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報告:碳市場自瓦解邊緣中復甦

  根據世界銀行最新報告顯示,在歷經數年低檔徘迴後,碳交易最近的進展提供了發展該市場所亟需之動能,使得全球碳市場自崩潰邊緣中回復。其中,中國大陸近來在新建碳市場之進步幅度顯著,當這些市場完成後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場;此外,歐盟正在進行中的碳交易體系改革也已對價格造成影響。

  雖然這些努力的成果尚待觀察,但可以確定的是,未來將有許多碳市場浮現。目前全球除了國家級碳市場外,還有20多個地區級的碳市場已經建立,且迄今已有88個國家完成巴黎協議(Paris Agreement)的第一階段,總計占全球排放量一半以上。同時,這88個國家更表示,目前已經使用或計劃使用「碳定價」作為政策工具。

  在世界銀行發布的報告中,去年各國政府透過碳交易或碳稅取得約330億美元的收入,與前一年相比增加了50%。2017年全球碳市場和碳稅的價值為520億美元,並可能於今(2018)年增長至820億美元。世界銀行氣候變化資深主管羅梅(John Roome)表示「各國政府開始意識到碳定價除削減碳排放,更可增加其他政策收入。並且,經證明,碳定價為履行巴黎協議承諾的重要工具」。此外,國際排放交易協會(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 Association)首席執行官福里斯特(Dirk Forrister)針對該報告內容表示,碳定價已經被廣泛應用以達到巴黎協議的目標,且碳交易市場正開始加速運作。在即將於2020年開始營運的中國和國際航空市場中,我們預估其經市場定價的碳排放量將成長兩倍以上。

  長期以來,碳定價一直被視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方法,經過多年努力後,碳權利的市場已漸趨成熟,並透過總量管制碳權利分配來限制其排放量。經濟學家認為,1997年《京都議定書》中所規定的碳交易是一種有效的政策工具,可以鼓勵企業以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然而,問題在於,做為碳市場的主要創造者,部份國家一直不願意為其產業增加減碳成本。因此,碳排放管制上限通常訂得太寬鬆,導致碳價格太低,進而無法產生強烈的市場信號。

【由汪哲仁報導,取材自The Guardian,2018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