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RTA議題 / AEC.ASEAN / 相關研究

馬來西亞國會大選與選後政經情勢之分析

一、前言

  馬來西亞於今(2018)年5月9日舉行第14屆國會大選,由反對陣營取得過半席次獲勝,這是馬來西亞自1957年脫離英國殖民後第一次政黨輪替,巫統(即馬來民族統一機構,UMNO)結束長達61年的執政地位。馬來西亞本次選舉重要性不言可喻,新政府未來執政與對外關係的發展,對臺馬關係將有重要影響。本文將先介紹本次選舉的背景,包括馬來西亞主要的政黨;再討論本次選舉過程幾個重要議題;接著探討本次選舉結果;最後整理馬來西亞選後的情勢發展,並試圖分析未來馬來西亞政經政策可能走向。

二、本次選舉背景概述

  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自英國獨立,1963年整合東邊的沙巴和砂勞越改名為馬來西亞(Malaysia)。馬來西亞族群多元,2017年人口為3,183萬人,馬來人與原住民佔61.7%,華人佔20.8%,印度人佔6.2%,其他族群與非公民共佔10.4%。[1]

  馬來西亞的政黨大多非以階級或意識型態劃分,而是代表不同族群或宗教的利益。馬來西亞自1957年宣示獨立後,長期由國民陣線(Barisan Nasional, BN,中文簡稱國陣)執政,國陣是一個以馬來人組成的巫統黨(UNMO)為領導中心的政黨聯盟,結合華人組成的馬華公會(MCA)、印度人組成的國大黨(MIC)以及其他政黨而成。國陣經過多次收編、分裂、政黨出走,至今年(2018年)大選前夕,總計共有13個政黨,除了巫統、馬華公會、國大黨之外,還包含許多地區性政黨。

  民主行動黨(Democratic Action Party, DAP,中文簡稱行動黨)為馬來西亞國內規模僅次於巫統的政黨以及最主要的反對黨,行動黨前身為人民行動黨。1965年新加坡自馬來西亞聯邦獨立後,原本在馬來西亞聯邦內代表華人群體的在野黨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轉而成為新加坡獨立持續至今的執政黨,而在馬來西亞的人民行動黨則更名為民主行動黨。行動黨絕大多數成員均為華裔,主張馬來西亞各族群應受平等待遇,反對國陣各種給予馬來族群特權的扶弱政策(affirmative action)。

  馬來西亞自1957年獨立後,歷屆總理東姑拉曼(1957-1969)、阿都拉薩(1969-1976)、胡先翁(1976-1981)、馬哈迪(1981-2003)、阿布都拉(2003-2009)、納吉(2009-2018)均屬巫統與國陣陣營,直至今(2018)年國會選舉國陣才首次落敗。在本次選舉中,馬來西亞92歲的前首相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公開反對現任首相納吉,並於2016年2月退出巫統與國陣,率領新創立的土著團結黨(簡稱土團黨,PPBM)與各大在野勢力結盟,包括前副首相安華妻子領導的人民公正黨(簡稱公正黨,PKR)、代表開明伊斯蘭力量的國家誠信黨(簡稱誠信黨,Amanah)、以及代表華人群體的民主行動黨,此四黨共同組成「希望聯盟」(簡稱希盟,PH),在本次選舉中取得過半席次。這也是馬來西亞自獨立建國以來,非國陣的反對陣營首次取得執政權。

三、本次選舉重要議題

  馬來西亞近年經濟不佳,成長趨緩。1990年代馬來西亞在年經濟增長率約10%,但進入2000年之後,近20年來年均增長率為5%。在經濟趨緩、薪資停滯大環境之下,首相納吉捲入數億美元的弊案,貪腐形象深植人心,引起民眾不滿。以下將依序討論本次選舉的重要議題,包括首相納吉的一馬公司弊案、消費稅議題以及馬國民眾對於大型中資案引發的疑慮。其中又以納吉的弊案引起最大的民怨,成為國陣本次選舉失利的主要因素,以下將逐一說明。

