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全:中美貿易戰 擴大內需避險

  美中貿易摩擦從雙方叫陣到化為正式的貿易戰。9月18日,美國川 普總統更宣布將對規模2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並 在明年1月1日將稅率提高至25%。川普更聲稱,若中國有報復行動, 將再啟動2670億美元的關稅戰。與此同時,中國緊接著宣布反制措施 ,對進口自美國的600億美元商品課徵5%~10%。
 

  習近平上台後力求維穩,推動供給側改革,不致輕啟戰端。不過, 習近平剛修憲通過延長任期,而且在民族主義抬頭下,也有不能輕易 讓步的壓力。尤其是美國要求大陸取消出口補貼、以市場換技術作法 的調整,以及取消對國企、央企補貼,對中國衝擊甚大。
 

  在美中貿易摩擦可能持續的情況下,對台灣廠商的衝擊有多大?由 於中美雙方第一波只針對500億美元的產品課徵25%關稅,占中、美的 GDP各約0.5%及0.25%,影響不大。雖然目前美國對2000億美元課稅只 有10%,且生產商、通路商乃至消費者轉嫁可分擔成本。加上手機排 除在外,衝擊比想像中小。但明年可能上漲至25%,且項目清單中, 光學儀器及其零組件、機械及其相關零組件所占比率雖然不高,但所 占金額卻不小,打擊層面會擴大。因此,供應鏈的調整恐勢在必行, 這也符合美國的戰略,將代工基地趕出中國,移往東南亞、墨西哥, 甚至回流美國。
 

  在供應鏈調整之際,傳統產業可移往東南亞,透過間接出口,避開 鋼鐵、成衣、鞋類等的衝擊。此時政府如能出面協助廠商設立相關的 產業群聚,將可擴大新南向的落地策略及目標的落實。
 

  不過,科技產業的產業鏈、群聚較複雜,在東協國家打造相對困難 。此時,政府應針對回台灣後仍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逐一了解其回 台投資的需求,積極吸引其回台投資。再者,配合美國再工業化的需 求,接近市場所在地的美國投資、生產。
 

  另一個重要策略意涵是如何配合美國再工業化、製造業回流,營造 台灣下一波的競爭優勢。首先,數位經濟的源頭在美國,台灣可積極 配合美國在人工智慧、物聯網、巨量資料等領域投資,再取得技術、 商業模式回流台灣,使台灣在數位經濟時代持續保持對大陸、東南亞 的競爭優勢。
 

  其次,美國中小企業科技化程度不如想像中強,加上過去製造業外 移後,工程師極端缺乏,對原料、零組件的取得來源也有掌握上的困 難,台灣可扮演美國再工業化的主要策略夥伴,強化競爭優勢。
 

  最後,隨著中美貿易戰擴大,全球經濟景氣可能自高峰滑落,台灣 應加速擴大內需來彌補出口可能下滑的缺口,尤其是由政府擴大觀光 的基礎建設投資,提高附加價值,帶動觀光對零售、民宿、餐飲等產 業的關聯效果;同時加速法規鬆綁、產業化,引導超額儲蓄、保險資 金投入都更、長期照護、國際醫療、金融理財等領域,為服務業挹注 資金、活力,以舒緩出口下滑的壓力。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A14/時論廣場 2018/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