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執委會斥資3千億歐元推動「全球門戶計畫」

  歐盟執委會於今(2021)年12月1日公布「全球門戶計畫」(Global Gateway),其預算規模高達3,000億歐元(約為新台幣9.4兆元),旨在協助開發中國家針對交通運輸、電網及儲能設施、網路寬頻、再生能源等基礎建設興建或更新;同時也與美國拜登總統與七大工業國集團(Group of Seven, G7)於今年6月所提出的「重建更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 B3 World)倡議相呼應,從而全面維繫公平競爭的國際環境。

  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歐盟希望這項政策能夠重新調整歐盟與世界的連結,透過對軟硬體基礎建設、數位、氣候、能源、運輸,以及教育研究等領域的投資,確保公平競爭,並符合歐盟民主價值及國際典範標準,為歐洲與世界建立更具韌性之連結範本。歐盟執委會副主席波瑞爾(Josep Borrell)則表示,關鍵產業部門間的連結確實有助於社群利益共享,強化歐盟供應鏈韌性;歐盟強調將以國際公認標準與制度法規為連結之基礎,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

  「全球門戶計畫」的重要行動者除歐盟執委會與各成員國外,也包含了歐洲投資銀行(European Investment Bank, EIB)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EBRD);歐盟執委會將透過公私部門的共同合作,擴大歐盟目前既有各項發展與融資援助的規模,進一步拓展與他國在多邊場域共同合作的可能性;由「歐盟倡議小組」(Team Europe Initiatives)負責政策規劃細節及具體執行項目,並在歐盟執委會統籌下循序建立跨國的公私夥伴關係。

  在環境方面,「全球門戶計畫」也將落實2021年G7集團各國代表針對煤炭發電設施的共識,在2021年底前徹底停止對任何燃煤發電基礎設施的融資協助,並且協助開發中國家提高再生能源發電比例;與美國「重建更好世界」倡議共同合作,確保各項基礎建設的興建與更新足以應對氣候危機,並達成淨零排碳的願景。

  「全球門戶計畫」被視為是歐盟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競爭,該計畫除了對開發中國家提供資金與發展援助之外,更重要的是協助開發中國家有效降低投資風險,確保發展過程能一併平衡潛在的債務問題,同時與當地政府逐步建立社會與環境的管理標準。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資深研究員希爾曼(Jonathan Hillman)表示,歐盟「全球門戶計畫」不容忽視,甚至可能基於生態環境理由,對如肯亞等不滿中國環境標準的國家而言,更具誘因。德國議員佐姆貝克(Thomas Jarzombek)則認為,對於渴望建立合適的環境與社會標準的國家,全球門戶計畫無疑比中國「一帶一路」政策更具吸引力。

【由黃英傑綜合報導,取材自European Commission,2021年12月1日;Politico,2021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