業化分工與國際貿易得到的成就。過去很多中小企業今日都成為在國際市場上受到重視的大企業,難道他們已經失去了過去勇於接受市場開放、接受挑戰的精神?答案應該不是,因為反對開放者似乎並不是商界人士,而是具有反商精神或較缺乏自信的群體。社會的有識之士,請站在讓台灣長遠發展的角度上多多思考我國的未來吧!而作為政策主管單位也應該進一步加強宣導、完善配套措施,早日完成我國加入TPP與RCEP的政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