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重要議題評析(月報)

WTO情勢分析:未來2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將放緩

發展動態

世界銀行最新出版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Report)指出,由於各國央行逐步取消貨幣刺激政策,即使2018年已開發國家經濟預計增長2.2%,但在2019年將下降至2%。整體看來,新興市場和開發中國家於2018年加速增長至4.5%;然隨著大宗商品之價格下跌和出口國之復甦漸趨平緩,預計2019年增長只達4.7%。值得注意的是,因金融市場波動可能性增加,部分新興市場和開發中國家面對此種風險的脆弱性也相對上升。除此之外,貿易保護主義仍持續高漲,政策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風險亦同樣居高不下。因此,全球經濟儘管於2018年保持3.1%的強勁增長態勢,然在未來2年全球經濟增長速率將逐漸放慢。

長期來看,全球大宗商品需求放緩可能限制大宗商品價格的發展,從而限制大宗商品出口國未來增長的成果。過去20年裡,新興市場為全球金屬和能源的主要消費者,但是對於其他大宗商品的需求,其增長速度預計將會下降。換言之,大宗商品的預期的費下滑,可能對全球2/3仰賴大宗商品出口獲利的開發中國家構成挑戰,以上再再顯示強化經濟多元化與加強財政和貨幣體系之必要。

另外,報告也指出,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企業債務(部分國家為外匯債務)的快速增加,使其更容易受借貸成本上升的影響。債務升高極可能為金融穩定帶來負面影響,從而影響投資;隨著已開發國家貨幣政策常態化之進程加快,新興市場和開發中國家必須及早為金融市場的動盪做準備,如重建緩衝機制等。

世界銀行呼籲,各國必須進行相關改革措施,此將帶動經濟的長期增長;其重點即在於提升技術、促進競爭力與開放貿易。藉由廣泛的貿易協定將有助提升全球經濟增長;然與此同時,開發中國家尤其必須著重於提升基礎的算術和識字水平,可帶來龐大的發展紅利。

【取材自世界銀行,201865日】

重點評析

全球經濟在國去10年內遭受一連串的經濟危機和負面衝擊影響,包括20082009年金融海嘯、20102012年歐債危機及20142016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調整等。在各國政府激勵政策和市場循環的運作下,全球經濟已逐步擺脫上述之負面衝擊,朝向經濟復甦邁進,這意味著未來各國政府須著眼更長遠的世界經濟問題,重新調整政策方針,從而建立穩定且永續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根據世界銀行6月公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Report)顯示,部分大型經濟體因感受到經濟回溫,開始著手擬定政策退場機制(如利率升息)。然而,全球市場於近期又再度受到不確定的政策因素和地緣政治等風險威脅;除此之外,新興經濟體和開發中國家的金融市場也隨著債務的快速累積,擴大動盪之可能。為因應負面衝擊的影響,世界銀行呼籲各國善用經濟情勢良好的時機點,制定改革措施,提升國家長期經濟成長及穩固性,以減緩來自內外部之風險衝擊。大致上來說,未來全球經濟面臨之挑戰如下:

1. 經濟增長分佈不均

近期經濟的增長主要歸功於若干已開發國家之強勁經濟成長動能,其次為東亞和南亞地區活躍的經貿發展,以及其他少數新興經濟體的週期性經濟復甦趨勢。顯然,此經濟增長力道雖然強勁然區域分佈卻不平均,依舊有部分國家未能從經濟衰退中走出(如大宗商品出口國);特別是過度依賴特定自然資源的經濟體。再者,對於金融海嘯時期所造成的投資下降和生產率低成長是否影響未來全球經濟成長潛力,是目前最大的隱憂之一。

2. 政策的不確定性及債務的增加皆可能抑制投資改善之情勢

金融海嘯過後,市場波動下降,銀行業風險降低,部分大宗商品部門逐步復甦,因此穩固的總體經濟前景改善了市場投資條件,再加上新興經濟體之間的利差縮減反映風險下降的情勢,這股趨勢將有助於資本流入新興經濟體,促使跨境貸款成長以及信貸增強。然值得注意的是,國際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和各國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調整,以及上升的債務和長期金融脆弱性,皆可能遏止市場投資條件的改善。

3. 國際貿易增長可能受限於保護主義的崛起

近期以來,英國脫歐和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重談等,嚴重削弱人民對全球化和區域經濟整合的信心,導致許多國家開始擔憂未來各國紛紛築起貿易保護高牆,頻繁的貿易爭端案件也可能成為國際新常態;此時,倘若各國進一步採取貿易或投資報復措施,則難保國際情勢不再惡化。鑒於貿易、投資和生產率成長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貿易環境的惡化將可能阻礙中長期的全球經濟發展前景。因此,全球政府應思考如何維護和振興辛苦建立的多邊及雙邊貿易合作,並積極推廣服務貿易的發展。

在經濟增長和風險並存的情況下,該報告建議全球政府須重新調整政策以提早防範及解決上述之挑戰,並帶動投資、就業創造和永續經濟發展。首先,以往過度依賴出口單一化大宗商品的國家,應積極發展多元經貿政策,以避免商品價格因市場波動造成國內經濟動盪。第二,各國在經濟發展上,應針對貧富不均的問題提出長期和短期性政策。以短期性目標來說,政府須盡快消除任何阻礙國家發展的因素,如基礎建設不足和自然災害等,以有效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從長期面來看,則須著手解決機會不平等的問題,例如幼兒發展、醫療保健和受教機會以及農村道路和電力供應等基礎建設,此舉將有益提升國家競爭力。第三,重新調整全球金融架構,以創造長期性價值的宏觀目標取代過去短視近利的交易環境,從而打造永續的金融體系。另外,政府可善用貨幣、財政和匯率政策間的協調配合,提高金融市場穩定性,並遏止金融風險在市場上不斷地積累。第四,穩定政局和加強國家治理則是推動經濟成長的重要基礎。由於目前經濟增長所創造的利益無法適當地分配至各階層,導致社會衝突和對立不斷發生,因此為防範內部衝突,政府應積極改善體制上的各種缺陷。

對臺灣而言,出口貿易是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全球貿易如因保護主義崛起而緊縮,將對我國經濟增長前景不利。近期,美國與中國大陸,兩大臺灣主要貿易夥伴進入貿易衝突,難保我國產業不受牽連,因此須密切關注其情勢發展,並協助企業降低可能之衝擊。短期內,大宗物資價格,如油價走勢對我國經濟同樣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據主計總處評估,油價每跌一成,我國經濟成長可提升0.26個百分點;相反的,倘國際油價大漲,我國企業生產成本將大幅提高,不利我國經濟成長。另外,國際經濟金融方面也值得我國注意,儘管全球景氣穩健擴張,然市場預期美國央行加速升息、美中貿易爭端、部分新興市場資金外流和債務過高等因素,皆為全球經濟金融前景增添許多不確定性。為防止我國金融市場受全球金融市場波動的影響,我國央行將持續追蹤金融情勢動態,並適時採行妥善貨幣政策,降低可能的衝擊。至於從長期面向觀察,我國應持續生產性投資的增長,除了改善國內投資環境外,仍須加強產業升級轉型,以提高我國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從而吸引更多外資進入。(楊佳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