(一)納吉與一馬公司案

  2009年馬來西亞時任首相兼財政部長納吉成立一馬發展公司(1Malaysia Development Berhad, 1MDB)作為馬來西亞國有投資基金,由馬來西亞財政部100%持有,然2015年,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指稱一馬公司近7億美元公款流進多個馬來西亞私人帳戶,相關調查人員認為這些帳戶為馬來西亞首相納吉所有。此案在馬來西亞國內與海外均引起強烈震撼,美國、瑞士、新加坡及盧森堡均對一馬公司展開調查,美國司法部直指某「馬來西亞一號官員」(Malaysian Official 1)涉及洗錢[2]。馬國國內亦成立調查小組徹查此案,然而多位徹查此案或呼籲調查此案的官員陸續遭到納吉撤職,如副首相慕尤汀、檢察總長阿都干尼等。一馬公司弊案以及納吉後續的處理方式,使馬國民眾對於國陣相當失望,也導致原首相馬哈迪最終公開出面反對納吉領導的國陣,另立新黨「土著團結黨」加入反對勢力「希望聯盟」,形成本次選舉由前首相挑戰現任首相的少見局面。

(二)消費稅(GST)

  馬來西亞近年經濟不佳,成長趨緩。在大環境不佳的情況下,馬來西亞2015年實施6%的消費稅(Goods and Services Tariff, GST)引發民怨,成為本次選舉熱門話題。目前全球多數國家均徵收消費稅,馬來西亞政府過去並未課徵消費稅,實因馬來西亞是東南亞僅次於汶萊的產油國,政府一大收入來源來自於石油。然而近年來油價下跌,衝擊馬國經濟與政府收入,首相納吉宣布2015年4月起開徵消費稅。消費稅實施後,馬國民眾食、衣、住、行等日常開銷均隨之上漲,引發民眾不滿,使得馬國民眾對納吉政府滿意度迅速下降。

(三)中國大陸的大型投資案

  1974年馬來西亞與中國大陸正式建交,成為當時東協國家中第一個與中國大陸建交的國家,2013年兩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近年來,馬來西亞成為中國大陸一帶一路佈局的重要沿線國家之一。馬來西亞扼守麻六甲海峽,具有極高戰略價值。中國大陸近兩年(2016至2017年)皆為馬來西亞最大FDI來源國[3],許多馬國的重要大型建設,或深具戰略意涵的投資案均由中國大陸投資、承建或貸款。如馬中共建麻六甲海峽最大的深水港口「皇京港」,由中國大陸電力建設集團總承包。連接吉隆坡與新加坡的「隆新高鐵」,屬於中國大陸一帶一路設施連通(泛亞鐵路)的一環,尚處競標階段,極可能由中國大陸的投資者得標。

  另有「大馬城開發計劃」,其不僅是隆新高鐵的站點,亦包含捷運線、電動火車、吉隆坡機場快鐵、多條高速公路,將成為吉隆坡的交通樞紐,目前吸引多家中國大陸與日本企業投標,極可能由中國大陸承接。另外,由中國大陸承建與貸款的「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East Coast Rail Link, ECRL)已在2017年8月開工,吸引大量投資客的中資巨型房地產項目「碧桂園森林城市」目前則面臨各種問題。總言之,中國大陸在馬來西亞大興基礎建設,提供馬國大量貸款,逐漸引起馬國民眾的反彈,成為本次馬來西亞大選時的競選議題之一。

  然更重要的因素是上述中國大陸投資案常與一馬公司弊案相連,如大馬城原為一馬公司的發展項目,但後來因債務問題而將股權轉移。由中國大陸承建、貸款的東海岸鐵路也遭馬哈迪公開質疑,其有關款項是為了償還一馬公司的債務。此外,馬來西亞民眾亦擔心對於單一國家的巨額債務將會使馬來西亞失去其自主性,馬哈迪表示,東海岸鐵路「將會影響我國的主權,之前我們從未與其他國家簽署貸款太多的協議,我們是獨立的,但現在對某個國家的欠債太多,將會影響我國的獨立性。」[4]馬哈迪也預告,若選舉獲勝將會嚴格審查中國大陸的投資者。[5]

