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2022)年7月26日美國、澳洲、紐西蘭、日本、韓國等14個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IPEF)創始成員國舉辦首次部長會議後,負責主導IPEF談判的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和商務部至今尚未公布後續會議的期程,但有政府官員指出美國正計劃於今年9月8日至9日舉行第二次IPEF部長會議。
成員國過去數個月以來持續針對IPEF議題範圍之界定進行討論,外界普遍關注部長會議能否針對IPEF議題範圍達成共識並發布聯合聲明。由於有許多成員國必須在內閣層級或立法層面做出正式決定才能加入IPEF談判,因此自今年5月IPEF啟動以來,各成員國便致力於瞭解和確定IPEF談判範圍以及可從中獲取的具體利益,以向其國內利害關係人解釋潛在的利益並進行磋商。而預計發布的聯合聲明將明確界定IPEF四大支柱各自涵蓋領域的談判範圍,例如今年7月洩漏的貿易支柱部長聲明草案在農業方面表示,締約方將尋求「實現提高監管發展透明度的承諾」。
不過,在進入正式談判之前,仍有一些問題待解決。首先,關於談判的參與規則的問題,在首次部長會議中,部分亞洲國家曾表示IPEF應採取彈性制度設計,以利各國參與,然而是否允許成員國「觀察」未加入支柱的談判情況,至今未有明確的說法;其次,關於加入某個支柱即必須同意該支柱所有條款的問題,由於IPEF有加入某個支柱即必須同意該支柱所有條款的要求,導致一些成員國針對是否要加入某個支柱而出現猶豫不決的態度,例如印度想要加入數位貿易支柱,但不同意接受該支柱關於數據流、隱私或安全條款的規定;第三,由於過去的自由貿易協定不曾涵蓋供應鏈韌性或減碳議題,因此美國商務部至今仍未就這些領域提出談判和諮詢的模板;第四,由於IPEF不像傳統貿易協定有市場進入所帶來的實質利益,加上成員國間發展程度具差異性,因此美國立法者和商業團體必須尋找新的方法說服合作夥伴,特別是開發中國家相信加入IPEF的好處,如承諾允許向開發中國家提供能力建設及技術援助等。
儘管IPEF尚有諸多問題待解決,然而上述問題似乎不會過於影響IPEF的談判進程。原因在於美國希望可以早日從談判中取得結果以為IPEF帶來直接的可信度。因此,如果成員國在談判過程中有可以解決急迫問題的措施,則IPEF允許成員國將其作為談判的早期結果予以宣布並立即實施,例如供應鏈的早期預警機制和貿易便捷化等。
【由黃哲融報導,取材自Inside U.S. Trade,2022年08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