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電子報 / 主題索引 / 國際經貿焦點 / 農業

糧農組織表示往後10年全球漁產量增長顯著

  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於近期發布《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指出,捕撈和養殖魚類的總產量將在2030年達到2.01億噸,比目前的1.71億噸高出18%。由此看出,漁業和水產養殖業在實現《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2030 Agenda)和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上發揮重要作用。

  報告指出,要實現持續增長就必須從下列方面著手,包含加強漁業管理體制、減少損失和浪費、解決非法捕撈、水體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等問題。如欲達到SDGs訂立的「讓世界免於饑餓和營養不良」的目標,漁業即為關鍵因素;同時,漁業在促進經濟增長和扶貧濟困方面之貢獻亦與日俱增。此外,內陸和小規模漁業在平等和包容性發展上也有特殊貢獻。

  報告顯示,2016年野生魚類捕撈量為9,090萬噸,比2015年略減200萬噸,主要原因在於秘魯鯷魚數量因聖嬰現象(El Niño)而產生週期性波動。整體而言,野生魚類捕撈量在1990年代達到高峰後即趨於穩定。然而世界漁產消費量在過去幾十年卻不斷增加,1960年代人均消費量約為10公斤,2016年即高達20.4公斤;主要原因在於水產養殖業產量增加。根據研究,2016年水產養殖業產量就達8,000萬噸,占食用魚類總量的53%。

  由於開發中國家過度捕撈,使得魚類捕撈量及存量不斷惡化,進而抵消已開發國家在漁業管理和存量方面改善之成果。另外,氣候變化亦可使全球漁業捕撈量發生變化,捕魚地點之分布亦將隨之改變;許多仰賴捕魚為生的熱帶地區,其捕獲量將大幅降低,反觀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則可能上升。捕魚地點分布的變化亦將對運營、管理和法治產生重大影響,國際社會為此必須展開相關研究並制定對策,以幫助漁業部門適應氣候變化。此外,更需加強在政策協調、財政和人力資源調度及先進技術運用方面的合作,發展緊密而有效的夥伴關係。

【由蘇怡文報導,取材自聯合國糧農組織,2018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