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電子報 / 主題索引 / 專欄 / RCEP

【產業對話】「關鍵的一步:加入TPP/RCEP對我國產業發展之機會與挑戰」研討會重點整理



一、貴賓演講:加入TPP與RCEP,我們做得到!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楊珍妮局長

  談到我國貿易所面臨之挑戰,主要可包含4個層面:商品貿易依存度高、經濟仰賴外需、區域經濟整合盛行,以及陸韓FTA之影響。首先,在商品貿易依存度高方面,2014年我國商品貿易依存度為111.0%,進出口對我國經濟表現影響甚大。其次,關於經濟仰賴外需方面,此乃由於我國之投資動能不足,再加上出口競爭力下滑所致;前者的起因來自於:(1)缺乏投資標的與誘因、(2)內/外需市場受限、(3)開放程度不足,法規制度形成障礙;後者的起因則包括:(1)產品及產業結構集中、(2)主力產品競爭力降低 、(3)區域經濟整合加速。為解決此一困境,政府提出對內產業轉型、市場開放、法規鬆綁,對外洽簽FTA或經濟合作協定(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ECA)、加入TPP/RCEP等對策,積極創造出口,增加就業機會。

  第三,有關於區域經濟整合盛行方面,在2001年展開之WTO多邊貿易談判迄今沒有具體成果之下,雙邊或區域FTA較易符合簽署方需求,因而蔚為風潮,至2015年4月20日為止,全球生效之FTAs共計406個。區域經濟整合通常被稱為「WTO Plus」,涉及議題的範圍是以WTO為基礎而進一步擴大,包括:投資、勞工、環境保護、電子商務、貿易便捷化、競爭政策、政府採購、全球供應鏈及中小企業等。其不僅是關稅減讓問題,更重要的是非關稅貿易障礙領域的討論,但是我國囿於特殊的國際政治地位,除了與中南美洲邦交國簽署幾個FTA外,在FTA進度上可謂相當緩慢,對於產業之國際競爭力影響甚大。所幸近年來又簽署了台新FTA及台紐FTA,目前正努力爭取加入TPP與RCEP。

  第四,陸韓FTA的影響方面,韓國截至2015年3月底,已與50個國家簽署(含草簽)FTA,其中,陸韓FTA於2015年2月25日草簽完成。未來在陸韓FTA簽署完成並正式生效之後,我國產業勢必將受到影響。雖然我國出口至中國大陸之70%貿易額已為零關稅(屬於中國大陸零關稅、ITA產品及ECFA早收項目),惟此僅占出口品項的20%,其餘80%出口項目(如紡織品、鋼鐵品等陸方關稅10%至35%)多屬傳統產業,仍面臨高關稅,若不儘速簽署兩岸貨貿協議,將因此阻礙我國傳統產業的發展及整體產業結構轉型。更重要的是,陸韓FTA在非關稅貿易障礙方面所達成的協議,包括加強食品及化粧品領域之檢驗機構的相互承認合作等,降低了技術性貿易障礙;透過技術合作,加強衛生檢疫之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的合作;採行碼頭直接通關制度等便利貨品通關措施,將對我國廠商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未來我國與中國大陸在服貿與貨貿的談判上,將盡力爭取比照陸韓FTA的內容。

  關於我國在推動加入TPP/RCEP上是否準備好了?事實上,根據經濟部所做的我國加入TPP之總體經濟影響評估結果顯示,如加入TPP的優點將可維繫我國在全球供應鏈之市場地位,如紡織業、工具機及汽車零配件產業,並進一步擴大商機;藉加入TPP推動我國法規與國際接軌,提升產業效率以吸引外資,提升我國長期競爭力;同時可確保我國廠商維持在國際市場上之競爭地位。如未能加入TPP,我國將面臨他國貿易移轉、出口市場被替代等不利因素,進而導致國內產值下降,就業人口減少。因此政府積極進行為加入TPP/RCEP之準備工作,包括在國內以高標準的美韓FTA及TPP談判可能內容作為標竿、檢視現行法規政策與重要國際協定間的落差、由行政院召開「國際經貿策略小組」暨「TPP/RCEP專案小組」會議檢討前述的落差項目、完成總盤點,並正依據盤點結果進行經濟層面以外的影響評估(安全、環境、文化、社會等層面)、研擬因應策略及配套方案等,並加強對內溝通工作,與學生、民眾及相關公協會或工商團體做雙向溝通,檢視各界關切之問題,以凝聚推動自由化工作之共識。同時對外爭取遊說,包括與國外智庫合作、組團赴TPP及RCEP多數參與國表達我國加入意願、爭取美國公私部門相關人士支持我國加入TPP、善用我國產業公協會的力量進行遊說、運用各種國際會議場域向成員爭取支持等。

