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東亞地緣政治變化對經貿之潛在影響研析:以北韓問題與南海主權爭議議題為例

一、前言

  亞洲貿易於2017年約占世界貿易量的四成,該區域的主要國家於全球產業鏈中亦扮演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此外,2017年全球約有三成三左右的外人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流入亞洲,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韓國等亞洲主要國家,均係國際投資的主要目標市場。由此可知,亞洲(特別是東亞地區)在全球貿易及投資領域上的重要性。鑒於,地緣政治的變化不僅牽動爭端當事國彼此間的國內政治與雙邊關係,影響區域安全的穩定,地緣衝突的加劇更常會帶來經貿及產業供應鏈運作上的衝擊。為了解東亞地緣政治變化對經貿可能帶來的潛在影響,本文以目前東亞最受矚目的兩個潛在衝突熱點,北韓問題與南海主權爭議為例,說明未來一旦該區域地緣衝突升高對經貿及產業供應鏈發展的可能影響,並於結語中評析其未來可能走向。

二、北韓問題與其對全球及韓國經貿之潛在影響

(一)北韓問題的背景與近期發展

  北韓政權領導人金正恩(Kim Jong-un)自2012年上台後,主要係以加強中、長程彈道飛彈開發、持續進行核武試爆與提高對外核武威懾的「戰爭邊緣」(Brinkmanship)策略,來增加其國際談判籌碼,並希望藉此突破國際間主要國家對其採取的經濟制裁與封鎖。[1]為此,北韓於2017年共進行16次飛彈試射,並宣稱其「火星-15」型導彈(Hwasong-15)射程可涵蓋美國全境。而在提高對外核武威懾能力方面,北韓在2006年至2017年間,則已進行6次核武試爆,造成朝鮮半島情勢更趨緊繃。[2]

  為因應朝鮮半島的緊張情勢,2017年1月,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主要採取加強對北韓的經濟制裁和與周邊國家合作採取外交圍堵措施,希望迫使北韓放棄包括發展核武、肆意進行彈道導彈試射等危及東北亞區域安全的行為。2017年12月,為對北韓於2017年11月試射洲際彈道飛彈進行制裁,聯合國安全理事會(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UNSC)正式通過對北韓實施包括限制提供精煉石油製品和原油,並強制遣返北韓移工等更為嚴厲的經濟制裁措施。[3]然而,北韓金正恩政權為維繫其生存與對外談判籌碼,過去仍持續藉由飛彈試射、核武試爆與發展累積彈道飛彈及核武小型化等關鍵技術,來達成其迫使美、日、韓國等主要國家承認其核武國家地位,終止針對北韓之聯合軍事演習及經濟制裁的目標。

  2017年底,就在北韓與美國川普政府雙方對峙氣氛,因為彼此隔空發言較勁,頻頻升高之際,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為降低聯合國安理會新一輪經濟制裁的衝擊,並藉由韓國文在寅政府有意透過重啟兩韓會談,降低朝鮮半島爆發戰爭風險的政策立場,並同時製造美韓同盟的嫌隙,因此突然在2018年1月初的新年演說中拋出願意與韓國共同參與2018年2月在韓國平昌舉行的第23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此後簡稱「平昌冬奧」)的提議,並希望儘快與韓國就此議題舉行會談。

  後續,北韓與韓國雙方即為兩韓共同參與平昌冬奧等相關工作,於2018年1月展開會談。[4]迄2018年8月,兩韓領導人已進行兩次高峰會,朝鮮半島局勢轉露緩和的曙光。特別是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與美國川普總統在2018年6月舉行的首次高峰會,更係美國與北韓兩國領袖時隔73年後的首次會面。美國在首次「川金會」中主張北韓須「完全、可驗證、不可復原的解除核武」,但北韓僅重申將致力達成「朝鮮半島無核化」,迄2018年8月底,北韓一直未接受美國川普政府提出的去核程序時間表,同時也未透露北韓實際擁有的核彈頭數量。從而使外界普遍對於目前北韓導彈與核武問題獲得根本解決的可能性抱持懷疑,且國際間對北韓的經濟制裁亦因此而未能加以解除。由此可知,在北韓尚未達成美國所謂「完全、可驗證、不可復原的解除核武」階段前,朝鮮半島的安全情勢仍無法完全排除因北韓態度驟然改變而重生波瀾的可能性。

