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RTA議題 / CPTPP-TPP / 相關研究

劉大年:CPTPP新情勢 台灣當自強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已經在智利正式簽署,是今年區域經濟整合最重要的亮點。雖然少了美國的光環,但CPTPP十一國GDP仍占全球百分之十三,也算是一個大型自由貿易協定(FTA)。而且包括台灣已有不少國家表達第二波加入的意願,顯示未來CPTPP還會持續擴充,與成員不增加甚至縮減的其他區域貿易協定,例如歐盟,CPTPP的影響力不容忽視。

日本堪稱是最大的贏家,除了CPTPP本身帶來的經貿效益外,日本成功將因美國退出而瀕臨瓦解的TPP轉換為CPTPP,日本成為全球推動區域經濟整合的中堅力量。另外日本—歐盟FTA也會在今年簽署,日本也正在談判幾個雙邊FTA,與以往保守的立場大不相同。

川普總統推動美國優先的公平貿易政策,使美國幾乎與全世界所有國家為敵,全球貿易烽火四起。各國必須應付美國排山倒海的措施,建構與美國新的雙邊經貿關係。各國雖然有諸多不滿,但目前只有大型經濟體如歐盟、中國大陸敢與美國相抗衡,可能會有具體措施報復;其他國家在忌憚美國影響力下,大多仍然只是抱怨並維持觀望的態度。

美國貿易政策趨向保護,各國為了降低衝擊,積極尋求其他區域結盟機會,反而催化出更多的FTA,形成另一波區域經濟整合的高潮。另外,對於過去已經生效的FTA,由於許多規定已經過時,也沒有納入對新興產業及新型商業模式的規範;所以不少國家也開始啟動重新修訂FTA的談判,希望可以打造與時俱進的FTA,未來FTA在質與量方面均會同步提升。

台灣不能在此波區域經濟整合下缺席,對此政府應有整體性策略。台灣當然希望在準備充分下,一舉可以順利加入CPTPP,成為區域經濟整合的受益者。但未來CPTPP開放第二波成員加入,新成員估計最快也要二○二○年後才可能加入,所以台灣應先妥善因應CPTPP的衝擊。

CPTPP生效開始降稅,首先會影響到台灣出口,台灣目前出口約有廿二%集中在CPTPP十一國,如何降低貿易排擠效果並提振出口,必須有所評估與因應。

CPTPP極為重視強化區域內產業鏈發展,台灣產品在亞太產業分工體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是區域中間材及零組件的重要供應來源。但台灣因為國際政治因素,建構FTA會比其他國家挑戰性更高,若短期無法加入CPTPP,台灣恐將因關稅弱勢而影響在產業供應鏈上的地位。政府應如何進行損害管控,將對國內產業及經濟傷害降到最低,也應該有完善規畫。


劉大年/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