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研究成果 / 時事評論

中國大陸欲突破美國防堵然成效有限

一、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圍堵措施

  近年,美國隊中國大陸進行一列圍堵措施。在科技方面,美中科技戰持續升溫,除了眾議院立法通過要求TikTok與中國大陸脫鉤,還不斷擴大對中國大陸出口管制。美國先在2019、2020年相繼將華為及中芯納入黑名單後,持續增加對中企業管制,同時也不斷升級對中的出口管制措施。在2022年,拜登政府將管制範圍擴及14奈米製程,還納入電子設計自動化(EDA)、AI人工智慧運算晶片、製造設備及人員等。此外,美國為防有國際破口,還拉攏日本及歐洲等盟友,一同採行限制中國大陸取得尖端晶片製造工具的措施,如荷蘭政府已經對中國大陸禁售該國最先進的半導體設備「極深紫外光刻機」。今(2024)年6月華府還推動荷蘭、日本進一步限制晶片設備輸中國大陸。

  軍事方面,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台以來,不斷加強結盟以共同抗中,包括強化四方安全對話(Quad),並與英國和澳洲成立新的安全聯盟「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Quad 號稱「亞洲版小北約」,是美國、日本、印度和澳洲之間的戰略對話,強調共同實現「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的目標。2017年後,美國川普政府 (Donald Trump)和拜登政府(Joe Biden) 都視Quad為因應中國大陸影響力的關鍵機制,用以制衡中國大陸行動。AUKUS則是由美、英與澳於2021年9月宣布成立的軍事外交安全合作夥伴關係,是構築美國新印太戰略聯盟合作的一部分,首要目標是由英、美兩國協助澳洲建造一支核子動力潛艦艦隊。該聯盟讓美英澳三國分享人工智能(AI)、網路技術、量子技術、水下系統和遠程打擊能力等高科技領域的信息與技術。近期(2024年4月),美國還大力推動日本參與AUKUS的「第二支柱」關於國防武器科技研發合作。[1]

  此外,美國軍方為了因應中國大陸在區域內的威脅,正與亞太地區盟邦的軍方進一步整合,如加強與菲律賓的關係。華盛頓在2023年5月3日與菲律賓簽署「美菲雙邊防務準則」,明確闡述對盟友菲律賓的防衛承諾範圍,其中特別提到在南海出現的攻擊,都會援引兩國在1951年簽署《美國-菲律賓相互防禦條約》(US-Philippines Mutual Defense Treaty),提供彼此軍事援助和防禦。今(2024)年4月,美日菲三方元首舉行三邊峰會,聚焦應對中國大陸在亞太區的軍事活動,還在2024年6月首度在南海聯合演習。另一方面,中國大陸由於南中國大陸海主權爭議問題,凍結了呂宋島等地的鐵路援建計畫。日美因此承諾「呂宋經濟走廊」共同開發計畫,透過協同投資於具重大影響的基礎設施項目,包括鐵路、港口現代化、潔淨能源、半導體供應鏈及部署、農業企業及蘇碧灣民用港口升級等。美國也與日韓加強合作,三方領袖在2023年 8月在美國大衛營會晤,並在聯合聲明中表示反對中國大陸在南海及東海的海上爭端中所表現出來的「危險和侵略行為」。

二、中國大陸欲突破美歐圍堵

1. 習近平訪歐

  為了突破美歐的圍堵,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24年5月訪問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三國。中國大陸在赴歐時僅訪問3國有其策略目的:首先,法國奉行「戴高樂主義」,也就是不能過分依賴或追隨別國的獨立自主外交、國防政策。歷史上法國就是西方國家中最早與中國大陸開展民用核合作的西方國家,並在2000年初曾積極推動對中解除軍售禁令。習近平就任後,也與法國互動頻繁。除了今(2024)年,2014年、2015年、2019年皆有訪法紀錄,次數遠超過其他歐洲國家,歐美國家中僅次於訪美(5度)與訪俄(9度)。法國近年與英美關係也時有緊張,美英澳在簽AUKUS時,澳洲時消了與法國簽訂的400億美元的潛艇大單,改用由美英為澳洲研製8艘核動力潛艇,因此激怒了法國。加上這次共4次訪法。

  塞爾維亞被視為中國大陸堅定的盟友。在2023年10月,塞爾維亞的國家領導人武契奇訪問中國大陸,參加了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此期間,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習近平對武契奇說:「塞爾維亞是中國的鐵桿朋友,兩國關係經受住國際風雲變幻考驗」。自此,「鐵桿朋友」一詞便常被用來描述塞爾維亞與中國大陸的關係。而匈牙利是第一個與中國大陸簽署「一帶一路」的歐盟國家,是該倡議的合作先鋒。不同於大多數歐盟國家對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倡議心存疑,匈牙利在過去幾年積極擁抱中國大陸投資。到2023年,中國大陸已是匈牙利最大的外國投資者,總投資額達到107億歐元。在中國大陸電動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下,匈牙利積極邀請中國大陸的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及電動車生產商比亞迪在當地建立生產基地,期望成為其進軍歐盟市場的前哨站。

2. 中日韓將重啟FTA談判

  今(2024)年5月26日至27日,中國大陸、日本和韓國於首爾舉行第九次三方高峰會。三國並同意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為基礎加快中日韓FTA的談判,促成一個開放程度會較RCEP更大、對三國皆有利「RCEP Plus」自由貿易協定。