二、產學觀點分享


(一)建大工業-楊銀明董事長

  整體而言,我認為簽訂ECFA、FTA對臺灣有利。以自行車產業為例,在台紐FTA之後,2014年臺灣出口到紐西蘭的自行車達2,965萬美元,年增加25%;出口數量達53,000台,年增加66%;出口單價為每台554美元。換言之,假若臺灣沒有FTA,無法享受關稅減讓的利益,出口就不會增加那麼多。目前臺灣已經躍升為紐西蘭第一大自行車進口國,此即為FTA所帶來的實質利益,也說明了FTA對臺灣出口的重要性。

  關於臺灣與中國大陸簽訂ECFA之後,臺灣自行車產業的出口變化情形,2010年ECFA簽署之前中國大陸自行車的關稅為15%,當時臺灣出口到中國大陸的自行車僅12,000台;2011年ECFA之後由於關稅減半,出口增加到33,000台;2012年關稅繼續減半,出口急增到94,000台;2013年關稅降為零,出口大幅增加到25萬台,增加速度相當快。2014年雖然出口台數降為136,845台,此主要的原因在於2012到2013年關稅驟降的關係,2014年可說是回歸到正常狀態,雖然數量減少,但是出口單價卻增加,也就是回歸到臺灣自行車一向是一個高單價競爭的情況。簡而言之,臺灣自行車出口到中國大陸自2010年的571萬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7,000多萬美元。反之,臺灣自中國大陸進口自行車的數量並沒有因為ECFA而增加很多,2010年為56萬台,2014年仍為55萬台,金額也沒有太大的變化。

  綜上所述,我認為臺灣透過產業的升級,再加上FTA因關稅下降而成本下降所帶來的好處,對於未來臺灣經濟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在全球經濟整合愈演愈烈的情況之下,美國藉由TPP抵擋中國大陸,而中國大陸也利用RCEP與美國相抗衡,臺灣則夾在中間目前兩個都尚未加入,應當積極急起直追才是。最後,TPP對我國的影響究竟有多大?以自行車業為例,目前越南均在TPP和RCEP當中,此造成自行車業者的擔憂,在我國對美國的市場競爭力有所衝擊之下,恐怕將引起一波轉往越南的投資潮。

(二)泰山企業-詹岳霖董事長

  我從食品安全的角度來看是否加入TPP/RCEP的問題,基本上,我國食品業是一個相當內需導向的行業,當我國退出聯合國之後,也相繼退出ISO體系、WHO,因此我國食品安全一直是在國內一個相當封閉的體系中發展出來的。過去幾年陸續爆發的食安問題,無不因為我國產品被外國機構檢驗出不符合規定的成分,或是我國廠商多年來使用工業原料的惡習所導致。如果我國仍然侷限在一個非常獨立而封閉的狹小視野中,這對於產業發展將帶來很大的挑戰。因此,我認為我們必須加入TPP/RCEP,並且面對所有的衝擊。

  關於加入TPP/RCEP的機會與挑戰方面,以食品業為例,從整個供應鏈來看進口,在加入TPP之後受衝擊最大的為原料供應端,特別是農業,如果臺灣農業持續以目前這種保守性、較保護性的環境,而未實際地去提升本身的養殖能力與水準的話,那麼在開放之後受到的衝擊將會很大。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臺灣的農業技術相當先進,惟過去幾年因為保護主義而未能有所提升,臺灣的土地非常稀有,如果能夠好好地以此基礎將臺灣農業的「加值」做高,其實從臺灣這麼珍貴的土地生產出來的產品,才是臺灣人真正想要吃到的。在開放之後遊戲規則變了,所有的產業都各憑本事,體質好的產業不會受到影響,但是體質不好的產業則必須再加強鍛鍊。