(二)朝鮮半島衝突情勢升高對韓國經濟與全球供應鏈發展的可能影響

  儘管朝鮮半島局勢目前已趨和緩,但可以想見未來一旦朝鮮半島因北韓問題爆發戰爭,韓國將首當其衝,美國、日本、中國大陸,甚至俄羅斯亦有可能因為戰事擴大而被牽連其中。首先,在對經濟的影響方面,根據美國蘭德公司(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AND)的評估顯示,一旦朝鮮半島戰事爆發,在只進行傳統戰爭的情況下,韓國將損失其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的六至七成,以2016年其GDP總值換算,損失金額大約將達8,467億至9,879億美元之間;而若在戰爭中北韓於韓國首都首爾引爆威力達一萬噸的核武,將使韓國戰後未來十年每年的經濟損失超過其GDP的10%。[5]

  其次,在對貿易與全球供應鏈的影響方面,韓國係世界第11大經濟體,身為國際經貿體系重要的一員,韓國在2016年是全球第六大出口經濟體,僅居中、美、德、日與香港之後,特別是在造船全球出口排名第一(HS 89)、鋼鐵出口全球排名第四(HS 72)、電機與設備及其零件(HS 85,如消費性電子、DRAM)出口排名全球第五與汽車出口(HS 87)排名全球第六。[6]其中重要的廠商則有三星集團、SK海力士、LG電子、現代集團(包含起亞)等均為全球重要大廠,也在全球相關產業生產供應鏈中佔有重要地位。

  此外,近年來韓國3C電子產品在全球產業價值鏈的重要性迅速提升,已經成為亞洲最重要的供應國之一。根據統計,在2007-2015年間,韓國在全球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占率已由12%上升至 21%,電腦產品全球市占率則自9%上升至12%,手機產品全球市占率由22%提升至27%。反觀同期的日本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占率則由33% 降至26%,電腦產品全球市占率由14%降至8%,手機產品全球市占率則維持在2%。[7]由此可知,一旦朝鮮半島爆發戰事,不僅將影響韓國占全球近3.3%的出口貿易,也會直接衝擊全球包括電機與設備及其零件(特別是消費性電子與DRAM)、汽車、鋼鐵與造船等產業供應鏈的運作及發展。

三、南海主權爭議與其對經貿之潛在影響

(一)南海主權爭議的背景與近期發展

  南海海域由於蘊藏豐富海洋礦產、能源及漁業資源,再加上亦係區域內重要海上運輸要道之一,致使周邊國家長期因南海諸島之主權歸屬與專屬經濟海域爭議問題頻頻引發爭端,而其涉入主權歸屬與專屬經濟海域爭議的國家,主要包括:中國大陸、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汶萊、印尼和臺灣。其中,菲律賓即曾於2013年1月針對中國大陸對於南海之「九段線」內海洋區域資源所主張的歷史性權利以及南海島礁地位向海牙常設仲裁法院(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 PCA)提出仲裁訴訟案。儘管海牙常設仲裁法院於2016年7月12日公布仲裁結果,指出中國大陸對於南海主權之相關主張有違《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8]但中方並不承認該仲裁結果,主張該仲裁無效力也無約束力。[9]並進一步發表白皮書,強調要與菲律賓以談判方式解決南海爭議。而我國外交部同樣也主張該仲裁結果不具拘束力,並主張南海爭端應依據「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之方式和平解決。[10]

