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研究成果 / 時事評論

吳佳勳:美國意在瓦解世界工廠

  繼美國於7月6日啟動第一波對中國大陸340億美元進口產品加徵關稅後,近日又於8月7日公布第二波160億美元對陸301制裁清單,包括279項商品,預計自8月23日起開始執行。中國大陸則於同日晚間回應,表示亦將對美國160億美元等值商品予以反擊。合計兩波制裁清單,現行中美雙方將互有5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關稅。

 

  中美貿易戰自今年以來逐漸白熱化,期間觀察中國大陸對外態度的轉換頗值得玩味。由4月初仍強調將以「同等規模、同等金額、同等強度」回應美方,到6、7月時卻傳出大陸官方態度轉趨低調,內部陸續出現檢討聲浪,認為此前多項政策宣傳過於浮誇,並開始淡化「中國製造2025」政策色彩,同時也約束官方媒體應克制對美貿易戰相關評論,以避免進一步激化對立態勢。

 

  觀察中國大陸對外態度的轉換,應搭配其近期總體經濟的表現。2018年上半年以來,大陸內部出現經濟成長減緩、貿易順差持續減少、消費零售年增率下跌、固定資產投資年成長率走低,以及股匯市重跌等多重不利跡象。除此之外,尚值得注意的包括社會融資的斷崖式下跌趨勢,自今年3月以來,大陸社會融資存量成長速度開始大幅下滑,5月創下新低,反映出其總體經濟下行壓力巨大,金融緊縮風險升高。其次,P2P(網路借貸)平台的大規模倒閉,該現象一方面反映大陸經濟的整體下滑,另方面也顯示金融領域去槓桿作為已造成市場流動性緊張。

 

  換句話說,觀察上半年大陸各項總體經濟指標,似乎反映出其經濟成長的欲振乏力。原本大陸的經貿體質就已進入結構性調整關鍵期,內在矛盾已經充滿挑戰,此刻再加上美國等外在因素干擾,均迫使大陸不得不對內暫緩調整速度,對外亦需放軟談判態度。

 

  再轉回中美貿易戰層面,目前為止似乎所有發球權都落在美方一端,由現已公布的500億美元制裁清單內容來看,美方對中國的制裁項目第一波主要落在航太、資通訊、汽車零組件及機械等產品,第二波則鎖定受益於「中國製造2025」相關產品,包括塑化、鋼鐵、電子、機械和半導體等項目。

 

  在第二份清單中,又以半導體產品入列最受關注。然而就半導體產業的全球供應鏈來看,大陸本身才是IC積體電路的主要進口國。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17年大陸積體電路進口額超過2600億美元,已取代原油成為大陸第一大進口商品,其進口占全球比重超過3成。相對地,美國則多以IC設計為主,且位於供應鏈上游,其進口占全球比重僅約6%左右。

 

  由這樣的供應鏈型態來解讀美方策略,或可得到更清楚的脈絡。也就是美國採取制裁中國的作法,未必直接針對中國出口產品,而是意圖迫使各國在陸生產基地外移,進而逐漸瓦解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條件,當然也就間接達成了制約「中國製造2025」的發展目標。

 

  將美中貿易戰的影響時間拉遠來看,全球產業供應鏈布局的角力拉鋸戰才是關鍵。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所副所長/吳佳勳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2018年08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