  關於出口面的部分,以2,300萬人口去交換幾十億人的市場怎麼可能不去做,然而臺灣要面對的最重要的課題是非關稅貿易技術性障礙,這才是我國食品業要出口所面臨到的最大的問題。首先,我們必須了解臺灣的國家食安標準是否跟Codex、美國的FDA標準有所接軌,目前臺灣優良食品發展協會(Taiwan Quality Food, TQF)已經開始跟全球食品安全倡議(Global Food Safety Initiative, GFSI)認證服務系統接軌,只有透過與國際接軌提高我們食品產業的水準,才有資格貿易。其次,當我們食安的水準提高之後,就要解決非關稅貿易技術性障礙,兩國之間必須要科學性地承認對方國家的認證系統,才能便捷通關方式。第三,從食安議題延伸到貿易議題上,即為所有的交易資訊(例如所有原料的成分、供應商)應符合法規及通關規定。目前以日本在此領域最為先進,而我國食品業亦已開始與日本接軌,引進專業資料庫系統,藉此得以解決未來我國與其他國家貿易時包括快速通關等問題。整體而言,未來產業界將積極與政府交流合作,將業界的意見反映在對外談判上。

(三)雄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顏子欽總經理

  整體來說,旅遊業已非大家所想像中的僅僅在於販售機票、酒店等,而是已經轉型為連結生活、人文,其牽涉到臺灣所有中小企業的品牌、服務與價值,以雄獅為例,其已擁有自己的媒體公司、公關公司,正在進行國際性的整合行銷,也有達人引領騎單車等。此種種作為均說明只要企業在每個環節中讓顧客感受到「服務」與「價值」,都有可能成為國際品牌,如鼎泰豐、日月潭的阿婆茶葉蛋。一般來說,顧客通常都希望旅遊業者幫忙在餐點或飯店殺價,使價格便宜10~100元,此種思維即為「成本導向」。然而,我們的思維為運用當地、當季食材組合成各種不同的味道,能夠將該食材組合、背景的故事說透,最後再讓顧客品嘗該道餐點,此即為販賣「價值」而非「成本」。我認為臺灣有許多中小企業都擁有很多非常棒的「價值」,問題在於其因為規模小或許僅能專注在服務,而無力進行行銷、品牌或全球通路,然而幸運的是,如阿婆茶葉蛋亦未進行後者卻仍揚名海外,其成功因素完全來自於「體驗價值」。因此,只要有一個全球化、跨疆域的平台將其傳播出去,包括由來臺灣的觀光客或商務客將其傳播出去,再加上行動工具的使用,就可能成為一個國際品牌。目前雄獅正投入這一方面的努力,透過碎片式的採購與服務,如採取手機購買票券等方式,此一方式比實體票劵的效率與傳播速度都還要快,其不受實體體驗的限制,而轉變成線上或行動上品牌的延伸。

  上述例子即為目前臺灣的現況,過去臺灣與中國大陸的經濟產值比約為1:1,但是目前臺灣與中國大陸的經濟產值比已經變成1:15,正在嚴重落後中,此為製造業生產競爭後造成的必然結果。然而,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服務業為臺灣的重要價值,應如何提升其生產動力?有許多人抱怨政府在這方面未盡心力,但是我認為臺灣過去一向是產業走在政府前面,使政府成為產業的資源平台,形成一綜效。此一結構主要來自於產業跟政府一樣具有國際觀,一樣瞭解所需要擴大的東西,以最近雄獅帶中國大陸長江學院學員訪紐西蘭為例,居然連大陸的「大腕」都要委託雄獅這樣一個臺灣的旅行社,最重要的原因即在於道地的「臺灣式服務」經驗,而這樣的服務價格即比中國大陸多兩倍。此次經驗還有另外一方面可提供大家參考,紐西蘭政府將10年前拍攝的魔戒電影場景重新創造價值,將其融入觀光、體驗、生活、購物與消費等與基層經濟相關的層面當中,此即為典型的服務業輸出案例,也就是將製造業轉換成服務業,只是輸出模式不同。換言之,製造業輸出是以製造成本所衍生的貿易優勢,而服務業輸出則是以價值所衍生的優勢;服務業輸出是將整個服務整體到國外去擴大全球市場,或是藉著價值的輸出吸引人進來,形成品牌在地化或是全球化。我認為臺灣的服務業在結構上較其他國家具有相當的優勢,但是我們產業的國際觀卻已消失,並且習慣躲在政府後面要政府做一些事情,而不是站在政府前面跟其一同來談臺灣的價值。

  臺灣人口規模小,開放走出去一直是過去各產業成功的關鍵,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必須思考回到貿易的原則-「優勢輸出」,我們應如何取得各種優勢?關在臺灣面對2,300萬人絕對只能擁有臺灣優勢,但是卻無法取得全球優勢。目前雄獅正在努力將臺灣的各種優勢以一個「泛旅遊」或觀光、旅遊型態或是會展等,讓各種人都能夠接觸到;同時也正在建立跨疆域電腦行動網路,藉此將臺灣的品質傳送出去,以開始改變服務業。整體而言,我呼籲大家像雄獅一樣,當有需求時能夠站在最前面,跟外貿協會或國貿局到不同的地方去描述臺灣的優勢,讓我國在對外談判時能取得更多結構性的成果,此舉同時也能夠幫助政府瞭解產業的現況與動向。

