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RTA議題 / 我國參與情形 / 相關研究

回顧2014展望2015東亞政經情勢發展-對臺灣的機會與挑戰

一、前言

  距離2001年於上海所舉辦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相隔13年,APEC再度回到中國大陸舉辦。本次北京APEC獲致許多具有一定價值與意涵的重大成果,舉凡區域經濟整合(如亞太自由貿易區的推動)、對抗全球暖化、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的簽訂(如中韓FTA)以及攸關科技產品議題的擴大資訊科技協定(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reement II, ITA II)都有重大的突破與意義。有鑒於APEC為我國少數積極參與的國際場域之一,進一步了解去(2014)年北京APEC所獲致的成效與相關情勢發展及對臺灣之影響,實屬必要。因此本文將針對去年北京APEC所獲致的成果與共識,以及可能帶來的相關影響進行分析,並就相關成果對臺灣又會產生何種影響與挑戰進行探討,希冀能更全面的梳理出當前東亞區域經濟情勢之發展。

二、2014年APEC成果與中國大陸的角色

  隨著中國大陸政治與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中國大陸對於國際政治與經濟的影響力亦日益明顯。中美關係更是受到東亞各國所關切,從此次北京APEC峰會的過程觀察可知,中國大陸積極建立美中兩國在國際上所謂的「新型大國」關係;在此大國關係之下,中國大陸雖不至於取代美國所建構的國際秩序,但很大程度的展現了主場優勢,使得美國在許多議題方面都必須與之合作或妥協。

  當前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主要兩股力量,分別就屬以美國主導的TPP及中國大陸所支持的RCEP,兩強之下各國無不希冀從中獲取最大的益處與商機;為此,在兩國為了誰能繼續維持亞太區域經濟整合影響力僵持不下的情況下,美國竟能同意將《亞太經合組織推動實現亞太自貿區北京路線圖》之共同研究結論納入此次會議的「北京綱領」中,評論家多認為此舉不僅是美國的讓步,更是突顯了中國大陸在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影響力;相較之下,美國總統歐巴馬則在期中選舉失去參眾兩院主導權,並在貿易促進授權法(Trade Promotion Authority, TPA)遲未獲得國會通過的情形下,顯得談判籌碼喪失,更展現了中國大陸對於與美國競逐亞太區域經濟整合主導權的企圖心與決心。雖然中美在許多議題上交鋒,但中美在此次APEC會議上,更是第一次向國際社會交出減碳承諾以及相關時程安排,其中美國宣示將於2025年以前,將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降到比2005年排放量低26~28%的水準;另外中國大陸則宣示2030年前,將非化石燃料占全國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雖然有媒體認為,其宣示的政治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但依本文觀點,認為當前全球排名前兩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願意在此議題停滯不前的情況下,向國際社會提出承諾,實屬突破,應給予正面看待。另一方面,在美中共同協商與讓步之下,ITA II產品減稅範圍預估將涵蓋超過200種、逾30兆新臺幣的全球高科技產品,臺灣亦可從中獲益。經濟部政務次長卓士昭表示:「此次近200項產品納入擴大清單,臺灣主要外銷品液晶裝置、電視攝影機等100餘項產品,可能納入最終結果並受益,初估1年約可節省關稅8.16億美元(約251.01億新臺幣)」。

  APEC會議中,不僅在中美關係議題上有所突破,中日關係亦有重大發展。在中日因周邊領土爭端事件頻傳以及日本政治人物參拜靖國神社、中日歷史的問題影響下,近年來兩國關係可謂不進反退。此次在北京APEC會議上,中日兩國領袖在經過數年後,首次進行元首會面;雖然在釣魚台問題上仍然沒有交集,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此表示,日中關係將重返戰略互惠概念,並據此改善兩國關係。

三、中韓FTA對臺灣的影響

  本次APEC會議中備受國人關注的,當推中韓FTA完成實質談判,並且預計於年底完成簽署。中韓FTA的簽署,被國內許多論者認為是對臺灣經貿發展投下的一顆核彈,其原因在於臺灣與韓國在出口商品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過去希望透過兩岸經濟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來建構一個相較於韓國更具競爭力的出口條件及價格,但有鑑於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遲遲無法獲得社會共識及國會支持,使得後續貨品貿易談判停滯。在此情形下,中韓FTA的簽署,對於臺灣積極尋求透過兩岸經貿關係制度化與正常化來搶攻中國大陸市場的策略,無疑形成重大阻礙與挑戰。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中韓FTA生效後,將使我國GDP下降0.5%、總出口減少1.34%,受影響之出口值超過100億新臺幣;根據工研院之評估,國內受影響之製造業產值更高達2,500~6,500億元間。由此可見,中韓FTA的簽署,對臺灣所產生的影響不可謂不小,其中在鋼鐵、工具機、汽車、面板、石化、紡織及玻璃等產業皆可能受到衝擊,受影響就業人口更高達50萬人;上述各數據皆讓國內許多民眾感到焦慮不安;韓國在區域經濟整合與FTA之成效,更成為臺灣警惕自己向前邁進的重要案例。

