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國大陸經濟表現不佳,雖然下半年略為好轉,大陸官方也認為達到百分之五成長率的目標沒有問題,在東亞國家仍可排名在前中段班。但是除了數據可靠性引發討論外,前年基期較低也是重要因素,更無法反映中國大陸目前需求低迷、出口不佳、房地產泡沫化,以及失業率偏高的實際狀況。各主要機構預估未來幾年中國大陸經濟很難再創高峰。
前年中國大陸人均GDP約為一萬三千美元,已非常接近世界平均,較十年前成長近一倍。而在未來成長明顯趨緩下,不但十年翻倍已遙不可及;甚至有可能會陷入「中度所得陷阱」,不易有所突破。
為因應經濟變局,目前中國大陸是以「穩定增長、擴充內需、吸引外資、提振民企」為政策重點方向;並以強化製造,建立自主供應鏈為主軸,以期可以在美國的圍堵下,可以成功轉型。
兩岸經貿關係也因此發生變化,投資及貿易關係均呈現弱化。在大陸內需市場不振,以及進口替代政策發酵下,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下滑,台灣對大陸出口占總出口比重由二○二○年約百分之四十四的巔峰,下降至今年約百分之卅五。
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比重下滑,雖然降低對大陸依賴,但卻是台灣經濟去年成長緩慢的重要原因。台灣半導體對大陸出口仍一枝獨秀,已成為台灣對大陸出口及順差最重要來源;其他產業出口則普遍表現不佳。未來在大陸強化自主供應鏈下,如何持續維持半導體優勢;以及在大陸鋪天蓋地的進口替代政策下,發掘更多利基產品,以維持出口動能。
台灣對大陸投資下滑趨勢更明顯。在二○一一年,台灣對大陸投資占台灣海外總投資比重突破八成,達到歷史新高後即下滑;美中貿易戰後減少更快,去年前九個月比重僅剩約三分之一,而且已被台灣在東協投資超過。
投資弱化顯示台灣將過去以「加工貿易」為目的投資已式微,未來如何轉型為開拓大陸內需市場的投資,才能有效切入大陸市場。
在兩岸關係不佳下,大陸對台灣經貿政策也轉為強硬。對台灣經貿限制措施增加。特別是最近大陸以台灣長期禁止逾二五○○項大陸產品進口,形成貿易壁壘為理由,取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早收產品中十二項石化產品的關稅優惠。這其中擺脫不了政治操作,甚至還有經濟脅迫動機;但也反映出大陸順應國內產業需求,不願再對台灣「讓利」,未來可能還會取消更多早收項目關稅減免,以及其他惠台措施,兩岸經貿不確定性再度升高。
總體而言,全球經貿環境變化,以及地緣政治影響,中國大陸經濟減速,產業加速轉型,未來對台灣的外溢效應隨之擴大,台灣也應做適當的轉軌以為因應。
作者: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
資料來源:2024-01-05 00:07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