  根據日經新聞的報導,三國正在討論的議題包括關稅、貿易規範和電子商務等方面。在關稅問題上,這些國家預計將討論完全撤銷對汽車及其零配件的關稅;貿易規則方面,中日韓計劃討論有關減少工業補貼和限制國有企業的優惠政策等議題,因為日本和西方國家擔憂中國大陸在電動車和太陽能板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認為此現象是由於中國政府過度補貼造成;此外,在電子商務領域,日本希望中國大陸不要強迫外國企業公開其軟體的源碼,理由是這樣的做法可能會阻礙「信任下的數據自由流動」(DFFT)。這是三方經濟合作的重點關切議題。[2]

3. 中國大陸與澳洲恢復關係

  2020年初因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公開主張調查COVID-19病毒起源觸怒中國大陸,導致雙方關係急轉直下。同年4月公開要求WHO調查COVID-19的源頭引起中國大陸不滿,乃成為澳中關係的分水嶺。不過,隨著2022年澳大利亞大選由工黨重新執政,似為雙邊關係帶來轉機。澳大利亞早於2023年請求暫停雙方的WTO爭端解決程序,澳洲並在王毅到訪前取消中國大陸風電塔反傾銷措施。在同年10月北京釋放關押3年多的澳洲華裔記者成蕾,其後在11月,澳洲總理艾班尼斯訪中且與習近平主席會面。2024年3月後,兩國關係逐漸回暖。中國大陸外長王毅訪問澳洲,中澳雙方外長在坎培拉展開第7次「澳中外交及戰略對話」(Australia-China Foreign and Strategic Dialogue)。中國大陸逐步恢復進口澳大利亞的煤炭、棉花、部分屠場的牛肉,並撤銷大麥的反傾銷稅及反補貼稅,中國大陸商務部並於2024年3月29日宣布終止對澳洲葡萄酒的雙反稅[3]。6月中國大陸總理李強訪問澳洲,相關態勢意味著中澳關係的改善,更可視為中國大陸外交的突破。

三、小結:多國欲修正與中關係,但仍不信任中國大陸

  近年來,西方各國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逐漸惡化,這主要源於貿易摩擦、人權問題、地緣政治衝突以及對中國大陸在科技領域崛起的擔憂。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歐洲國是訪問,實質上幾乎沒有什麼突破,且歐盟對中國大陸的不信任有增無減,大多數歐盟國家仍將中國大陸視為安全威脅和經濟的威脅。

  拜登政府上台後,雖然和北京依然存在分歧,但雙方仍積極對話和溝通,如同去(2023)年11月中美兩國領導人還在舊金山會晤。隨著中美關係趨穩,日韓澳等國家也修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以免將自身置於抗中的第一線。全面對抗並不符合各國的國家利益,適度和緩雙邊關係有其必要。總體而言,中澳、中日、中韓雙邊關係呈現「總體穩定、零星矛盾」的發展格局,對中國大陸仍不夠信任,但仍欲合作。北京方面,也希望透過恢中澳、中日韓三邊關係以稀釋美國在區域的影響力。不過,地緣政治緊張讓中日韓FTA蒙上陰影。近年地緣政治緊張情勢,經濟安全和技術領域華盛頓和北京競爭的前線,讓美中兩國陸續實施新限制及懲罰措。而日韓在兩國在安全議題上依賴美國,且與中國大陸有衝突,因此即使想跟中國大陸在經濟上近一步整合,仍可能會因為突發的衝突事件,讓中日韓FTA談判前功盡棄。

  另一方面,澳洲雖然恢復和北京的關係,但澳洲在諸多議題仍對北京保持警戒。舉例來說,儘管澳洲與中國大陸正設法修復關係,澳洲當局在今(2024)年6月,以「國家利益」為由,下令中國大陸「域瀟基金」(Yuxiao Fund)和4間關係企業出售或處分其在西澳州(Western Australia)稀土開發商「北方礦業」(Northern Minerals)中的股份;在「澳中外交及戰略對話」中,澳洲外交部長黃英賢仍向王毅提出對人權、南海局勢的擔憂,並表達期盼台海及區域和平穩定;貿易議題上,澳洲亦於今(2024)年2月與越南兩國升級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聚焦礦產議題以促進供應鏈多元化,為因應過度依賴中國大陸市場的問題;此外,澳洲也在今(2024)年2月宣布未來10年投入澳幣111億元(約新台幣2280億元)國防預算,擴增水面艦艇數量1倍以上,配合AUKUS核動力潛艦計劃,應對中國大陸在海上的軍事威脅。可見即便雙邊經貿關係逐漸解凍,澳大利亞在有國安疑慮的作為上,仍維持與傳統夥伴相近立場,對中國大陸保持警戒。




[1] AUKUS分為第一和第二支柱;前者是助澳洲打造核動力潛艦,後者則是網路、人工智慧、極音速飛彈等領域開發合作。
[2] 楊尚博(2024/06/05)“中國大陸、日本以及南韓將重啟自由貿易協定談判” WTOepaper822,https://web.wtocenter.org.tw/Page/120/399056
[3] 「中國終止徵收澳洲葡萄酒反傾銷稅」,中央社,2024年3月28日,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403280229.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