(四)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法律服務-吳偉臺副營運長

  國人多數以產品貿易之關稅障礙來評估加入協定的利弊得失,因關稅障礙之衡量較為淺顯易懂。然而,貿易協定排除的不僅是關稅障礙,更有其他非關稅貿易障礙。臺灣GDP 70%是由服務業貢獻,TPP對服務業的開放與跨國交易的要求遠高於工業,RCEP則相對較少。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亦相當重視TPP的動態發展,因TPP對事務所客戶之影響相當大。

  TPP涵蓋範圍不僅包括農工業,亦涉及跨境服務貿易、金融服務、電信服務、專業人士進出、藥品及醫療服務、電子商務、教育等,這些服務業的主管機關包含金管會、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衛福部等,由經濟部主導、統合各相關部會的意見。自由貿易協定要求締約雙方排除貿易障礙、相互開放市場,是個give & take的概念,不讓外國企業進入國內市場,臺灣也無法進入外國市場,國人必須認清此點並調整心態。

  以教育、醫療為例,由於臺灣法規制度之規定,外資很難購買或投資臺灣的大學、醫療院所,外資便無法透過所謂的ECFA連結攜手進軍中國大陸;前幾年臺灣發生波蘭醫學生事件,於波蘭就讀醫學院在臺灣引起學歷認證的爭議。諸如此類服務業技術性貿易障礙,如何說服外資、歐盟透過臺灣進軍中國大陸,或推動臺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國人心態需更宏觀,接受不一樣的文化與教養。

  服務業最重要的問題是規模大小。臺灣有較大型的金控,但以國際角度來看,這些金控的規模甚小,政府可思考採用某種機制或稅法、獎勵措施,鼓勵中小企業合併,雖然臺灣中小企業相當靈活、彈性,但於國際競爭時,企業規模是關鍵,企業規模太小根本無法外出於國際市場上競爭。例如: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基礎建設、東南亞及中東的營建機會,臺灣企業規模太小無法參加,難以與韓國現代重工、日本清水建設等他國企業競爭。

  臺灣欲擺脫中國大陸的經濟支配,需與中國大陸簽署ECFA。因為臺灣不與中國大陸簽署ECFA,可能便無法簽署TPP及RCEP。臺灣與中國大陸必須要有建設性的對話,因為在國際上臺灣是無法擺脫中國大陸的影響。從商業競爭角度來看,TPP及RCEP是必須且必要的,然而改革無法避免陣痛期,如韓國在亞洲金融危機後因應IMF要求進行結構性改革,後續經濟之發展便脫胎換骨。

(五)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李淳副執行長

  臺灣在質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加入TPP及RCEP的同時,越南與馬來西亞即將完成TPP談判。越南不論是基礎建設、貿易、投資,都落後臺灣一大截,為何越南可以加入TPP,臺灣卻不行?對此,美國官員曾表示,越南外顯行為使人相信,其有相當的決心未來能達到TPP的高標準。因此加入TPP最關鍵的是讓其他成員國看見臺灣有能力、有決心可以解決問題、面對挑戰。

  服務業開放與貨品貿易不同,貨品貿易利益明顯可期,服務業要創造價值、創造就業,不僅是出外設立營業據點,更多是把資金跟人才引進國內市場。舉例而言,臺灣製造業看的是全球需求,臺灣的服務業才是淺碟市場,去(2014)年外國遊客約計1,000萬人,臺灣內需服務業市場約是3,300萬人市場;2012年日本外國遊客1,200萬人(其中多數來自兩岸),韓國外國遊客達2,500萬,韓國如何吸引外國遊客?因為韓國結合韓流,創造額外價值。臺灣服務業低薪與淺碟市場有關,國內多是品質相近、殺價競爭的服務業,如蘋果企業之利潤來自於產品及軟體設計、系統整合、行銷等服務,顯示服務業與低薪無直接相關。如何創造價值、擴展服務業市場、提升服務業薪資?對外開放才是真正讓臺灣受益的方式。