三、本次選舉結果

  馬來西亞為內閣制國家,執政黨與最高行政首長(即首相)經由國會大選產生。由於國陣執政績效不佳與其他種種因素,在2013年的大選中,國陣雖然拿下133席過半席次,但總得票率僅有46%,已敗給當時反對陣營「人民聯盟」的51%。本次大選前,納吉與一馬公司弊案引發民怨,促使許多馬來人不再支持國陣,此外,在馬來人族群中聲望相當高的前首相馬哈迪帶頭反對執政黨,結合華人與支持安華的在野勢力,暫時擱置反對黨派之間的歧見,將所有反對國陣的政黨集結成統一戰線,也是在野聯盟可以致勝的關鍵。

  然而,本次大選之前外界多預期國陣仍會勝選。畢竟馬來西亞此前從未歷經政黨輪替,長期以來,佔多數的馬來人基本上支持馬來人領導的國陣,佔少數的非馬來族群難以在選舉中取得優勢。此外,馬來西亞特殊的選區劃分方式對於國陣相當有利,其將支持國陣但人口稀少的地區被劃分為多個選區,使得國陣能以較少的票數取得較多的席次。而馬來西亞選舉過程與開票過程屢屢遭到外界質疑其公正性,如開票過程停電等,更使得馬來西亞的反對黨派對於勝選並不報以太高期待。

  馬來西亞本次大選結果由反對陣營獲勝,在222席的國會席次中,92歲的前首相馬哈迪所帶領的在野陣營「希望聯盟」獲得113席(50.9%);在任首相納吉與巫統領導的執政聯盟「國民陣線」獲得79席(35.6%);伊斯蘭黨領導的「和諧陣線」得到18席(8.1%);沙巴統一陣線「沙陣」、其他小黨與獨立人士共得12席(5.5%);在野陣營「希望聯盟」取得單獨過半與組閣的資格。若以票數計算,希望聯盟獲得45.3%,國陣獲得33.5%,和陣為16.8%,同樣是希盟領先。這是馬來西亞自1957年脫離英國殖民後第一次政黨輪替,巫統結束長達61年的執政地位(1957-2018年)。

  在國陣中,巫統獲得54席,為國陣第一大黨。在上屆選舉中佔有6席的馬華工會在本次大選中僅僅獲得1席而已,得票率為5.4%。然同樣以華人為主體的行動黨得票率17%,獲得42席,也顯示了本次選舉在兩大華人政黨中,馬來西亞華人選民明顯偏向與國陣對立的行動黨。此外,砂拉越第一大黨砂土保黨(砂拉越土著保守聯合黨)雖然得票率僅有1.8%,但因其佔有選區劃分優勢,因此取得13席,成為國陣在國會中的第二大黨。而四黨組成的反對勢力希望聯盟,則是以支持前副首相安華的公正黨取得47席(21.2%),成為希盟在國會的第一大黨。其次為行動黨42席(18.9%),再是馬哈迪創立的土團黨,取得13席(5.9%),最後代表開明伊斯蘭派的誠信黨,取得13席(5%)。



四、選後情勢發展

  馬來西亞新政府上任後,首相由希盟名譽主席馬哈迪擔任,副首相為安華之妻旺阿茲莎。馬哈迪在選前承諾,若當選最多擔任兩年首相,此後將把首相轉交給安華[6]。因此預計1至2年後安華將擔任副首相,再正式接替馬哈迪擔任首相。截至2018年6月6日,目前馬哈迪共任命15位部長,包括財政部、通訊和多媒體部、人力資源部、交通部、婦女事務與福利部、經濟事務部、住房和地方政府部、內政部、教育部、鄉村發展部、國防部、農業與農基部、衛生部等。其中,最受人矚目為財政部長為前檳州首席部長、現任民主行動黨秘書長林冠英,為近30年來華人再度擔任財政部長,對華人群體產生很大的鼓舞。

