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研究成果 / 時事評論

劉大年:《名人TALKS》兩會之後的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日前舉行全國政協及人大會議,即通稱的兩會,習近平正式開始國家主席第三任任期,習家軍也就位,雖然政局已底定,但卻面臨不少困難。

 

  去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只有百分之三,今年是疫情大解封後首年,提振經濟為首要任務,然而目前形勢卻對中國大陸不利。在生產成本高漲,人口紅利消失下,中國大陸世界工廠地位早已動搖。美中貿易戰更加速此趨勢,在美國以「信賴夥伴」原則重組供應鏈下,中國大陸世界工廠甚至被過去條件不佳的地區,例如印度、拉丁美洲所取代。

 

  在美中貿易戰,以及中國大陸成長減緩下,不但外資,甚至大陸本土企業紛紛撤離中國,新增外人投資也銳減。過去外人投資是帶動大陸經濟成長的主力,未來重要性將大減。

 

  美國會繼續加強圍堵中國大陸,對於高技術的保護更會滴水不漏。過去中國大陸所依賴的「以市場換技術」方式已行不通,必須自立自強,尋求技術創新。

 

  未來中國大陸經濟制度更趨向集權,傾向管制,政府對於私有企業干預加深,還要企業承擔共同富裕的社會責任,整體大環境並不利創新。中國大陸要證明此體制的優越性,必須在美國封鎖下,仍可突圍而實現高成長。

 

  雖然中國仍可以龐大內需市場為企業的養分,但是由於疫情減緩租稅徵收,財政赤字不斷增加。最近財政首長也呼籲要節省開支,過「緊」日子的準備。顯示政府已無力如同過去以巨額補貼來支撐企業,此也會影響未來大陸經濟成長。

 

  兩岸關係是大陸另一挑戰。兩岸官方關係不佳,但經貿往來密切,台灣對大陸貿易依存度居高不下,去年台灣對中國大陸貿易順差仍達到千億美元;另外中國大陸也需要台灣高科技產品的供給,此趨勢並不易改變。

 

  近年來兩岸人民不但彼此好感度大減,主流觀點更是南轅北轍。台灣民意傾向與中國大陸保持距離,但是中國大陸不會坐視兩岸目前走向,會在民族主義的大旗下,繼續堅持統一,並壓抑台灣國際空間。

 

  未來兩岸一旦擦槍走火發生衝突,台灣當然受害最深,但中國大陸也必會蒙受損失,形成雙輸的局面,此也是中國大陸必須考慮的重點。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去年人均GDP為一萬二千九百四十美元,已屬於中高所得開發中國家,與世界平均值一萬三千四百美元相差不多。但中國大陸正面臨「中等所得成長陷阱」,主要是因為在外人投資不振下減緩出口貿易、技術來源受阻影響產業升級、政府財政困難無法支持產業發展,以及人口開始減少及老化不利經濟成長,很難再創過去經濟高成長。未來若不調整經濟成長模式,經濟有陷入低成長甚至停滯的風險,此將是未來中國大陸另一挑戰。

 

作者: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

資料來源:2023-03-16 00:31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