  臺灣服務業法規開放許多,但外人投資卻逐年下滑。以歐盟而言,其對亞洲之投資皆有成長,唯對臺灣之投資連續四年下滑。臺灣吸引外資、人才的成效不彰,倘若以TPP等外力支持臺灣對外開放,可大幅縮短自我改進的時間。以投資角度來看,臺灣加入TPP的目的,是利用機會創造臺灣服務業的新發展模式、合理化投資環境,為提升臺灣的利益,而非盲目趕流行。

三、Q&A

  與會者提出四個問題就教於產學專家:(1)美國觀察家看到臺灣大眾社會對ECFA的反應,非常好奇臺灣如果要參與TPP之類多國談判,國內如何反應?(2)加入TPP及RCEP談判對臺灣非常重要,而美國預計今年底完成TPP談判,無論臺灣是否準備好,專家可否推測臺灣加入TPP可能的機會及時間點為何?(3)此次研討會相當強調臺灣加入TPP及RCEP的決心,由於臺灣經濟相當依賴出口貿易,加入TPP及RCEP為必然之路,然而中國大陸之影響亦無法避免,在兩岸FTA(服貿、貨貿)尚未簽署情況之下,是不是會妨礙臺灣加入TPP?換句話說,除了加入TPP及RCEP的決心之外,是不是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避免中國大陸扯後腿?(4)臺灣三中工程顧問為國家級工程顧問公司,其卻多承接國內工程,期盼國家級企業應多外出承接工程,規模較小的工程企業才走國內,亦即,政府應鼓勵國家級的企業走出臺灣,國際級的企業躲在政府的羽翼下,拿了很多國家資源變成國際級企業卻固守國內市場,非常可惜,而中小型的工程企業在國內也很艱難存活。

  國際貿易局楊珍妮局長回應:臺灣與TPP 12個成員國之談判,除臺灣應具備加入TPP之決心外,經歷WTO入會的考驗,透過政府能量的累積、建置談判人才的培訓,並與產學專家多多進行溝通、讓業者多參與,臺灣應有能力與TPP成員國進行談判。此外,任何一件事情有經濟層面也有政治層面,於WTO參與協定談判、規則制定時,每個會員皆擁有相同的權力,但深入某一個階段時,會員的確會思考國家的影響力等因素,有政治層面的考量。因此,無論參與TPP或RCEP談判,皆不可避免政治層面的考量,只要臺灣有加入談判的決心,在經濟層面與政治層面的問題,政府都會去解決,而兩岸關係和緩的確也是其他國家的考量因素之一。

  雄獅杏林事業顏子欽總經理補充:中國大陸的全球影響力大,臺灣必須認清這個事實,不可能存在沒有中國大陸的世界,國人須正視世界發展與產業發展結構的現實,尋找臺灣的存在與價值,以此,國內社會可能較容易凝聚共識。

  WTO及RTA中心李淳副執行長回應:目前美國國會已正式提案審議貿易授權法案(Trade Promotion Act, TPA),大膽假設TPA於需2~3個月通過,則TPP可能於今年秋天(10月)完成,預計12~14個月後才能開放下一回合新成員國加入。因此,在最樂觀的情況下,最快明(2016)年年底會開始進行第二回合新成員加入談判,臺灣約有1年半的時間可以準備;北京防線的確存在,但就美國主導的TPP而言,北京防線傾向於是廉價的藉口,很多時候是臺灣沒有準備好,應回過頭檢視自我的準備工作才是最為實際,但兩岸關係和緩仍是重要因素;在國內反映方面,以農產品為例,以前臺灣毛豬出口至日本有非常好的價格,但自口蹄疫發生後至今,臺灣出口並無起色;而日本福島核災後,食品出口至臺灣也須經過嚴格檢驗,雙方應共同以國際標準檢視才是合理,而非互相以過份嚴苛的標準對待。以臺灣角度看世界,亦從世界角度看臺灣,找到兩者合理的平衡點。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吳偉臺副營運長回應:第一,事務所擁有數百家日商客戶,其對於兩岸簽署服貿協定相當興奮。服務業是文化、人脈、關係的行業,他們認為兩岸ECFA較TPP及RCEP為臺灣創造更多價值,因為就地理、文化、國際政治等而言,臺灣是大中華區域的一份子,兩岸關係不應緊張、經貿應多多交流。第二,國內三中營建業確實有國際競爭力,可至印度、中東承接國際標,但現實問題是,公司規模夠大才能承接國際工程標,例如工程規模三百億,但企業規模才20億,便很難獲得標案,此時可能需借助金融業,進行履約保證,然而臺灣沒有銀行願意支持。欲進行國際競賽,企業規模很重要,中小型企業可能要思考合併、結盟等方式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