  依照目前為止的名單,土團黨囊括首相、內政部長、教育部長、鄉村發展部長;行動黨擔任財政部長、通訊和多媒體部長、人力資源部長、交通部長;公正黨擔任副首相、婦女事務部長、經濟事務部長、住房和地方政府部長;誠信黨擔任國防部長、農業與農基工業部長、衛生部長。也顯示馬哈迪在內閣名單上盡量平衡希盟四黨,而不刻意偏重他所創立的土團黨。

  若與馬來西亞上屆(2015-2018年)內閣名單對照,則仍有13位部長尚未任命,包括外交部、國際貿易和工業部、國內貿易及消費部、旅遊部、能源部、綠色科技及水務部、種植及原產業部、科藝及革新部長、工程部、聯邦直轄區部、高等教育部、青年及體育部、天然資源及環境部。其中外交部長與國際貿易和工業部長人選事關重大,上任後將立即面對近來詭譎多變的國際局勢,包括美國印太戰略、中國大陸一帶一路以及南海主權爭議的態度;以及馬來西亞對外經貿關係及參與區域整合的政策,包括對於美中貿易戰的因應方式以及對於區域經濟整合的看法,如CPTPP簽署後龐大的修法工作、RCEP的談判立場等等,值得密切關注。



  馬來西亞大選結束至今,新政府已落實了若干選前承諾。除了徹底調查前首相納吉的資產與一馬公司弊案之外,馬哈迪日前宣布6月1日起正式取消消費稅(GST),將以銷售與服務稅(SST)取代;撙節支出與精簡政府組織,刪減政府債務2,500億美元;正式取消連接馬來西亞至新加坡的隆新高鐵,也將全面檢視其他中資。作為隆新高鐵站點的大馬城開發計劃仍在競標階段,將有很高的機率遭到中止;東海岸鐵路目前進度為14%,取消困難度較高,但新政府將尋求降低鐵路成本。此外還有馬中共建的麻六甲皇京港、阿里巴巴投資的中國境外首個數字自貿區(DFTZ),以及非中資的敦拉薩國際金融中心(TRX)與106交易塔(Exchange 106),均將受到新政府重新檢視。

  馬哈迪過去執政時期,在政治上採取強硬的威權主義路線,經濟上重視經濟發展與現代化,設立馬來西亞重工業社,在政府主導下與外資企業合資發展鋼鐵、水泥、汽車等產業,也以馬來西亞盛產的橡膠、錫礦、棕櫚油等一級產品發展製造業,藉此將馬來西亞從農業國家轉至工業國家。然而時代不同,目前馬來西亞人均所得為9,660美元,在東協國家中僅次於汶萊與新加坡。[7]但若要邁向高所得國家,避免持續落入「中等國家收入陷阱」,必須尋找新的成長動力,進行產業升級。新政府目前主要關注刪減債務、重新檢視大型投資案,然而未來將透過何種方式促進馬來西亞經濟成長率、提升國民收入、擺脫中等國家收入陷阱,值得繼續關注。

  在對外關係方面,馬來西亞長期與美國及中國大陸維持良好關係,雖與美國在中東議題、人權議題上看法歧異,但仍能維持多方位的合作,兩國於2014年建立全面夥伴關係(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然2016年7月,美國司法部正式追查與納吉切身相關的一馬弊案(1MDB)並凍結其資產後,美馬政府關係形同停擺。馬中關係方面,馬來西亞與中國大陸雖然有南海主權爭議,但在東協南海主權聲索國(越南、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汶萊)中相對低調,避免與中國大陸起正面衝突。馬中兩國在2013年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納吉主政時期積極回應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倡議,引入相關大型投資案,兩國共建麻六甲皇京港、中國大陸積極搶標隆新高鐵、取得東海岸鐵路的承建與貸款資格,這些項目不僅投資金額龐大,也深具戰略價值,馬中關係大幅拉近。

