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研究成果 / 時事評論

吳佳勳:中美科技競爭 一場長期戰

  中美貿易爭端自今年年初開始熱度不斷升高,從1月底美國對中國祭出201條款,針對大型洗衣機及太陽能電池及模組徵收防衛性關稅開始,緊接著川普又在3月提出「232調查」,針對特定產品進口是否威脅美國國家安全進行立案調查。而後最受矚目的301條款由美國貿易代表署於4月初正式提出,公告了針對中國301條款的加徵關稅清單,包括航太、資訊及通訊科技、機器人及機械等產品均涉入,進口價值約500億美元。4月中旬更一度傳出將醞釀發動第二波301制裁行動,涉及產品範圍會進一步擴大至1000億美元。

 

  中美貿易爭端發展至當時,幾乎達到了最緊繃時刻。5月初,由美國財政部長穆欽率領美方代表團訪中,歷經2天的閉門會議,雙方顯然沒具體共識,直到劉鶴率中方經貿代表團赴美談判後,終於5月19日達成初步共識,於華府發表聯合聲明:中方同意大幅減少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並承諾加強保護智慧財產權,致力於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至此中美兩國達成共識:不打貿易戰,並停止互相加徵關稅。

 

  中美貿易戰至此暫時偃旗息鼓,此前評論者多研判川普的強硬態度係為增加美國的談判籌碼,目的是在談判中爭取更多中國的退讓。現由事後的談判成果回頭來看,還頗符合現況。

 

  此刻仍不宜對中美貿易戰抱持過度樂觀的期待,回歸中美貿易爭端的本質,其核心仍在於科技競爭。此刻美方同意撤回301清單,主要考量還是此種「大範圍」加徵關稅的作法,對自身經濟的衝擊恐不亞於對手國,然而「精準式」的制裁措施恐怕還將持續,諸如此前的201條款、232調查,再如個別廠商的中興禁令等,預期將是美國用以遏制中國在先進製造領域崛起的主要手段。

 

  由此來看,未來中美貿易爭端將會更多落在「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例如高性能醫療器械、生物醫藥、新材料、工業機器人、新一代資訊技術、新能源汽車、航太科技等,特別是在中國現已嶄露實力的數位科技與AI人工智慧等領域,兩強競逐話語權的基本格局已定,尤其是在中國企圖以國家資本主義挹注於先進製造發展的壓力下,對於以美國為首的自由市場經濟體系將形成劇烈碰撞,貿易戰此刻或暫休兵但並未結束,後續零星、局部的戰火仍將持續不斷。

 

  長期而言,中、美兩強的角力將牽動全球製造業包括台商的投資布局,跨國企業為了避險,恐被迫因應不同市場區隔出不同產業鏈,誰能夠擁有更多元靈活且具彈性的生產鏈,就愈有能力在這場長期貿易戰中存活。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所副所長/吳佳勳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A15/時論廣場 2018/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