  實際上,儘管中國大陸與東協十國早在2002年簽署非約束性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OC),且2017年8月,東協各國外長會議(ASEAN Ministerial Meeting, AMM)亦通過「南海行為準則」(Code of Conduct on the South China Sea, COC)架構,希望未來南海主權爭議的解決可以由過去的「宣言」進一步朝以「準則」方式和平處理的方向發展。不過即使如此,由於中國大陸近年來仍舊持續在包括南沙永暑礁、美濟礁、渚碧礁及赤瓜礁等南海島礁積極推動「填海造島」與「島礁軍事化」措施,因此也提高中國大陸與南海周邊國家及主張在南海貫徹「航行自由行動」(Freedom of Navigation Operations, FONOPs)之美國發生衝突的可能性。[11]例如,2018年1月,美國軍艦為執行其主張的「航行自由行動」,而駛入南海有高度主權爭議的黃岩島十二海浬內海域,中方不僅為此派出軍艦進行識別查證與警告驅離,更公開指控美方損害中方在此一海域的主權及安全利益。[12]而在南海空域爭議方面,2018年8月,美國海軍反潛巡邏機赴南海巡航確保其航行國際海域自由時,亦遭到中方軍機警告驅離,美中雙方針對南海議題的較勁,可說持續不斷。

(二)南海主權爭議衝突升高對區域經貿與供應鏈發展的可能影響

  南海主權爭議所涉當事國眾多,且均係東亞區域的主要經濟體,因此一旦中國大陸與東協國家,以及美中在此區域衝突升高,無疑也將會影響此一區域經貿投資活動的發展。首先,在經貿方面,近年來由於雙邊貿易的快速發展,以及中國-東協FTA的簽署生效等因素,使得中國大陸與東協國家經貿關係逐步升溫。根據ITC Trade Map的統計資料顯示,2016年東協國家整體貨品出口至中國大陸占其每年總出口金額的比重,已由2008年時的9%,逐年提升至13.27%;而中國大陸貨品出口至東協國家占其每年總出口金額比重於同時期也由一開始的7.99%逐年增加為12.2%。由此可知,目前無論是對中國大陸或東協而言,雙方市場均占其每年貨品出口總金額的一成以上,彼此市場的重要性與雙邊貿易關係緊密程度的增加,可說十分明顯。

  因此,一旦雙方因南海主權爭議衝突升高,促使中方與東協國家(特別是與東協國家中的南海主權聲索國)關係趨於緊張,並進一步擴散至經濟上的槓桿對峙,則其對雙方經貿的衝擊也將更加顯著。例如,2012年菲律賓國會議員即曾因菲國與中國大陸在南海島礁上的主權爭議,而揚言要對中國大陸祭出經濟制裁,中方為因應菲方之措施,曾因此停止向菲律賓進口香蕉,且減少赴菲旅遊團,導致菲國當年4~10月期間遭受到香蕉出口與旅遊收入銳減的經濟衝擊。[13]

  其次,根據2017年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CRS)公布的報告指出,南海海域係國際海運與能源運輸之重要航線,估計每年約有價值3.4兆美元的國際航運貿易會通過南海地區,且其中大部分貨品貿易係來自或以中國大陸和該地區其他國家為目的地。[14]因此,一旦南海海域因主權爭議出現衝突升高並影響到當地國際航運貿易與能源運輸的正常運作(例如因海域衝突升高,而導致多數商船必須繞道而行,增加運輸成本與時間),亦有可能會對周邊國家,甚至東北亞國家(包括日本、臺灣與韓國)的海運貿易、能源及其相關產業帶來直接的經濟衝擊。

  最後,在對區域供應鏈的影響方面,根據中經院於2016年的評估顯示,中國大陸與東協國家除了在貿易上關係逐漸趨於緊密外,在彼此產業與供應鏈上的關係,亦有逐年加深的現象。根據表1的分析可知,1995~2011年期間,在東協主要國家的出口中,包括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尼等南海主權爭議國家,其2011年對外貿易出口中來自中國大陸的附加價值占比與1995年相比均有明顯提高的趨勢。其中,2011年,越南出口中來自中國大陸附加價值占比最高達5.9%,其次依序為馬來西亞的3.76%、菲律賓的2%與汶萊的0.32%。顯見在東協中涉入南海主權爭議之國家與中國大陸在經貿及產業價值鏈上的連結關係和對中國大陸提供附加價值的依賴,有逐漸深化的現象,因此一旦雙方因南海主權爭議上的衝突升高,而進一步導致政治干預雙邊經貿與產業關係的正常運作,將有可能為其雙邊供應鏈關係的維繫帶來負面的影響。