  中韓FTA生效後,韓國FTA覆蓋率也將從現行的41.93%,大幅增加至62.66%;相較之下臺灣目前FTA覆蓋率僅9.68%,確實造成臺灣廠商在與韓國競爭時的壓力與劣勢。即便兩岸完成貨品貿易談判並簽署協議,27.01%的FTA涵蓋率,仍大幅落後韓國及新加坡的70.77%,對於同屬出口貿易經濟體的臺灣形成嚴峻的挑戰。另外,韓國是目前少數同時與東協、歐盟、美國及未來的中國大陸完成FTA簽署的國家;以下根據媒體報導之資料,分析臺韓在東協、歐盟、美國與中國大陸市場占有率變化。


1 臺韓於東協、歐盟、美國與中國大陸市場占有率變化

  根據圖1,臺灣在東協的市場占有率在2000年達到高峰,來到5.89%,高過於當時韓國的5.59%,但此後臺灣於東協的市場占有率一路下滑,並在2002年與韓國出現死亡交叉,韓國首次以5.15%的市占率高於臺灣當時的4.99%。此後的發展情形一直維持「此消彼長」的態勢,而這樣的差距更在2007年韓國與東協FTA生效後,更加擴大。2007年韓國與東協FTA生效,該年韓國於東協的市占率為5.79%、臺灣則為5.43%,雖有差距但還不大。但2007年後,韓國於東協的市場占有率一路飆升,2011年達到最高峰,韓國於東協的市占率來到7.12%,而臺灣則衰退到4.07%;雖然韓國在2011年達到高峰後市占率有下滑的趨勢,但截至2013年韓國於東協的市占率依舊以5.78%,高過於臺灣的3.23%。若再從臺韓於歐盟市場占有率的變化,亦可以看出類似的趨勢,一直以來韓國在歐盟的市占率皆高過於臺灣,2000年時臺韓於歐盟的市占率分別為2.93%及3.33%、此後臺灣一路下滑,而韓國則在2007年來到市占率的高峰4.17%,同年臺灣的市占率為2.27%。2011年韓國與歐盟FTA生效,該年韓國於歐盟的市占率為3.31%、臺灣則為1.63%,截至2013年止臺灣於歐盟的市占率僅剩1.54%、而韓國則維持3.31%。這一消一長的情形下,不僅擴大了臺韓於歐盟市場占有率的差距,更拉低了臺灣與歐洲國家洽談簽署FTA的談判籌碼,甚至有學者認為因為臺灣於歐盟的市場上的重要性越來越小,因此臺歐之間要簽署FTA的可能性不大,對此可看出臺灣於東協和歐盟市占率衰退對臺灣各方面的影響。

  臺韓於美國的市場占有率變化情形,更是令人感到憂心。2000年時臺韓於美國的市占率分別為2.43%與2.44%,差距甚小;但至此之後亦呈現我消韓長的發展趨勢,2008年受到美國金融海嘯的影響,臺韓兩國於美國的市占率皆來到歷史新低,但韓國維持在1.78%而臺灣則為1.33%。2012年美韓FTA生效,前一年2011年韓國於美國的市場占有率2.13的水準,而臺灣則持續下探,僅剩1.27%;2012年美韓FTA上路後,更快速的拉大了臺韓兩國間的差距,截至2013年為止,韓國於美國的市場占有率為2.57%,而臺灣此時則來到了1.31%的低點。臺韓於中國大陸市場占有率的變化上,2000年時臺韓在中國大陸的市占率差異不大,分別為臺灣12.52%、韓國為12.76%,兩者差距甚小;甚至臺灣於2002年時市占率大幅領先韓國,該年臺灣於中國大陸的市占率來到13.02%,高過於韓國的10.88%。但2002年以後臺韓於中國大陸的市占率出現的翻轉性的變化,臺灣一路下探2009年來到歷史新低8.16%,而到了2013年僅剩6.51%;相對的韓國則在2012年後快速的上升,2004年來到歷史新高13.81%,此後雖互有漲跌,截至2013年韓國於中國大陸的市占率依舊維持在一成以上(11.67%),比臺灣高出3.15%。

四、結論

  面對上述亞太政經情勢的發展與挑戰,本文透過兩岸、區域以及國際等面向,提出若干策略方向進行探討。首先,兩岸與區域的部分必須綜合考量,尤其當今中國大陸與東協十國已占我國對外貿易六成左右,由此可見中國大陸與東協市場對臺灣的重要性。因此,本文提出應結合中國大陸與東協開展臺灣的「亞洲西南戰略」;面對兩岸經貿互動與整合的推展,必須要加快兩岸貨品貿易的談判,並且積極的爭取比中韓FTA更好的降稅條件與時程;另一方面也要加快與東協國家以「堆積木」的途徑,加速臺灣與東協國家進一步洽簽促進投資、投資保障等協議,避免雙重課稅等,一步步建立與中國大陸和東協國家友善且自由的經貿環境。在逐步推動臺灣的亞洲西南戰略上,一方面須完成ECFA後續談判、二方面架構出臺灣與東協國家的良好經貿關係,如此不僅可收兩岸與區域自由貿易之效益,更可有效建構參與RCEP及中國大陸提倡之亞太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Pacific, FTAAP)戰略優勢及友善環境;此後,將ECFA之兩岸經貿紅利,以及RCEP、FTAAP之區域經貿整合紅利進一步彙整,徹底落實臺灣的「亞洲西南戰略」。最後再以兩岸及區域經貿整合之基礎與成效,爭取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及與重要夥伴國洽簽FTA的可能性,藉以突破當前臺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之困境與挑戰。