  馬哈迪上任後闡述其外交政策,表示「不論世界各國的政體與政策如何,希盟政府都將保持中立態度,以讓馬來西亞與各國維持良好外交關係。」[8]然馬哈迪過去主政時民族主義色彩較強,採取反西方與反殖民立場,也經常批評美國的外交政策,例如指責美國在911後在阿富汗與伊拉克發動的反恐戰爭,在本次競選期間更直指川普為「恃強凌弱的惡棍」,因為川普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9]馬中關係方面,馬哈迪與中共領導人關係友好,在馬哈迪的上個任期當中取消了馬國民眾訪問中國大陸的限制(1990),簽訂兩國互換留學生的備忘錄(1997),馬哈迪威權發展主義路線也與中國大陸不謀而合。然近年來馬哈迪認為中國大陸對馬來西亞的戰略性投資已足以威脅到馬來西亞的自主性,更舉出斯里蘭卡以99年的港口經營權抵還積欠中國大陸的債務為例。[10]

  總體來說,馬來西亞新政府上任後大致按照選前承諾兌現,廢除消費稅、對於中國大陸的巨型投資案將重新審查,未來馬來西亞對內與對外的大政方針仍必須持續觀察。然值得注意的是,新執政聯盟的希盟四黨組成與訴求皆不同,最初因反對納吉而結盟,也因馬國民眾反對納吉而勝選,許多在選舉期間遭到擱置的重要議題將在選後一一浮現,特別是其他族群對於馬來人優先政策的質疑,包括華人的語言與教育政策、大學名額、商業執照,以及印度裔的訴求等,希盟必須對於基本施政方向形成共識才能持續維持團結。而在對外的經濟與國際事務方面,應會依循希盟的競選承諾,與各國均維持良好關係,保持中立態度,維持不結盟的政策。隨著外交部長與國際貿易部長等重要人事陸續就位,將會有更清楚的方向。

  此外,新政府未來對台灣的政策亦將是觀察的重點。台馬自1980年代後期以來即建立密切經貿往來,在馬哈迪、安華前次執政期間,台馬不僅互動密切,台灣更是馬國最重要的投資國之一,因此未來馬哈迪重新執政後,應會持續加強與台灣經貿關係。除此之外,台馬民間交流密切,近年馬來西亞來台觀光人數、留學人數等均居東協國家之冠。新政府上台後,台馬民間的觀光、留學可望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深化。惟值得注意的是,馬國新政府若調整國內的語言或教育政策,如承認華校文憑等,也可能將對於大馬學生來台留學產生若干影響,值得我方持續關注。


[1] The World Fact 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resources/the-world-factbook/geos/my.html

[2] “Who is 'Malaysian Official 1'? Case closed,” BBC News, http://www.bbc.com/news/business-37234717

[3] “Media Release,” Malaysia Investment Development Authority, 6 March 2018 http://www.mida.gov.my/home/administrator/system_files/modules/photo/uploads/20180306152713_Media%20Release%20AMC%202018.pdf

[4]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s/169089

[5]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180409-849449

[6] “Mahathir says he'll be Malaysian PM for 2 years at most if Pakatan wins,” The Straits Times, Feb 4, 2018, https://www.straitstimes.com/asia/se-asia/ill-be-prime-minister-for-2-years-if-pakatan-wins-dr-mahathir-tells-japanese-paper

[7] 「馬來西亞人均收入9660美元」,聯合早報,2018年3月23日,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180323-845200

[8] 「首相直言大馬乃貿易國,希盟政府會跟各國交好」,當今大馬,2018年5月11日,https://www.malaysiakini.com/news/424285

[9] 「92歲的馬哈蒂爾: 「首席演員」還是「威權領袖」?」,BBC中文網,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4083733以及「馬哈迪指川普是“惡棍”」,聯合早報,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171215-819195

[10] 「馬哈迪:一旦重新執政將審查中資」,聯合早報,2018年4月9日,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180409-849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