四、結語

  北韓問題與南海爭議之和平解決,無疑是地緣政治上確保東亞地區經貿穩定發展之兩大關鍵。從本文之研析可知,倘這兩地區爆發戰事,將嚴重影響東亞地區之經貿與投資成長,故未來仍必須持續觀察此兩地區之後續發展,並盡可能確保兩地區衍生之爭議及對立最終能以非軍事之和平方式解決。

  在北韓方面,儘管2018年6月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與美國川普總統已舉行高峰會, 但北韓迄今一直未提出具體的去核程序時間表,且其後川普更改口高峰會所達成之協議可能行不通。[15]此外,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於2018年8月公布之報告顯示,北韓目前於寧邊原子能研究中心(Yongbyon Nuclear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er)仍持續進行核能研究之相關活動,[16]種種跡象皆顯示北韓要在近期內徹底實現去核化的可能性極低。近期韓國總統文在寅的特使團於2018年9月5日前往北韓,討論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以及9月中舉行第三次「文金會」之事宜。實際上,國際間已長期關注北韓核發展,且積極促使北韓去核化,然核武向來作為北韓重要之談判籌碼,要其完全放棄實屬不易。因此,未來朝鮮半島的安全情勢,仍取決於各爭端當事國能否透過談判方式滿足北韓之利益,以避免其以極端方式回應,從而提高朝鮮半島的安全威脅。

  在南海主權爭議方面,由於所涉爭端當事國眾多,加上主權爭議向來難解,南海問題必然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獲得解決。而影響此地區穩定的主要因素之一無非是中美關係。而目前看來,中美兩國皆持續以具體作為分別宣稱其在該地區之權利或主權,例如美國仍定期行經南海,以確保這片水域之航行自由,而中國大陸則持續進行南海島礁的軍事化進程,其他如菲律賓、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汶萊等國,也皆為南海主權爭議之聲索國。目前部分爭端當事國的躁進作為皆無助於解決該地區之主權爭議,並將使該地區之和平穩定持續處於高度不確定的狀態。

  綜上所述,無論是北韓問題或南海主權爭議,各爭端當事國的出發點皆是為了滿足自身的國家利益,在此前提下,如果能透過談判方式即達成自身目的,則爭端當事國並不會選擇極端且成本較高的軍事手段因應爭議。然而,為增加自身的有利談判條件,各爭端當事國亦不會輕易放棄自身所握有具備威脅對手國安全利益之籌碼,而無論是經濟制裁與軍事威懾力的提升,皆係重要手段之一。由於亞洲地區在全球貿易、投資及產業鏈中扮演重要角色,倘朝鮮半島或南海地區的軍事衝突升高必然帶來嚴重後果,但基於軍事衝突係高成本的選項,各爭端當事國如能盡可能以和平方式解決爭議,則應不至於作出訴諸武力之決定,惟在確保領土主權完整、加強對地緣秩序及資源的掌控,以爭取最高對外安全利益的前提下,各爭端當事國仍舊會持續加強自身在此地區的軍事布署與控制,以為未來的外交及政治談判提供較佳的談判籌碼。


[1] 關於北韓「戰爭邊緣」策略之相關文獻可參考:李明峻,「北韓戰爭邊緣政策的形成與國際環境」,《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8卷第1期(2012年),頁177-93。

[2] 北韓飛彈試射和核武試爆之相關歷程和討論可參考:Joshua Berlinger, “North Korea's Missile Tests: What You Need To Know,” CNN, December 4, 2017, https://edition.cnn.com/2017/05/29/asia/north-korea-missile-tests/index.html; “North Korea Nuclear Tests: What Did They Achieve?” BBC News, 3 September 2017, 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17823706 (accessed on August 23, 2018)。

[3] 「中俄挺聯合國制裁,北韓揚言報復」,《聯合報》,2017年12月25日,第A9版。

[4] 「願與南韓對話,派團參加冬奧」,《聯合報》,2018年1月2日,第A8版;「兩韓破冰,秘密管道談數月」,《聯合報》,2018年1月15日,第R08版。

[5] Kathleen J. McInnis et al.,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Challenge: Military Options and Issues for Congres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CRS) Report, November 6, 2017, p. 21.

[6] 韓國貿易統計數據主要來自聯合國貿易中心(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 ITC)Trade Map線上資料庫2016年的統計資料,https://www.trademap.org (accessed on August 23, 2018)。

[7] Frederick, S., Bamber, P., Brun, L., Cho, J., Gereffi, G., & Lee, J. Korea in Global Value Chains: Pathways for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 63, https://dukespace.lib.duke.edu/dspace/handle/10161/15985 (accessed on August 23, 2018).

[8] 常設仲裁法院於2016年7月公布之「南海仲裁案」(The South China Sea Arbitration)之相關內容,請參考:PCA Case Repository, “The South China Sea Arbitration (The Republic of Philippines v.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ttps://www.pcacases.com/web/view/7 (accessed on August 23, 2018)。

[9] 中國大陸外交部,「中國大陸外交部關於應菲律賓共和國請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所作裁決的聲明」,2016年7月12日,http://www.mfa.gov.cn/nanhai/chn/snhwtlcwj/t1379490.htm(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8月23日)。

[10] 外交部,「中華民國外交部對『南海仲裁案』之立場」,2016年7月12日,https://www.mofa.gov.tw/News_Content.aspx?n=8742DCE7A2A28761&s=2FE266654F43DD5C(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8月23日)。

[11] 中華民國106年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106年國防報告書》,臺北:中華民國國防部,2017年,頁17;蔡東杰,「東協外長會議與南海行為準則(COC)協商情形」,《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2017年8月,頁4-6,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AWaDswNrjTIJ:ws.mac.gov.tw/Download.ashx%3Fu%3DLzAwMS9VcGxvYWQvMjk1L2NrZmlsZS9kMmMwYTc2Yi00ZDNkLTRmNDUtOTkxMC01NDgxMzU1Mjc3NjYucGRm%26n%3DMjAxNzA4MDIucGRm+&cd=1&hl=zh-TW&ct=clnk&gl=tw(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8月23日)。

[12] Ankit Panda, “South China Sea: US Destroyer Conducts Freedom of Navigation Operations Near Scarborough Shoal,” The Diplomat, January 21, 2018, https://thediplomat.com/2018/01/south-china-sea-us-destroyer-conducts-freedom-of-navigation-operations-near-scarborough-shoal/ (accessed on August 23, 2018);「美驅逐艦『無害通過』黃岩島 不甩中國警告」,《民報》,2018年1月22日,http://www.peoplenews.tw/news/ebccb37f-b15c-48ae-8943-fc3c577133f6(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8月23日)。

[13] Philippines Seeks New Markets amid Sea Dispute with China, Reuters, May 17, 2012,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k-philippines-china/philippines-seeks-new-markets-amid-sea-dispute-with-china-idUSLNE84G02520120517 (accessed on August 23, 2018);「菲律賓對華外交中出現華僑身影」,《日經中文網》,2012年11月14日,https://zh.cn.nikkei.com/politicsaeconomy/politicsasociety/4085-20121114.html(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8月23日)。

[14] Ronald O'Rourke, “Maritime Territorial and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 Disputes Involving China: Issues for Congres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CRS) Report, December 12, 2017, p. 2.

[15] Tom McCarthy and Martin Pengelly, “Trump: 'Possible' North Korea Nuclear Deal May Not 'Work Out',” The Guardian, July 1, 2018,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8/jul/01/trump-north-korea-nuclear-deal-may-not-work-out (accessed on September 5, 2018).

[16] Barbara Starr, “UN Watchdog Says North Korea Has Not Halted Nuclear Program,” CNN, August 21, 2018, https://edition.cnn.com/2018/08/21/politics/un-iaea-north-korea-nuclear/index.html (accessed on September 5,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